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反哺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留村”策略研究
2024-06-24付保淇杨圆圆喻悦王鹤潼李欣烨
付保淇 杨圆圆 喻悦 王鹤潼 李欣烨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人才反哺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如何才能让人才留“村”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解决人才返乡难题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以“人才留村”策略为切入点,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及人才流动现状,探讨如何通过人才反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在分析当前乡村人才流失现状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而探讨人才留村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人才留村策略,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最后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展望人才反哺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增进全体人民共同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一环。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总是驱使着人们向大城市高歌猛进。久而久之,整个乡村就存在着人才“枯竭”的问题。人们在城市落地生根,享受着城市的滋养,至于落寞的小乡村,工作条件差、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本地高素质人才不愿回,外地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来。乡村振兴的人才因素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调研小组以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线下调研活动,力图为乡村人才返乡难题提供可行建议。
调研设计
调研对象
本调研小组采取了线上线下两种调研方式。线上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形式,线下采访了辽宁省沈阳市大兰坨村村民委员会、辽宁省大连市盐场新村村民委员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小组收集了一些数据与信息,对乡村返乡难题以及目前乡村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调查问卷数据及分析
1.调查问卷基本数据
本调研小组《关于人才返乡难题的调查问卷》的线上调查问卷中,有效答题人数200人,其中男性占比37.5%,女性占比62.5%。年龄分布情况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占比8.5%,年龄在18周岁~30周岁占比30%,年龄在31周岁~45周岁占比28%,年龄在46周岁~60周岁占比27%,年龄在60周岁以上占比6.5%。另外,调查对象的200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总调查对象的1.5%,初中学历占比11.5%,高中学历占比15%,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占比72%。并且200人中,农村人口占比18%,城市人口占比82%,该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不平衡现状较为突出。
2.调查问卷城市类问题的数据分析
在城市类调查问卷中,超八成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城市比农村好。这在主观上就说明了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更加认可城市。这是人才不愿返乡的主观因素。为此,调研小组继续探究造成此主观因素的主要原因。其中,预设了“工资低下,工作环境差”“教育质量低,教育普及率低”“社会保障差,社会资源稀缺”这三个多选选项和一个“其他选项填写项”,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超一半的城市居住者都选择了前三个选项,这反映了当下农村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福利制度不完善和社会资源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人才返乡的积极性。另外,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了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的问题,62.8%的城市人群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仅37.2%的人群了解。这反映了大多数城市人群对乡村发展政策的不关心,进而也导致人才对返乡问题的忽视。但在问到是否经常到乡村去,并了解当下农村的发展时,有45.73%的人群表示肯定,54.27%的人群表示否定。可以看出近半数的人对乡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或者他们具有积极参与乡村发展的意愿。这一数据提醒我们,仍然有一部分人关注并投身于乡村的发展,他们可能希望改善乡村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最后我们设置了一个选填问题,对于城市人才反哺农村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有效的回答有“高品质、高保障、高待遇;补充农村短板;多给年轻人机会与帮助,制定相应政策;资源共享;加强宣传渠道”等。可以看出,对乡村振兴的人才返乡问题城市人群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也乐见乡村实现有效振兴。
3.调查问卷乡村类问题的数据分析
在乡村类调查问卷中,我们首先询问了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中长辈们是否会经常教育他们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发展。结果近6成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约3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只有不到1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说明在乡村居民的心目中,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还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也是家庭中老一辈人普遍对下一辈的教导,这也是人才返乡难的家庭因素。其中,调研小组也设置了是否了解所在村子的有关鼓励大学生及各类人才回村创业的政策,近8成的人表示不了解,约2成的人表示了解。这说明绝大多数的乡村人口对政策缺乏了解,对乡村振兴战略存在漠视心理,也可能是乡村政策本身的宣传力度不足或是人才返乡创业政策自身的缺乏问题。同时,调研小组也询问了本地应如何吸引外出人才的回流问题,并设置了“政策扶持创业就业”“创办产业吸引人才回乡就业”以及“其他”填写项,44.4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第一项,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第二项,“其他”选项未收集到有效信息。由此看出,村民们认为政策的扶持与兴办产业是人才回流的重要条件。此外,调研小组还设置了学习文化知识是否有意义的问题,有超过9成的人觉得有意义,不到1成的人认为没有太大意义和没意义。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大多数村民对学习文化知识持有积极的态度。这可能反映了人们对于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程度,其不仅是对自身的意义,更是对下一辈人文化教育的希冀以及他们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期望。最后,调研小组设置了是否了解本地的特色产业以及产业结构能否产生很高效益的填空题。收到的有效反馈是:大多数人对本地特色产业并不了解,他们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支持,号召人才支农等。
实地调研访谈记录
在2023年年初,调研小组对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大兰坨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得知大兰坨村的特色产业是蔬菜大棚种植业,主要作物有黄瓜、韭菜、西红柿等。调研小组还得知该村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子老龄化严重,且该村并没有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这说明了大兰坨村在吸引年轻人和人才方面面临一些挑战。村子并没有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这加剧了青年人才的流失,村子老龄化问题也愈加严重。这也意味着该村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或改善生活条件,以吸引年轻人和人才回流或留在当地。同时,村党组织书记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一些人才返乡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号召人才自愿返乡。
2023年8月末,调研小组赴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盐厂新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期间,调研小组采访了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从他们口中大致了解了盐厂新村的基本情况。之后,调研小组也参观了村民委员会的村史馆,从村史馆了解了本村的发展历程。盐厂新村村史馆展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盐厂人用双手挣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对此我们深感敬佩。我们得知盐厂新村的特色产业是海带等海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等。居民普遍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依托大学城优势,盐厂新村地段商业与服务业较为发达,有相对集中的人才资源,这是其优势之处。具体表现为:该村具有明晰的产业体系,打响了其“新村远航”的党建品牌,具有很丰富的人文历史与风景环境资源,另外,兼具大学城的人口与人才优势。盐厂新村所在的旅顺口区对人才返乡也有相关政策支持,其以引进人才落户、政策性审批落户和综合积分落户为主要管理模式,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实行阶梯式、差别化、精准化的户口迁移政策,鼓励人才返乡,积极推动人才服务精细化、个性化,持续推进大连市“5+22”人才政策落实落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旅顺特色的人才方案,切实为人才提供暖心贴心服务,营造爱才、惜才、助才良好环境。同时,着力以政策红利激发人才活力、打造引才引智磁场,累计争取人才政策红利1 000余万元,在服务高端紧缺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2]。政策不仅在城区施行同时也下发到镇区。盐厂新村早在2006年全村的GDP就达到了6.9亿元,人均收入达到了9 600元。
返乡成功案例分析
在调查乡村振兴人才返乡难题的过程中,调研小组的村落分析对江苏省金华村进行分析。金华村有着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是名副其实的“富村”,他们的人才返乡相对来说是较为成功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村落篇
从江苏省金华村人才返乡实例来看,留村返村的人才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初辟型人才,即本地村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第一批乡村建设的人才。这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对乡村事务极为了解,通过后天养成将自己晋升为人才。这第一批人也就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桶金”,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乡村并未挣足这“第一桶金”。金华村最初就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开始大兴村办企业,虽然当时问题是缺人才、缺技术,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并未阻断金华村村民们想要脱贫致富的心,这些棘手的问题反而使得当地的人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金华村的发展道路。他们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以老带新”。乡村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自身的智力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实际组织者与参与者[3],为此,人才一代一代地被培养起来,促进了乡村的蓬勃发展。
第二类,眷村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家乡有着强烈的眷恋,且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积极变化。在这些人眼中,家乡的发展一直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朝气的,是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在分析时调研小组发现实际上对于本土人才返乡难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结”是对家乡发展前景的无望,也就是说家乡失去了对这些人的内在吸引力,游子是愿意归家的,可是家乡却不足以“吸引”他们回来。家乡的持续衰落为有返乡打算的人才带来家庭方面、物质生活方面等巨大的压力,也限制了乡村人才的引进。
第三类,引乡型人才。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本地人才,外来人才同样重要。外来人才可以给本地提供一些外地的发展思路,他们自身的观念也与本地人的观念有所不同,这样不同观念的碰撞也会给当地带来思路上的创新,从而打破僵化思维,为乡村治理提供一些新想法、新理念。当然,这些外来人才的引入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乡村应积极作为,主动吸纳人才,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沃土。在此,金华村吸引外来人才就有其独到之处。首先,金华村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金华村大力建设其村容村貌,优美的环境也是吸引人才来乡的重要原因。最后,其还有完备的党组织体系。有党的领导,金华村的发展才有活力,引乡返乡的人才才有了方向。
总结篇
从金华村我们看到乡村自身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具有其特殊性,想要打开人才返乡难题的局面必须从乡村自身出发。第一步便是要培育乡村自身人才,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等要定期开展学习工作,不断提升自我。这一点是从根本上扭转乡村“缺人才,无人才”不利局面的主要路径。同时,还要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不断促进乡村人才养成。
建议
针对目前人才返乡难题,调研小组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要紧密关注人才引进,实行人才发展、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一条龙式的乡村人才填补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第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才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要科学地育才选才用才,让乡村成为人才建功的沃土,使乡村形成用才、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第三,政府要加强对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对乡村人才的激励制度,积极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创造一个乡村引才留才的良好环境。第四,增强乡村人才引进宣传活动,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屏障。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宣传乡村振兴建设有关方面的事项,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介绍,增强外界对乡村的认可度。同时,还要对乡民进行思想宣传教育,鼓励支持本乡外流人才回乡返乡。第五,乡村之基在于农民,要坚持农民的乡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培育乡村农民人才队伍。鼓励成立村民合作社,实现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为农民群体创收增收。第六,创造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提供创业支持与帮扶。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培育大学生“新农人、农创客”群体并让党员、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多措并举发展新型农业、乡村特色产业。第七,重视社会贤达群体。鼓励支持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贤达回乡返乡,带着对家乡的情怀将其自身的思想观念、知识、财富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实施人才借力,多方吸纳人才,聚集乡村人才智慧。第八,要大力投入乡村基础教育,培育知乡懂乡的本地乡村人才。筹备乡村人才发展基金会,使乡村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基金会可以为人才提供定期培训、合作交流等机会。第九,转变社会思想观念,城乡携手促发展。增强归乡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归乡人才要给予一定奖励。社会青年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家庭要支持人才返乡,为人才返乡扫清障碍。
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是萦绕在党和国家心头的重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较为复杂,其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要素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目前乡村人才回流情况依旧严峻,因此,乡村要积极“自救”,拓宽各种渠道,调动各方积极性,引才入乡,用才振乡。乡村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归宿不能被定义为走向“城镇化”,而是要走向真正的振兴,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生活富。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中国式现代化是必须要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这次调查,调研小组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对如何制定有效的人才留村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青年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要抓住时代机遇,勇于挑战困难,以小我奉献大我,实现青春理想,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国日报网.旅顺口区推进人才政策落实落细[EB/OL].(2022-05-30)[2023-09-10].https://ln.chinadaily.com.cn/a/202205/30/WS6294c38ba3101c3ee7ad801c.html.
[3]万师.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3):37-45.
[4]新华网.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EB/OL].(2017-10-18)[2023-10-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551.htm.
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人才反哺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留村策略研究”(202310172D014)。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