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学生天性,真正解决问题

2024-06-24苏钰涵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苏钰涵

[摘  要] 为了顺应学生天性,真正解决问题,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例,通过三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解决数学问题:退一步,聚焦学生的认知盲点;慢一些,聚焦学生的认知难点;沉下来,聚焦学生的认知痛点。

[关键词] 学生天性;必备品格;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和好分享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更好地从源头上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当前的数学课堂来看,有的教师过于急功近利,急着把数学结论和数学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然后用很多的时间通过作业练习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虽然这样表面上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会造成学生不爱思考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关键知识时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让教学退一步、慢一些、沉下来,聚焦学生的认知盲点、难点和痛点,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思考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退一步,聚焦学生的认知盲点

小学生进入数学课堂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具备了部分知识经验,甚至个别学生已经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了。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帮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中有所收获呢?笔者认为要遵循学生好奇的天性,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说理中理解数学知识的道理,在运用中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是有的学生不能解释这样计算表面积的理由。由此笔者认为,与其假装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究表面积计算公式,还不如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边长×边长×6。

师:虽然我们还没有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但是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表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为什么这样计算表面积,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生2:我们知道长方体的展开图有6个面,就是前面和后面、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的面积是长×高,上面和下面的面积是长×宽,左面和右面的面积是宽×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生3:我们知道正方体的展开图有6个面,而且这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所以我们只要计算出1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边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即边长×边长×6。

师:数学学习讲究弄懂“为什么”,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即使公式忘记了,我们也可以自己推导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学生的已有学情出发,当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退一步让学生从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概念出发,体会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把6个面的面积相加,从而破解了部分学生只记公式不知原理的问题。

二、慢一些,聚焦学生的认知难点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数学结论的推理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只有这样落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学生才能把新的数学问题分解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从而突破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时,非常重视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因此在课堂中放慢了教学节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师:(出示题目,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1:24×12。

师:24×12到底怎么计算呢?

生2:我是把12拆成2乘6,先算24乘2等于48,再算48乘6等于288。

生3:我是把12拆成3乘4,先算24乘3等于72,再算72乘4等于288。

生4:我是把12拆成4乘3,先算24乘4等于96,再算96乘3等于288。

生5:我是用竖式做的,先算24乘个位上的“2”等于48,再算24乘十位上的“1”等于24,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288。

生6:我也是用竖式做的,先算24×2=48,再算24×10=240,最后48+240=288。我认为生5说的24乘十位上的“1”等于24不对,应该等于240。

师:结合生6的解答,你们知道48、240、28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7:48表示2箱迷你南瓜一共有48个,240表示10箱迷你南瓜一共有240个,288表示12箱迷你南瓜一共有288个。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去建构乘法的意义和算法,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是怎么计算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这些都是乘法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只有经历了竖式笔算过程,才能提高运用竖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沉下来,聚焦学生的认知痛点

对于学生认知中的痛点,教师要如同医生看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找到学生的“病灶”,开具药方并进行医治。这就需要教师沉下来,分析学情确定教学方案;学生也要沉下来,在反思中寻找错误原因,扎实掌握每一个熟悉的知识点。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中经常出现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与之前学过的运算定律出现了混淆。因此,教师要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入手,帮助学生通过面积模型建立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与算法,再在辨析对错中运用乘法分配律。

师:出示题目,判断对错。

(1)(80+4)×25=80×25+4;(2)7×48+7×52=7×(48×52);(3)25×(4×8)=25×4+25×8)。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3道简便计算正确吗?如果正确请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如果错误请说说错误的原因。

生1:第1题是错的,(80+4)×25=80×25+4×2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生2:第2题是错的,7×48+7×52=7×(48+52),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生3:第3题是错的,如果从左边看,25×(4×8)=25×4×8,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如果从右边看,25×4+25×8=25×(4+8),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师:(出示题目,25×64×125)同学们,刚才我们判断了运算定律的对错,现在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想一想有哪些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直面练习中的错题,直击学生思维认知中的痛点,让他们在痛中深思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借助模型回忆运算定律的表达式,把对运算定律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欲速则不达,教学也不例外。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行线”,而是教师牵着一群学生在“知识的运动场中奔跑”,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状,随时关注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才能让他们都能到达目的地。盲点、难点和痛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教师只要提前做好预案,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就会让学生动起来,在数学活动中摘到“知识的果实”,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会思考 解决问题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