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顿中的明灯

2024-06-24姜迪宋俊峰

名家名作 2024年10期
关键词:冯至杜甫诗人

姜迪 宋俊峰

[摘 要] 冯至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是现代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无论是在人格精神层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冯至都受到了杜甫极大的影响。在人格精神层面,冯至从杜甫那里了解到更多对时代、对人民的责任感;而在诗歌创作方面,冯至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以及杜诗中所体现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关 键 词] 冯至;杜甫;诗歌创作;转型

冯至和杜甫两位著名的诗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但他们在文学上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最典型的是胡适、闻一多、冯至,而冯至则是这三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一个。无论是在人格精神层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杜甫都给了冯至极大的影响。抗战时期的奔波劳碌让冯至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此时的杜甫就像困顿中的明灯,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一、人格精神层面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抗战时期,杜甫和杜诗或多或少地都影响着此时的诗人,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但从冯至的回忆录来看,他早年并不喜欢杜诗,对杜甫也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抗战时期的奔波生活改变了他。青年时期的冯至,对杜甫并不是很了解,可以说是疏远的,一直到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他才渐渐与杜甫接近。从那时起,杜甫便成了他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杜甫那里汲取了很多精神上的营养。

冯至的一生既是坎坷的也是丰富的,蔡元培可以说是冯至的启蒙老师,鲁迅则带给了冯至战斗的力量,而冯至是在迷茫时期遇到了杜甫,从而找到了自己新的方向。此后冯至遇到歌德则是转变,与梵高的相遇则是拯救。杜甫是冯至在困顿时期找到的一盏明灯,冯至在杜甫的身上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找寻自己未来的路。

诗人杜甫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无论是国家从盛世到战乱,还是家庭从显赫到衰微,都没能成为杜甫创作上的障碍,反而成为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赞不绝口的诗篇。经过几百年,甚至是历经上千年,杜甫总能重新被人认识,又重新发挥作用。这就是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杜甫这样的诗人,也需要他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人格精神。他所展现出的人格精神,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不仅是生活在唐代的,而且是现代所需要的。我们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一种执着的精神,有了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能有力地写出他所经历过的山川,描绘出时代的图像,所以我们读了杜甫的诗之后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是我们读其他诗人的诗所感受不到的。而冯至所处的时代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所以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只有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

冯至是一位诗人,也经历过国家磨难,他与杜甫虽然相距千年,但他们都有诗人的情怀,都有忧国忧民的心胸。冯至最初接触杜甫诗歌是在“北游”时期,他在1924年9月写给杨晦的信中说道:“我或者不是从先的‘那样了:素日不甚注意的《杜诗》同《史记》,近日同它们发生了绝大的爱情。”其实此时的冯至并未对杜甫产生兴趣。直到1927年前往哈尔滨任职期间,他才对杜甫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彷徨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冯至而言,杜甫当年的心境更贴合他此时的心境,杜诗中情感低落的句子更能引发他的内心感触。时代的动荡使冯至感受到杜甫诗歌的鲜活:“我们读这些名诗与名句,觉得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

冯至在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寻找的是能够与当下现实对应的可能,以及接近和看待现实的方法。冯至通过《杜甫传》构想和还原杜甫的人生,这又恰好和他当时所处的境遇和未来畅想的人生道路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对人生封闭虚无的焦虑感。

冯至从杜甫那里了解到更多对时代、对人民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从深层次来看,与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儒家仁政思想与入世情怀不谋而合。通过杜甫的足迹和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唐王朝风光无限时的磅礴大气、“安史之乱”时的兵荒马乱和统治阶级的无能自私、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以及对国家的危害、官僚阶层在处理重大问题时的短视和昏庸。杜甫用他的笔触对他所处时代的所有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普通百姓的疾苦等进行了真实的记录,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不一样的视角。冯至认为,无论是屈原、杜甫还是鲁迅,其思想中都有一致性,即有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贯穿其中。这种意识是头脑里带有的忧的成分,从屈原到杜甫,从杜甫到鲁迅,都不乏这种意识。

冯至在撰写《杜甫传》时表示,杜甫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内容,有些甚至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这很难能可贵。比如说对“安史之乱”的理解就有所出入,“安史之乱”的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就表现出杜甫思想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对时代、对人民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在冯至后期的创作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可见冯至此时在思想、人格精神层面也受到了杜甫的很大影响。

二、诗歌创作方面

在诗歌创作方面,冯至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以及杜甫诗中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杜甫在冯至诗歌创作上起到的作用可谓是亦师亦友,对于朋友关系,意味着可以与之分享自己的悲喜;而对于师生关系则比较深刻,除了老师的指点,还需要经过自己长期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其实冯至早年受唐诗的影响就比较大,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相似的时代氛围、相似的颠沛流离遭遇,给冯至和杜甫接近亲和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年轻时的杜甫意气风发,可造化弄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命运的起伏,到了晚年颠沛流离,但时间改变不了的是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而冯至此时的遭遇与杜甫极其相似,这也让冯至和杜甫有了接近亲和的机会。

(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

冯至的诗歌创作有很强的创新性,这一点就是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具有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点影响了后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而不失华丽,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诗歌风格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婉约的一面。冯至的诗歌创作就是受到杜甫的影响,展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的冯至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十四行集》。《十四行集》出版后,朱自清称赞道:“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之后的流徙体验开启了冯至走近杜甫的通道。在此期间,冯至写出了更重要的《杜甫传》和《歌德论述》。冯至逐渐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左翼进步知识分子转变。

冯至曾经说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他颠沛流离辗转多地,在逃亡的路上读过一本日文版的《杜工部选集》,那时他就想写一本中文版的《杜甫传》,这个念头在脑海里存了多年后才开始写作,陆续写了五年多才开始发表。在书中,一位是唐代诗人,一位是现代诗人,两位跨越千年在书中相遇。读完《杜甫传》,让人有很深的感触,虽然跨越千年,但是冯至是懂杜甫的,他们都经历过战乱,都目睹过百姓饱受疾苦。

冯至的《杜甫传》被钱锺书“惊佩为奇作”,单纯就这本书而言不算惊奇,但是创作此书的冯至是一位诗人,而在当时那个年代资料十分匮乏,创作条件十分艰苦,能写出如此佳作,可见冯至对此倾注了多少的心血,并且对杜甫有很深的了解。《杜甫传》一书,采用一些想当然的推理、海阔天空的想象,反而通俗易懂、脉络清晰、推理有据,正如冯至在此书前记中所写:“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十分难得且十分珍贵。这种创作上的创新与《十四行集》并不相同,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冯至前期诗歌创作中浪漫成分居多,这是因为其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大,其中里尔克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最显著。抗日战争时期,冯至开始接触杜甫,并且慢慢与之接近。这时,冯至诗歌创作不仅仅体现出浪漫成分,题材更宏大,以《十四行集》和《杜甫传》最显著,有了很大的创新性,这与杜甫对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冯至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亦是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冯至对万物充满了伟大的同情,这一点也和他对杜诗的理解有一定关系。冯至与杜甫虽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相距千年,但是却有着相似的境遇,都经历过国家磨难、时代变迁。他们都有着诗人的情怀和对万物深厚的爱怜,这种情怀与爱是时间无法改变的。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的一生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他胸怀开阔,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诗意更是达到后人难以匹敌的境界。在杜甫现存的诗中,记录着唐朝由兴而衰,从大唐盛世到战乱频仍,从歌舞升平到民不聊生,在时代的大山下,才华横溢的杜甫也像一粒尘埃,饱受贫病交加的折磨。正是因为这种种经历,杜甫才能深入百姓的生活,体会百姓的疾苦,才有了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在《杜甫传》中,杜甫多彩而曲折的人生经历跃然纸上,年少时家境殷实,游历山河,写下无数豁达的诗歌名篇,明明有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乱”时一度被流放,以诗抒情,在成都建草堂,甚至四处写信祈求树苗,狂风暴雨之后,草堂被摧残,却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桩桩件件,篇篇句句,我们在冯至的文字中读杜甫的诗,也读那个多彩的时代。

冯至对杜甫诗歌和生活的解读,夹杂着他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他看到了杜甫身上不被艰危压倒的积极精神,看到了杜甫不因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而枯竭的诗才以及一直兴旺的政治热情和创作热情。

诗人冯至的思想触角总是能抵达寻常人容易忽略的领地,他倾尽一生,努力传播自己的思想,用以指导人们克服平庸、麻木,担当起时代的责任,试图开启中国现代的独立思考。从1937年南下途中反复阅读日文版《杜工部选集》引起的心灵共振,到1942年6月在昆明购得仇注杜诗,细读后产生想写一本传记的念头,再到1947年开始写作。《杜甫传》这本书于1952年11月出版,1980年3月再版,增加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在《杜甫传》一书中,他用苦难塑造了杜甫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的伟大形象,将一个有时世俗、有时窝囊、有时激情、有时浪漫、有时勇敢、有时善良的杜甫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欣赏风景,一起享受朋友之情,一起体味生活之苦,一起感受国仇家恨,一起悲悯民之艰辛。由此可见,冯至对杜甫人格的推崇和无比敬重。

三、结束语

在冯至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抗战时期的焦虑与迷茫。而杜甫的人生境遇与此时的冯至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冯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至曾在答复《华夏诗报》编辑部提问时讲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杜甫、歌德、里尔克。杜甫对冯至诗歌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方面的影响,不亚于歌德和里尔克。在冯至的人生中,杜甫对他影响至深。杜甫从幼年开始写诗,直至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他具有从有限中看到无限的能力,虽然在野,却能够敏锐地把握时局,细微地体会到底层的悲苦。所以冯至和杜甫之间共有着一种寂寞,可以看作是崇高思想与周围鄙陋环境格格不入的寂寞。冯至通过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获得了对杜甫的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以及人生方向的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至.冯至全集:第1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冯至.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刘青青.流徙记忆与诗人的复活:论冯至对杜甫的接受及其创作转变[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2):16-27.

[4]孔令环.论杜甫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0-94.

[5]朱自清.新诗杂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6]于昊杰. 冯至《十四行集》新探:从诗歌叙述学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23.

[7]廖秀芳.从“圣者”到爱国诗人、人民诗人:冯至的杜甫想象[J].现代中文学刊,2023(6):80-89.

[8]边巧宇. 冯至诗歌叙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9]曾亚兰.冯至、张秀熟与《杜甫研究学刊》[J].杜甫研究学刊,2021(2):37-38,126.

[10]柯萍.“文”“史”兼顾 “象”外寻“意”:冯至《杜甫传》的美学价值探究指导[J].中学语文,2021(3):7-9.

[11]李菁菁. 冯至《杜甫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冯至杜甫诗人
一本书的支持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从“乡思”的“乡”说开去
——冯至《蛇》的一种读法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冯至盛名之下贵自知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