APP下载

明长城镇朔关考

2024-06-24吴炎亮陈山刘明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3期
关键词:明长城辽东

吴炎亮 陈山 刘明

关键词:明长城;辽东;镇朔关

镇朔关位于“叆阳城北三里”[1][2],是明长城最东端的一座关口。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尝试考证镇朔关的地望及其营建年代。

一、明辽东镇长城关口的共性特点

本文将明辽东镇长城关口记载比较详细、地理位置相对准确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出明辽东镇长城关口设置的一般特点,进而推定镇朔关准确的地理位置。

新安关,在开原城西六十里的庆云堡地方[3-5]。《全辽志·全辽总图》《开原图说·庆云堡图》上亦有标绘[6][7]。庆云堡(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镇内[8])下辖的边墩(台)中有“新安关”[9][10]。成化年间,明朝在古城堡(今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镇古城堡村[11],西南距新安关约8000米)南设达达马市,与蒙古朵颜三卫互市;至嘉靖三年(1524年),又将达达马市改设于庆云堡北[12][13]。据调查,新安关遗址位于开原市庆云堡镇双楼台村西北,北接双楼台长城1段,南接双楼台长城2段,东南距庆云堡4000米。在关口东侧发现2座南北向高台建筑基址[14] 。

镇北关,在开原城东北七十里,海西女真朝贡、入市由此[15-17]。《辽东志·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全辽志·全辽总图》《开原图说·镇北堡图》上亦有标绘[18-20]。镇北堡(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威远堡镇镇北村东南[21])下辖边墩(台)中有“镇北关”[22][23]。永乐初年,明朝在开原城东屈换屯设立女真(女直)马市,与海西女真互市;至成化年间,改置于开原城南门外西[24][25]。海西女真在永乐初来归,明朝分其地授官置塔鲁木卫、塔山卫,后住牧于开原城东北的镇北关、东部的广顺关外,故称为北关和南关[26-28]。北关和南关一般指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和哈达部。据调查,镇北关遗址及其所在的茶棚长城3段墙体[29]淹没于今南城子水库中。茶棚长城2号敌台[30]应是与镇北关相关的高台建筑基址。

广顺关,亦称镇南关,在开原城东六十里的靖安堡地方[31-33]。《辽东志·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全辽志·全辽总图》《开原图说·靖安堡图》上亦有标绘[34-36]。靖安堡(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东,已淹没于清河水库)下辖边墩(台)中有“广顺关”[37][38]。据调查,广顺关遗址在今开原市清河区聂家乡红花甸子村北约1300米处,位于广东山长城4段墙体上。现存南、北2个高台建筑基址[39]。

抚顺关,《辽东志》记载,“在抚顺所(即抚顺千户所城,在今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抚顺北站南)东三十里,建州夷人朝贡出入” [40]。《全辽志》记载,“抚顺城东二十里,建州夷人朝贡、买卖由此” [41]。《四镇三关志》记载,“抚顺城东二十里,建州朝贡、互市由此” [42]。《辽东志·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全辽志·全辽总图》上亦有标绘[43][44]。天顺八年(1464年),明朝开设抚顺马市,专与建州女真互市[45]。据调查,抚顺关遗址位于今抚顺市顺城区前甸镇关岭村东南约3000米处,地处浑河和国道黑大线(G202)之间[46];西距抚顺城遗址约9.3千米,基本合于“抚顺城东二十里”的记载。地表可见一处高台建筑基址,与其北约400米的关岭南台烽火台南北对峙,均位于抚顺关长城墙体上;其西侧又有关岭鹰嘴砬子烽火台、关岭西台烽火台南北对峙于高阜处[47]。这些烽火台,特别是残高达11米的关岭西台烽火台,应是与抚顺关相关的高台建筑基址。

鸦鹘关,在辽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区)东三百三十里[48][49]。鸦鹘关是从辽阳城沿太子河向东通往建州女真腹地的重要通道[50][51]。清河堡(今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52])下辖边墩(台)中有“鸦鹘关墩”“小鸦鹘关山台”[53][54]。据调查和考证,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下夹河乡大背村三道河子自然村西太子河转弯处[55]。在太子河谷有荒碑子长城墙体,左岸山上有荒碑子长城敌台,右岸山上有岗东长城1号敌台[56]。

从以上5处明辽东镇长城关口的设置,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其一,均设置在长城墙体上。尽管镇北关、广顺关、抚顺关所在的长城墙体或被水库淹没、或地表遗迹消失,但从历年的考古发现并结合相关史料,俱可确定其设置于长城墙体之上。

其二,均位于重要的交通线上。长城关口是关内外各民族实现政治交往联系、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互鉴、人群迁徙交融的重要通道,自当设置于人员、物资、信息往来频繁的交通要道上。新安关地处亮子河和辽河之间的高冈上,是福余等朵颜三卫互市的通道[57][58]。镇北关地处寇河河谷,是海西女真叶赫部(塔鲁木卫,即北关)的朝贡和互市通道[59][60]。广顺关地处清河河谷,是海西女真哈达部(塔山卫,即南关)互市的通道[61][62]。抚顺关地处浑河河谷,是建州女真的朝贡和互市通道[63-65]。鸦鹘关地处太子河河谷,是联络辽阳和建州女真腹地的“通贼道路”[66][67]。

其三,均建有高台建筑等防御设施。长城是民族冲突的产物,作为出入通道的长城关口,必然是民族冲突的焦点所在。为实现民族交往的和平化、有序化,作为防守方的明朝必然会在依托长城墙垣,在关口及其附近营建一些防御设施,如墩台、敌楼等。在这些关口附近普遍发现高台建筑基址,应是防御设施遗址。

二、镇朔关的地望

据明代史料,镇朔关在叆阳城北三里。叆阳城,即叆阳堡,是明辽东镇长城沿线的一座堡城,位于今辽宁省凤城市叆阳城镇叆阳城村[68]。该堡城始建于成化五年(1469年),由分守辽阳副总兵韩斌主持修建[69-71]。从城内现存的“成化七年中秋立”“靉陽城”石质门额可见,其建成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余濂奏请展筑了叆阳堡西城厢[72]。

叆阳堡东倚大背山,西濒叆河支流大边沟河,南临省道本宽线(S206),西南距大边沟河和叆河汇流处约1000米。叆阳堡城东距边门岭段长城[73]约1000米,该段长城线大致沿今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行政界南北向穿行。

几十年来,学者对镇朔关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工作。刘谦经过实地调查认为,镇朔关遗址无存[74],镇朔关关城遗址在叆阳堡大队(今叆阳城村)东北1.5千米的清柳条边边门附近,并附图注明[75];镇朔关的关口在大背山北,关城在大背山南。这显然不符合明辽东镇长城关、城相倚的布局特点。高兴东等经过实地调查考证,镇朔关在叆阳头台子附近,关城在头台子烽火台东150米左右[76];镇朔关口并不在长城墙体上。这有悖于明辽东镇长城关口设置于墙体上的共性特点,且其关外地形开阔,而关内地形逼仄,无法满足据内制外防守的需要。清朝在柳条边上设叆阳门[77],即叆阳边门。一般认为柳条边的叆阳门位于叆阳城村东南约600米的边门岭,边门岭之名源于叆阳边门。经实地调查,在叆阳边门原址附近未发现相关遗迹。

参考明辽东镇长城关口的共性特点,结合史料记载,基于实地调查可推定镇朔关应在边门岭段长城墙体与大边沟河谷内交叉处,即边头子村和干沟门村之间(图1)。

其一,从地形地貌上看,叆阳堡以北仅有大边沟河谷在大背山北坡下贯穿长城墙体内外。沿该河谷西行南旋可经叆阳堡抵叆河河谷,向东北直行可达柏林川,北转可至天华山。沿山谷、傍河流,是辽东山区从古至今交通线分布的一般规律。据此可初步推定叆阳堡迤北的交通线应在大边沟河谷内。另外,关口位于长城墙体行经的叆阳城村东山(大背山)和丛家村东山的最狭窄处,其内侧的叆阳堡城和丛家村所在的山谷可屯兵、按伏,向外控扼大边沟河南流西转的转弯处,以河为堑,更利于防守。

其二,经过实地调查,在大边沟河谷内,公路以北耕地间发现南北向的石墙遗址,其向北一直延伸至山坡上。河谷间的石墙用毛石干垒而成,现大部分已坍塌,呈土垄状,局部基础尚存,墙外(墙体东侧)有与之平行的壕沟,墙壕两侧的地表上散见青花瓷片和泥质灰陶、缸胎器残片。大边沟河北山南坡上的石墙均已坍塌,塌落的石材呈带状分布。在大边沟河南的南山北坡上亦发现土垄状的墙体坍塌堆积。这道石墙南、北分别与边门岭段长城、丛家堡子长城[78]相连,是明长城墙体的组成部分,为今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行政界。

其三,在大边沟河谷内长城墙体沿线,发现头台子烽火台[79]等高台建筑遗址。这些高台建筑应是镇朔关防御设施的组成部分。

其四,该处西南距离叆阳堡约2000米,这与“叆阳城北三里”的史料记载基本吻合。

其五,在大边沟河上游的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人石村下辖柏林川自然村尚存有明代柏林川石刻[80],正面有楷书阴刻文字,中部可辨“此古叆阳石”“钦差镇守辽东……”,右下方可辨“成化五年五月五日铭记”。据记载,石刻中部镌“钦差镇守辽东副督统韩兹因开展边界增斥烽堠率精兵至此撰”[81]。“柏林川勒石”是分守辽阳副总兵韩斌于成化五年(1469年)开始营建包括叆阳堡在内的辽东镇长城东段城堡、墩台、墙壕的实物见证,亦可佐证大边沟河谷为叆阳堡北出入长城的交通要道。

三、镇朔关的营建时间

关于镇朔关的记载, 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编修的《全辽志》,却不见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的《辽东志》。据此,可确定镇朔关的营建时间是在嘉靖十六年到嘉靖四十四年之间(1537—1565年),但具体是哪一年,还需要从这28年间的历史背景和辽东镇长城东南部防御系统的经略过程中进一步考证。

明朝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犯北境。女真部落在成化东征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恢复和发展逐渐壮大,屡寇辽边。明嘉靖年间辽东面临西控“北虏”,东御“东夷”的两线压力,防务日重。而此时的辽东边备久弛,巡抚辽东都御史李承勋实地查得辽东“边墙处处倒塌,墩台仅存颓垣……”[82]在此背景下,明朝着手大力整饬辽东边备。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四月,给事中林庭坣上言边政,提出以下建议:其一,移置城堡以利防御,即将汤站堡移置于小宽佃,将凤凰城堡移置于宽佃子;其二,增设参将以重事权,即设立叆阳参将,且不受辽阳副总兵节制,统辖东州等8座城堡防务。明朝采纳其部分建议,虽然未设立叆阳参将,但将东州等8座城堡改隶叆阳守备,仍听辽阳副总兵节制[83]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明朝批准巡按御史贾大亨之奏议,将距离辽阳城较近的东州、马根单堡改由辽阳副总兵管辖,将叆阳、凤凰城、泗(洒)马吉、新安、汤站、镇东、镇夷、草河、清河、碱厂等10堡交由叆阳守备兼管[84]。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七月,辽东巡抚於敖奏:“东州堡去汤站堡相隔八九百里,独有叆阳守备一人,卒三千人,墩堡疏旷,救援不及,兵力寡弱,策应为难。乞于散羊谷(峪)、一堵墙、孤山、险山、江沿台等处因水石之利以增墩堡,掣散缓之兵,以实戎行。且随山斩伐,因地耕种,瞭守益明,住牧可久”。朝廷准许,并令总兵张凤督建[85]。

与散羊峪堡、一堵墙堡、孤山堡、险山堡、江沿台堡同时修建的还有开原地方的彭家湾堡和李屯堡,即“河东七堡”[86]。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明朝批准巡抚辽东都御史王之诰奏请,为强化辽东镇东南部的防御,增设险山参将,并从辽阳副总兵所辖37座城堡中分出险山、叆阳等13座城堡改隶。又在险山堡和江沿台堡之间修媳妇山废堡,改名宁东堡,并驻军戍守[87] 。

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年),明朝采纳巡按辽东御史李辅之奏议,徙江沿台堡于康家哨旧江沿台处,拨汤站堡部分守军并入江沿台堡,并设备御官一员,与叆阳守备为险山参将之东、西两翼,以成掎角之势;在险山堡东三十里增设大佃子堡,并分兵屯种防守;将定辽右卫从辽阳城徙治于凤凰城堡,并添设左、右、中千户所[88][89]。

上述可见,辽东镇长城东南部防御设施的营建和增建集中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是年,明朝出于强化叆阳守备地方防务的初衷,在北迄东州堡,南至鸭绿江之间的广大区域内一次性增设了散羊峪、一堵墙、孤山、险山、江沿台5座城堡。据此可以推测,镇朔关可能营建于此时,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四、结语

辽东镇长城沿线的关口多为边疆少数民族朝贡往来和入市交易的通道,新安关、镇北关、广顺关、抚顺关内俱设马市。随着辽东镇长城抚顺关至鸭绿江段营建完成,明朝在原有马市基础上又增设清河、叆阳、宽奠等处互市以与建州女真交易往来[90]。镇朔关地近叆阳堡,当为叆阳互市而设。 据实地调查,位于叆阳堡城南,大边沟河东,边门岭西,叆河北的地势较为开阔的河流台地,可能就是叆阳马市所在。

猜你喜欢

明长城辽东
辽东学院尹嘉誉国画作品选
放眼明长城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试论陕北地区明长城周边环境整治对策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