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的形成与演变
2024-06-24丛霄
丛霄
[摘 要] 蜀汉政权是由多个政治派系组成的政权,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的形成与演变受多个因素影响。蜀汉政权内部派系主要可以分成荆州地主集团、东州地主集团、益州地主集团三大政治集团,这三大政治集团经历了漫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主要探讨蜀汉政权内部各政治派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蜀汉政权;内部派系;形成与演变
蜀汉政权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从刘备参加黄巾起义开始到蜀汉景耀六年蜀汉灭亡,蜀汉政权的内部派系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荆州地主集团、东州地主集团、益州地主集团三大政治集团都经历了形成、发展、衰亡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主要研究蜀汉政权内部各政治派系的形成与演变。
一、蜀汉政权建立与内部派系的形成
蜀汉政权是由多个政治势力组成的政权。笔者把蜀汉政权内部派系分成荆州地主集团、东州地主集团和益州地主集团三大政治集团。这三大政治集团中还包含许多小集团。
(一)刘备集团入蜀前内部派系组成
刘备集团在入蜀之前,追随刘备的文臣武将所形成的集团可以称之为荆州地主集团。荆州地主集团在刘备入蜀之前可以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是荆州元老派系,一个是襄樊派系。
荆州元老派系指的是从刘备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建安六年刘备入荆州投靠刘表之前投靠刘备的文臣武将。刘备是涿郡涿县人,灵帝末年在家乡涿郡招募乡勇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在涿郡时就有一些人追随他,如关羽、张飞等人。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之后先后投奔了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人。在这段时间也有很多人先后投奔刘备,如糜竺、孙乾、赵云等人。
襄樊派系指的是从建安六年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到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之前这十年间投靠刘备的文臣武将。从建安六年刘备投靠刘表到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这七年时间刘备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广交荆州豪杰,收买人心。在此期间,刘备还请诸葛亮出山为自己效力。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之后,有很多刘表旧部都归顺了刘备,如霍峻、伊籍等人,襄樊派系初步形成。[1]
在建安十三年至建安十六年这三年时间,襄樊派系的势力迅速壮大。庞统、黄忠、魏延等人都投靠到了刘备麾下。襄樊派系中,文有诸葛亮、庞统,都有治国安邦之才;武有黄忠、魏延,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
(二)建安十六年(211年)至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集团内部派系情况
建安十六年,刘备带兵入蜀,并于次年率兵从葭萌关反攻刘璋。在刘备攻打益州的过程中,马超前来投靠刘备,这也标志着荆州地主集团中的第三个派系——荆州外附派系的形成。
荆州外附派系指的是在刘备入蜀之后投靠刘备的非益州籍人士(不包括刘璋旧部),其代表人物有马超、杨仪等。荆州外附派系的形成,使荆州地主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至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后,荆州地主集团的三大派系都已经形成。此时益州地区有三大政治集团,分别是荆州地主集团、东州地主集团、益州地主集团。
东州地主集团主要是指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归顺刘焉、刘璋父子的非益州籍人士。东州地主集团内部也可以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派系是东州元老派系,指的是因与刘焉有交情随刘焉入蜀和因与刘焉、刘璋父子有血缘关系而投靠刘焉父子的人,其代表人物有吴壹、费观、费祎等;一个派系是东州外附派系,指的是从益州以外其他地区归顺刘璋的非益州籍人士,其代表人物有法正、李严等。东州外附派系的成员与刘焉父子并没有很密切的关系。
益州地主集团是指由益州籍人士和东汉朝廷任命的在益州做官的人组成的集团。其内部也可以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是益州寒门派系,指的是那些籍贯在益州但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员;一个是益州豪门士族派系,指的是益州地区的世家大族和士族以及东汉政府在益州任命的官员。关于世家大族和士族,田余庆先生指出:“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或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上有实力,不论居官还是不居官,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强大。”[2]笔者赞同田余庆先生的观点。
建安十六年至建安二十四年这八年间,荆州地主集团的势力是最强大的。刘备集团的两块战略要地荆州和汉中分别由荆州地主集团的关羽和魏延镇守。蜀汉前期四大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是荆州地主集团的成员。文官方面,诸葛亮为文官之首。可以说在刘备称汉中王之时,荆州地主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荆州地主集团的势力开始迅速衰落。在建安二十四年至章武三年这几年间,关羽、张飞、黄忠等荆州地主集团的重要人物都先后去世,导致荆州地主集团势力锐减。
东州地主集团在刘备治蜀期间是刘备重点拉拢的对象。刘备占领益州后就娶了东州地主集团成员吴壹的妹妹。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先后重用法正、刘巴、李严等东州地主集团的成员。刘备的用人政策使东州地主集团与荆州地主集团的关系日益密切,巩固了刘备集团在益州地区的统治。
对于益州地主集团,刘备所采取的政策是使用和打压并存的政策。一方面,任用一些服从刘备的益州人士做官,如黄权、李恢等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对刘备集团不满的益州人士则采取严厉打击与镇压,如蜀郡人张裕提出“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1],最终被刘备所杀。这说明刘备对于益州地主集团的一些人始终存在打击与镇压的一面。这种政策也使益州地主集团中的一些豪门大族站在了蜀汉政权的对立面。
二、建兴元年(223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内部派系的演变
建兴元年至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主政时期。在这十二年间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荆州地主集团势力逐渐衰落;二是东州地主集团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三是益州地主集团逐渐受到蜀汉统治者的重视。
(一)荆州地主集团势力逐渐衰落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地主集团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衰落。
荆州地主集团中荆州元老派系的大多数成员在刘备去世之前就已经过世,到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元老派系中还有赵云、刘琰等人在世。襄樊派系虽然在刘备主政时期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在诸葛亮当政时期依然有很多人才,如蒋琬、魏延等人。荆州外附派系在诸葛亮主政时期的主要人物有杨仪和姜维。
建兴六年,荆州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马谡由于丢失街亭,最终被诸葛亮所杀。马谡是荆州地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的死当然是荆州地主集团的一个重大损失。
建兴七年,蜀汉名将赵云也去世了。赵云是荆州元老派系的代表,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赵云的去世对于荆州地主集团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笔者认为,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地主集团的人才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对于蜀汉政权的长久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的统治,必须重用一些东州地主集团和益州地主集团的成员。
(二)东州地主集团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东州地主集团在刘备主政时期就是蜀汉统治者重点拉拢的对象。关于东州地主集团与荆州地主集团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一样的观点。朱子彦先生认为“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存在内部斗争”[3];尹韵公先生则认为“东州地主集团完全倒向了荆州地主集团的一边”[4]。笔者比较倾向于尹韵公先生的观点,认为东州地主集团完全倒向了荆州地主集团的一边。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蜀汉统治者信任、重用东州地主集团的成员和东州地主集团政治地位的提高。
在诸葛亮治蜀期间,由于荆州地主集团的势力逐渐衰弱,诸葛亮必须要提拔和重用一些东州地主集团的人物来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治蜀期间提拔重用的东州地主集团人物主要有董允、费祎等人。
建安十六年至章武三年,益州地区各政治派系呈现出荆州地主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到了建兴元年之后,由于荆州地主集团势力逐渐衰弱,逐渐与东州地主集团势均力敌。因此,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政权呈现出荆州地主集团与东州地主集团共同执政的局面。这是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的一个重大演变。
笔者认为,东州地主集团的政治地位在诸葛亮主政时期逐渐提高,走进蜀汉政权的权力中心,使东州地主集团与荆州地主集团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巩固蜀汉政权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益州地主集团逐渐受到蜀汉统治者的重视
益州地主集团指的是那些益州本土人士和东汉王朝任命的原益州官员。益州地主集团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是益州寒门派系,一个是益州豪门士族派系。这两个派系对于蜀汉政权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在诸葛亮主政时期,提拔重用了一些益州地主集团的人士。
益州寒门派系指的是益州本土那些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境贫寒的人,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平。益州寒门派系是在诸葛亮主政时期才真正登上蜀汉政权的政治舞台。
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1],可见王平的文化程度不高,属于益州寒门派系的成员。王平第一次在蜀汉政权崭露头角是与马谡共同镇守街亭。在这次战斗中王平展示出了过人的能力。在这场战争之后,王平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王平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厚望,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蜀汉后期智勇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笔者认为,益州寒门派系出身于社会底层,没有雄厚的家族势力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只能服从于蜀汉统治者为自己谋取利益。益州寒门派系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开始登上蜀汉政权的政治舞台,这也充分说明益州地主集团逐渐受到了蜀汉统治者的重视。
除了益州寒门派系,诸葛亮也提拔了一些愿意与蜀汉政权合作的益州豪门士族派系的成员。
如犍为武阳人杨洪,在刘备征讨汉中时就建议诸葛亮发兵支援刘备攻打汉中,是一位愿意为蜀汉政权效忠的益州豪门士族派系的人物。杨洪在刘备征吴失败后平定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叛乱,为蜀汉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杨洪在建兴元年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亮在其主政期间提拔重用了很多愿意为蜀汉政权效力的蜀中人士,充分说明益州地主集团逐渐受到了蜀汉统治者的重视。
三、建兴十三年(235年)至景耀六年(263年)蜀汉内部各派系的变化情况
建兴十三年至景耀六年,蜀汉政权内部派系的变化情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荆州地主集团的人才消失殆尽;二是东州地主集团势力衰弱;三是益州地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上升。
(一)荆州地主集团的人才消失殆尽
建兴十三年至景耀六年,荆州地主集团的人才呈现消失殆尽的趋势。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同属于荆州地主集团的魏延和杨仪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冲突,最终魏延被杨仪等人冤杀。在魏延死后,杨仪也由于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官职而满腹牢骚,后被废为平民,最终自杀身亡。
魏延和杨仪都是荆州地主集团的成员且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魏延和杨仪的去世使得荆州地主集团蒙受了巨大损失。
建兴十三年以后,荆州地主集团除了蒋琬已经没有什么才华出众的文臣武将了。
到蜀汉政权后期,蜀汉政权中荆州地主集团的掌权者主要有诸葛瞻、董厥、樊建、姜维等人,但这些人无论是政绩还是战功都乏善可陈,并不能为巩固蜀汉政权起到太大的作用。荆州地主集团人才消失殆尽对蜀汉政权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东州地主集团势力急剧下降直至消亡
东州地主集团势力在建兴十三年至景耀六年呈现的趋势是急剧下降直至消亡。
在建兴十三年以前,东州地主集团的政治势力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建兴十三年至景耀六年期间,东州地主集团的势力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东州地主集团中有费祎、董允等大臣在蜀汉政权中身居要职,东州地主集团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东州地主集团的势力开始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建兴十三年至延熙十六年期间,东州地主集团的骨干成员董允、费祎等人先后去世。延熙十六年(253年)之后,东州地主集团的人才也呈现消失殆尽的趋势。
延熙十六年至景耀六年这十年间,东州地主集团也没有什么能堪当大任的文臣武将了。随着蜀汉政权的灭亡,东州地主集团也彻底消亡了。
(三)益州地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上升
益州地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上升,主要指的是益州地主集团中益州豪门士族派系的社会影响力上升。
益州豪门士族派系有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声望,有非常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在益州地区的根基雄厚,希望由自己来统治益州地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与荆州地主集团和东州地主集团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杀之后,荆州地主集团和东州地主集团的人才几乎消失殆尽。正是由于荆州地主集团和东州地主集团的势力锐减,使得益州地主集团中豪门士族派系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益州大儒谯周在蜀汉后期发表了《仇国论》,在这篇文章中公开反对姜维等人的北伐战争,之后并没有受到处罚。这也足以说明益州豪门派系社会影响力的强大,已经到了能影响当时蜀汉政权社会舆论的地步了。
笔者认为,由于荆州地主集团和东州地主集团的人才在蜀汉后期都消失殆尽,导致益州地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上升。而益州地主集团益州豪门派系中的很多人与蜀汉政权的政治立场不一致,所以他们盼望蜀汉政权灭亡,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也是造成蜀汉政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865-1077.
[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0.
[3]朱子彦.孟达败亡之因:蜀汉政权内部的集团斗争[J].探索与争鸣,2009(11):71-75.
[4]尹韵公.谈蜀汉灭亡的原因[J].文史哲,1982(5):31-36.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