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建设的“困”与“破”

2024-06-24杨春梅

村委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香格里拉建设文化

杨春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然而,精神文化的发展却仍滞后,这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香格里拉市拥有多样化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局面,这里有由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生成的文化景观,也有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但与其他地区相比,香格里拉的乡村文化建设却较滞后,很多优秀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许多文化遗产正在慢慢地流失。寻找一条符合香格里拉自身实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指出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对策。通过对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乡村社会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对周边涉藏州县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乡村文化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其带给农民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比拟和代替的。乡村社会的发展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只有抓好乡村文化和乡村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才能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香格里拉市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香格里拉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同时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等13个民族,是云南省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城市之一。香格里拉市辖11个乡镇,拥有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文化资源优势为香格里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基于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指出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希望在今后工作中能把乡村文化建设当作一个民生工程来抓,在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人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统村落的保护,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乡村文化建设服务体系。

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资源

香格里拉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这里有11种世居民族,其中有9种千人以上的民族。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民居建筑、婚俗礼仪等方面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此外,各民族文化交汇相融,多种宗教和谐并存,多种文化和谐共生,构成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文化现象。单一的某一民族的文化,其影响也许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比,但香格里拉的独特之处就是同一块地域中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地保留,并且和谐共生于这片土地,这就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

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香格里拉市依托金江镇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度挖掘、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连接金沙江长廊各景点、景区,整体打造集乡村民俗、野外探险、红军渡口、田园风光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做亮红色旅游,提亮小康“成色”,推进“红色文化金江”品牌提质增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香格里拉市抢抓游客的需求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转变的机遇,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乡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底蕴,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传承好活态的乡土文化,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先后实施了贡卓老宅、硕廖谷传统藏族民居建筑及和氏祖宅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2021年,香格里拉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力建设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提质提效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住宿餐饮等领域。仅2021上半年,香格里拉市就接待游客363万多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加34.14%;实现旅游总收入41.29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19.26%。在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兰村海边村民小组发展乡村旅游,民居整齐有序、水泥路干净宽敞、墙绘美丽生动、民宿独具风格,让人流连忘返。

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创新能力弱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创造者,因此,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而香格里拉市,一是缺乏开展文化创新需要的人才。文化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不仅负责文化站工作还需要负责乡政府其他工作,而且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人才,这也使得很多文化站工作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站工作中,更谈不上创新。同时,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人口流失严重,这都使得农村普遍缺乏文化创新的人才。二是缺乏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创新思维。在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文化附加值方面创新不足。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为例,三坝乡白地村文化传承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但是该村除乡政府所在地外几乎所有的村落都没有吃住的场所,导致游客来村里也只能随便逛逛,就到别的地方消费,没有实现文化应有的经济价值,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

香格里拉市投入设置了大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但是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和轻使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全市建有直播卫星村村通设备7 797户,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25 439户,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农户,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99%以上。建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62个综合文化活动室、17个乡村学校少年宫、70个农家书屋、4支农村电影放映队、20余支志愿者队伍。传统媒体业务办了《香格里拉新闻》(汉语、藏语)《一周要闻》《卫生与健康》等栏目。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目的是充实居民文化生活,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也能品尝到文化的“果实”,进而让乡村地区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设置的文化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场馆虽设置了不少,但使用率不高。不少地方农家书屋布满灰尘,文化活动室长期无人为津,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大多数村子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有些村子离文化站比较远,若在文化站组织活动,很难将所有人都召集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活动场所的使用率。

文化人才短缺

部分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一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已到古稀之年,有些传统技艺随创承人的离世在渐渐消失,他们携带的这些文化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文化传承链上的主体(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已面临消失的危险。部分优秀文化还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比如,五境乡的俄仲花节,目前只有一个传承人;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文化传习馆里管理员年纪最大的80岁,年纪最小的也到30岁,大部分学员结婚后,由于需要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忙于养家糊口,无法深入学习,使其中断学习东巴文化,影响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加之,由于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年轻人倾向于到外地求学、务工,不愿意费时误工参加东巴传承培训,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东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香格里拉市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进行文化建设,推动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进行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人才支撑,而文化振兴是解决精神缺失问题的有效举措,能够为乡村振兴培育文化人才,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人才既可以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重视文化振兴,输入更多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挖掘当地文化,创新发展当地文化,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现阶段,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已经不再是单纯地送书、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在保证农民群众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更多要结合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模式。搭建集广播、电影、电视等于一体的数字网络,逐渐消灭盲区,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同时,让群众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文化便利,如乡村安装无线网、宽带,让居民通过电视、电脑及时了解文化信息。利用乡村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建设良好家风、家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风家训带动村风民风建设,把文明家庭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抓手。以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隆村为例,兴隆村把村规民约编成顺口溜,用毛笔写在村民委员会墙上,方便村民记忆,这样的方式村民接受度比较高。再比如香格里拉市金江镇车轴村1992年5月1日成立于老龄协会,现有会员235人,其中90岁以上的10人,党员19人,有会长一名,副会长数名,各自分管文娱、书法、财务等,下设会计1人,出纳1人,秘书长1名,每个村民小组有一名理事,负责各组事务。1992年老协会刚成立,由于规模小,会员们只能看书看报,下象棋,活动形式相对单一,1997年在原会长的提议下成立了滇戏剧组,随后老年舞蹈队、书画会等也应运而生,演出队每年在本村及各地应邀演出,参加演出方式也日趋丰富,演出内容不断创新,增加了老古调、花灯剧、快板、小合唱等。老人们平时活动丰富,根据爱好组成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每周三、周六还会进行舞蹈和其他剧目排练,真正体现了老有所乐。

按需供给公共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立足村情,发展“一村一品”文化产业。香格里拉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文化,要立足当地实际,发展文化产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各乡镇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数量、种类、分布状况、保护现状等信息,及时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并宣传报道,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投入资金,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不断丰富民族民间文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实施主体根据交通条件、资源特色、周边景区特色,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开发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和亮点;打造让村民有归属感的“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不能陷入“跟人家走”的模式。否则,“千村一面”,既没了特色,也失去了灵魂,难以给乡村振兴提供物质支撑。例如,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到11个乡镇召开现场办公会,针对11个乡镇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及文化特色提出具体要求,如针对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指出三坝乡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留存好东巴经书、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东巴仪式、民间音乐及文化遗迹,将这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重视文化管理人才,发挥文化能人的作用

农村发展,人才是根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大批文化人才,既要专业人才来进行规划、引导和指导、管控,更需要各类综合性人才来实施推进。综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村文化现实,各地农村要下大力气广纳贤士,吸纳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关心关爱基层文化人员,比如在职称职级、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向进入农村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吸引乡贤、志愿者等为农村文化事业服务;增加农村生活时尚元素,吸引青年驻村参与建设。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大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特别是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人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目前普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必须要积极挖掘和培养民间传承人,引导优秀青年学习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比如开办夜校、民间工艺文化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专业的传承人才,研究人才与民间艺人的有效接轨。只有如此,乡村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振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章以香格里拉市乡村概况、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香格里拉市的乡村文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现阶段香格里拉乡村文化建设还有待完善,需要多措并举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带动香格里拉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香格里拉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香格里拉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寻找香格里拉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迷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