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2024-06-24田馨

名家名作 2024年10期
关键词:唐诗诗词意象

田馨

[摘 要]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诗歌创作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诗人对诗歌品质的雕琢也使后人望尘莫及。而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意象运用是一个特色。在唐代诗词中,意象的运用对诗人情感表达、诗歌本身意境营造及诗词自身艺术魅力的彰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诗歌情境表达方式的运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 键 词] 唐代;诗歌;意象;创作

在中国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唐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灵活的意象运用,为后世诗歌创作中意象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唐朝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受佛教、道教等思想影响,在意象运用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唐代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运用,既代表着对物象的细腻观察,又蕴藏着诗人的理性思索,还寄托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对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进行解析,可使后人进一步理解唐代诗词的审美特征。

一、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既代表了客观的自然景物,又因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而被赋予灵性。在唐诗中写景多借景抒情,咏物多托物言志,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达成主观之象与客观之象合二为一。

(一)自然景物意象

在唐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最常见的意象,如柳树、竹子、梧桐、松柏、芭蕉等树木类;杨花、梅花、菊花、莲等花草类;明月、流水、夕阳、青山等自然景观类,都可以成为诗人笔下永恒的风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为花草树木及各类自然景观赋予了生机与活力,也让后人读来如临其境。以“柳”为例,因与“留”同音,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感,如“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代杨巨源《折杨柳》)。再比如竹子,它本身就是笔直修长且品质柔韧的一种优质植物,而且竹子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古代诗歌中竹子就成了高洁、坚韧、清雅的代名词,陈子昂赞它为“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唐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柳宗元更称其“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唐代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还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元稹《菊花》)中的菊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唐代张谓《早梅》)中的梅花。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的生动描绘,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围绕“月”这一意象进行光与影的捕捉,使诗歌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些优美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唐诗中梅花的傲雪、菊花的淡泊、莲花的纯洁、流水的灵动、夕阳的壮美、青山的苍翠、杨花的飘零都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千百年后读来依然可以体味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二)动物意象

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更在唐诗中得到了显著体现。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仁爱之情,古人对动物的喜爱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内涵。动物类意象在唐诗中也比较常见,如杜鹃、鹧鸪、猿、狗、乌鸦、大雁、燕子、蝉、蟋蟀、黄鹂、蝴蝶、蜜蜂、喜鹊、黄雀等很多动物都因其灵动活泼,在唐诗中被赋予特殊含义。以杜鹃为例,在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出现了“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作为飞鸟寄托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在《锦瑟》中也用到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以蝴蝶和杜鹃为意象,营造出凄美的氛围。鹧鸪作为一种常见的鸟类,也成为唐诗的典型意象,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透过鹧鸪的图纹,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代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鹧鸪声成了旅人哀愁的源头。乌鸦因其黑色的形象给人带来沉重压抑之感,杜甫在《兵车行》中以乌鸦为意象,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除了表达心情的低落外,动物的引入还可以引出动物自带的生机与活力。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代杜甫《水槛遣心二首》)描绘的就是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杜甫《绝句》),借用黄鹂声音的清脆与白鹭姿态的优美,描绘出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代孟浩然《春晓》),没有提及鸟的外形,也没有提及鸟的种类,但是春天的气息与生机呼之欲出。而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生动地描绘了狗在风雪之夜守候主人归来的场景,充满了温暖和亲切感。以动物为意象融入诗词,为诗歌增添了活力,又让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有效宣泄。动物意象的运用,实现了内容、形式、情感、思想的紧密融合,让唐诗表现出无穷的魅力与韵味。

(三)人物造型意象

意象之所以有趣,还在于意象表达内涵的丰富性,除了对外界的一些自然景观有效观察,人类在意象运用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人们的登高、凭栏行为,还有人类所创造的各类物象,如长亭、轻舟、琵琶、羌笛……这些小的事物也在诗人的笔下变得鲜活有趣。“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长亭代表了送别,更代表了对亲人与友人的牵挂。琵琶和羌笛原是乐器,而在唐诗中则体现出另一种韵味,所以才有了“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唐代王昌龄《从军行》),还有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比如重九登高是中国古代的民俗,但登高并不仅限于重九,但登高时的所感所想则可通过这一行为来有效传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的《登高》因融入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写得格外动人心弦。

二、唐代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在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既生动又深刻,既多样又创新,这些特点使唐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具有极大的魅力和感染力。

(一)鲜明性

在唐代诗歌中,意象运用丰富多彩,涉及意象的诗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首都带有鲜明的特色。在诗人的笔下,每一种意象都被赋予独特的含义,并带有诗人自身的风骨与情怀。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日、山、河、海是自然之景,又是表达诗人情感的鲜明意象,寥寥几字就将夕阳下的山峦和奔腾的黄河水展现得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这首诗中,写的既是景色,又蕴含着抛弃浅见陋识不断拓出美好新境界的深刻哲理。整首诗景色壮丽、气势磅礴,蕴含着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歌意象的鲜活运用,使唐诗情景交融、喻理深刻,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象征性

唐代诗歌中的意象,既可以代表实物,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使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具有深厚的内涵。诗人通过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和运用,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其中,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以王维的诗词为例,诗中多运用日、月、云、水等自然意象。这些意象的融入,不仅起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更透过意象带出多重象征意义。以“月”这一意象为例,本身就带有清幽悠然之感,如在王维的《竹里馆》中出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句子。从诗词中我们既读到了王维的孤寂,也因明月相伴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向往之情,将王维心底所追求的境界有效地体现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月既代表了月亮这一物象,又通过明月这一纯净意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澄澈、质朴、回归自然的悠闲之态。诗人与天地、大道、明月、青松往来,环境清幽,心境开阔,将王维飘逸洒脱的特点有效地表达出来。再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酒”“剑”“月”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李白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情感色彩,成为其诗歌中独特的标志。诚如余光中先生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的诗词中,饮酒、击剑、赏月体现了他奔放不羁的个性,更碰撞出了诗人焦灼与痛苦的情怀。而在“酒”“剑”“月”意象交织的过程中,诗人的艺术创作热情也被有效点燃。“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在《少年行》这首诗中,他依然是那个奔放不羁,为了理想昂扬出发的少年。剑既是他的知音,更是他的挚爱,李白侠客式的理想人生,充分彰显了他希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情感性

唐代诗歌中的意象,不仅具有生动的表现力,而且在情感表达层面也达到了情境交融的美妙之境。诗人往往通过对意象的生动描绘,将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舟”这一意象为例,在唐代之前,“舟”这一意象多用来表示本意。例如在先秦时期出现了“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表示的就是普通的柏木船随水流动,而在唐诗中“舟”这一意象除了指代小船,更有了漂泊、离愁、孤独等多重情感。在水面上悠然行驶的小船与在天涯间浪迹的诗人相对应,通过意象的运用,既描述了诗人的人生情感,又表达了其在漂泊途中的一些感受,意向的情感性得到了鲜明体现。例如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客船承载了路途的风雨,承载了诗人哀伤的情思,更承载了风雨途中苦难的人生。舟的漂泊与情感的表达紧密融为一体,还传递出离别的哀伤。古人出行需要借助“舟”这一工具,所以船舶也成了悲欢离合的见证,在黄鹤楼与孟浩然送别时,李白就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告别名句。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有700多首诗中都用到了“舟”这一意象,有300多首用“舟”来代表离别的伤感。可见在国力繁盛的大唐盛世,船舶在水路通行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用“舟”来表达情感也成了诗人的惯用方式。

(四)社会性

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绘和解读,诗人可以表达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态度。这种社会化的意象处理方式,使唐代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唐代诗歌创作中,以意象反映民众现实生活,表达诗人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观察,成为诗词创作的一种典型方式。例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山河和草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寓意深刻,令人深思,这种处理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在唐代诗词创作中,一些社会化意象的运用,更透露出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诗人不仅记录了一些直观的社会现象,更对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通过阅读诗歌、解读意象,可以引起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通过“夜”“雪”“日”等自然意象的运用,深刻地揭露出卖炭老翁的悲惨遭遇。在这首诗中,我们还读出了社会的不公、贫富的差距,这些都体现了唐朝诗歌强烈的思想性及社会价值。对唐代诗歌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走入诗人内心,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透过诗词使人关注社会现象,悲悯底层民众。以意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社会问题与人生价值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唐朝诗人朴素的家国意识。

三、唐代诗歌中意象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唐代诗词的数量较多,品质上乘,而且在意象的运用方面对后世诗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推动了意象运用的发展

因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意象的运用信手拈来,所以流传下来很多千古名句,在后世诗歌创作中,很多诗人都对唐代诗人意象的运用进行了借鉴,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使后来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对意象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比如,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苏轼借用了唐代诗人常用的明月意象,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将明月与人生的无常、对亲人的思念相联系,使这首词既有唐代诗歌的韵味,又有宋代诗词的新意。

(二)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为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在后世诗歌创作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深刻。如宋代诗人秦观在《行香子·树绕村庄》中写道:“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莺、燕、蝶都是唐诗中的常见意象,宋词中也融入了这些意象,而且句式更加灵活,通过描绘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三)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唐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有效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唐代诗歌中意象运用所展现出的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为例,此曲只有二十八字,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为一幅秋郊夕照图。此曲中出现了意象的并用,语言凝练、结构精巧、顿挫有致,既有诗歌的魅力,又有别致的画面感,可谓魅力无限。

综上所述,唐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还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同时,唐代诗歌中的意象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和发扬唐代诗歌中意象运用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蕾. 中职语文唐宋诗词意象教学 [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9): 100.

[2]陈婷. 唐诗宋词在中小学古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文艺家,2020(6):244,246.

[3]冯灿. 唐诗中“哀筝”意象的美学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20.

[4]郭芳芳. 论唐诗中的酒旗意向 [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126.

[5]许韧. 唐诗中荷花的文学意向 [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4): 174-175.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唐诗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唐诗赏读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