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伽倻琴艺术的传承

2024-06-24王章君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遗

王章君

[摘 要]伽倻琴艺术作为朝鲜族音乐文化风格的重要标识,在传承流变的过程中,反映着朝鲜族人民真实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承载着朝鲜族的民智、民情、民史,是朝鲜族个体及群体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机介质”,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着眼于“非遗”语境下伽倻琴艺术传承发展的生境与代表性传承人,将其放置于民族空间和文化认同中,在传承人体系与传播方式方面以创新、赋能、搭建的维度,为创新伽倻琴艺术的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伽倻琴艺术;“非遗”;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77-03

一、人员迁居和伽倻琴艺术生境的形成

用文化概念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部分复合而成,“非物质”指的是“精神、技艺”等,“文化”体现的是“人类创造物”的含义,“遗产”表示为“过往历史留下的财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往历史中,人们用智慧、精神、技艺创造而成传承给今人的文化财产。用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的文化功能理论和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的文化生态理论解读音乐“文化”的生成,即生态—需求—创造—文化连接生成的内在逻辑链条。“文化”是以人类需求为前提,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创造出的文化产品。

就音乐文化的生境来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音乐文化生境的存续尤为重要。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基于以村落为单位的各种生产共同体、游乐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等,植根于民众生活”。自19世纪中期,朝鲜族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地区。他们九成以上是农民,最初是开垦荒地建设家园,音乐活动则伴随着生活生产零散、自发地进行。此外,在没有其他文化冲击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上农村的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等原因,由朝鲜半岛人员迁居带来的民间音乐在我国东北朝鲜族居住区和杂居区扎根,并以农村为中心得到保存和演变,奠定了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移民活动有的是自发流动,有的是大规模组织性的部队开荒生产活动等。这些都对音乐的变迁,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朝鲜族作为从朝鲜半岛陆续移民至中国的少数民族,在移民的过程中将朝鲜半岛传统音乐文化带到了中国,传统乐器伽倻琴也在这时传入中国。伽倻琴与朝鲜族的历史一起经历了朝鲜半岛的三韩时期、新罗时期、朝鲜王朝时期,传入中国后一直延续至今,在民族交流中,发展为融合各民族文化的朝鲜族传统乐器。其形制主要有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以及现代改良伽倻琴三类。

二、伽倻琴艺术传承人的代际传授

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类为了达成自己(也即“种”)的生生不息,在“种”的繁衍方面,不仅需要生物性的不断繁衍,更为重要的是“种”的文化自觉、认同,才能保证在文化自觉、认同前提下的“文化人”的繁衍。为此,就需要将能使“文化人”繁衍的文化,作为“传统”承前传后。例如,“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为国家行为和意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即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形塑中国各民族独具特色、交融共存的“文化人”。本文认为,这是各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语境,也是伽倻琴艺术“为何非遗”以及在当代“非遗”语境下如何传承发展的初心或逻辑起点。

在“非遗”语境中表述“非遗”形态的表述主体,就是“非遗”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伽倻琴艺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是承接并传递历史文化记忆的“文化人”,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其中,金震、赵顺姬、金星三三位伽倻琴艺术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955到1959年间,金震赴朝鲜国立音乐大学留学,并师承安基玉

安基玉(1894—1974年),男,出生于全罗南道罗州市南平面大桥里(今韩国),1946年到朝鲜,是朝鲜伽倻琴散调传承人。

学习伽倻琴。安基玉保留了金昌祚散调原型的同时,添加“厄莫里”“挥莫里”等长短,创作出安基玉散调。金震在留学期间学习到安基玉流派的一套较完整的伽倻琴散调音乐,并在中国将伽倻琴散调传播起来。他实施了伽倻琴散调音乐乐谱化工作,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实践等方式,实现伽倻琴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创新性发展。赵顺姬师从金震,学习安基玉散调和金光俊散调,在伽倻琴改良和演奏方法改革上为伽倻琴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演奏法上,保留了传统演奏法的同时,将汉族乐器古筝、琵琶、扬琴等乐器演奏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伽倻琴的演奏中,提高了演奏技巧,自然、贴切地丰富了表现力。此外,提出将伽倻琴改良为23弦7音阶进行演奏的方案,扩充伽倻琴音域,并在弟子金星三的协助下,于1978年2月完成了伽倻琴的改良。金星三在延边艺术学校专攻伽倻琴期间,跟随金震学习安基玉散调、崔玉三散调、丁南希散调等,又师从赵顺姬学习了池万寿散调和现代伽倻琴演奏。比较中国古筝与伽倻琴的演奏法,将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运用到伽倻琴演奏中,赋予了伽倻琴演奏新的发展空间。1982年,金星三回到延边艺术学校担任伽倻琴教师,先后培养了许多伽倻琴艺术人才,对普及伽倻琴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金星三在伽倻琴演奏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1982年,在“全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上,荣获表演一等奖,1983—1985年,陆续赴美、法、日、韩等国家进行伽倻琴独奏演出。金星三在培养众多优秀的伽倻琴演奏家的同时,以出众的演奏技巧参与国内外各种演出、比赛和交流活动,不断探索朝鲜族伽倻琴的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传统伽倻琴音乐的消失和停滞危机,他创立“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并成立“朝鲜民族乐器研究制作中心”,致力于民族乐器的传承、改良事业。

“文化本身就是开放性结构,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能动的存在,也试图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为文化发展作贡献”,伽倻琴传承人在“非遗”语境中,传承传统伽倻琴艺术的同时,创作伽倻琴演奏曲目,使之更符合现代群众音乐审美需求;改良伽倻琴乐器形态,减少传统伽倻琴演奏新创作曲目中的不便;或以伽倻琴音乐作品创造性地发展伽倻琴弹唱的表演形式,扩大群众观赏的舞台表演空间。伽倻琴艺术传承人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伽倻琴艺术的融合、创新性发展。

三、伽倻琴艺术非遗当代传承现状

伽倻琴艺术于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我国进入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时期,在国家和政府大力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机遇面前,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在与文化产业和大众市场的对接中将朝鲜族传统音乐加以融入,不仅有利于实现伽倻琴艺术的有效传承,也为同各民族色彩浓厚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交往构筑起了桥梁。

本文主要对吉林省朝鲜族伽倻琴艺术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近年来,伽倻琴艺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推进,主要围绕“伽倻琴艺术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搭建青少年非遗研学平台、以文化旅游产业推广为途径等方面展开。2014年,延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四个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提出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积极推动“伽倻琴基地”等民俗文化基地建设;同年7月,延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举办“第二届伽倻琴民俗文化节”。2019年,吉林省文旅厅发布文件,增加延边大学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促进了伽倻琴艺术研究保护和传承传播工作的开展。2020年,吉林省文旅厅公布延边州崔美鲜、金英为伽倻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2月吉林省教育厅公布延边大学为伽倻琴艺术传承基地。2021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首届中国朝鲜族伽倻琴艺术展演,充分展示了伽倻琴艺术历代传承的独特民族风格和音乐魅力,使其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得到进一步提高。2022年7月,延吉市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举行“进校园、进军营”等各类展演60余场。积极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如北山街道伽倻琴表演队等民俗表演队,为在群众中普及和发展伽倻琴艺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上举措,为促进朝鲜族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关文件的发布,充分说明了政府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环境,伽倻琴艺术的传承都得到了有力支撑。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规范和指导相关地区、部门、团体及个人的传承、保护行动,其中包括发展纲要、行动计划、项目计划等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层面主要依托国家政策来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优化传播环境,让伽倻琴艺术在“政策—传播”的环境中得到有力的保障。

四、伽倻琴艺术传承新思路

由上文可知,伽倻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正是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推进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伽倻琴艺术传承应巧用自身跨文化优势与新兴媒介,建立系统的传承人体系,创新传播方式,使伽倻琴艺术广泛进入到大众视野,构建新兴媒介下的伽倻琴艺术场域空间。

(一)构建系统传承人体系

一是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完善“技能型”传承人培养、发展青年传承人。伽倻琴艺术传承人作为传承主体,是体现“活着的文化”的重要载体。金星三等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伽倻琴艺术的核心传承力量,多年来致力于伽倻琴艺术传承工作,用民族音乐技艺践行着以人为中心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了提高伽倻琴艺术传承人演奏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应完善“技能型”伽倻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引导和帮助传播主体加强和完善伽倻琴的艺术理论学习,适时进行学术干预、技能指导和评判介入。此外,应通过公益培训活动吸引更多热爱民族音乐的人,发展青年传承人,为伽倻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伽倻琴艺术的技艺迸发出青春的活力与光芒。

二是赋能校园传承路径,构建校园“专业教师+传承人”队伍。近年来,在不同区域市级、县级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伽倻琴艺术走入校园。目前,延边州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如龙井市在朝鲜族小学中将伽倻琴纳入特色教学内容。2019年,延边大学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艺术学院开设伽倻琴课程,培养了多位伽倻琴艺术人才。为伽倻琴艺术编写校本教材,通过举办伽倻琴艺术进校园成果展、音乐教学成果音乐会等活动,下至中小学,上至高校,让伽倻琴艺术在校园中形成阶梯式、渐进式的传承传播机制,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二)创新传承方式

一是搭建媒体传播平台,融合民族传统节日。伽倻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应不断创新实践,探索具有民族特点的“非遗”传承之路。朝鲜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仪式传播和民族信仰重塑的直接手段,在诠释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将朝鲜族传统音乐元素汇聚在一起,以舞台的形式还原民族群众在参与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中的音乐选择。依托线上非遗直播活动、音乐节等平台,融合朝鲜族秋夕节、民俗文化节、百种节(农夫节)等地方性重大民俗活动,在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群体自娱活动中使伽倻琴艺术“还俗复魅”,以恢宏的场面集中展现伽倻琴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是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是时代命题,借助媒体融合推进伽倻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是维系朝鲜族伽倻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搭建起伽倻琴艺术传承、传播平台,加强伽倻琴艺术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平台构建,让朝鲜族音乐文化在融媒体参与下积累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音乐熏陶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伽倻琴艺术传承人可以逐步开展建设专题网站、创建新媒体账号、开发短视频等系统化、专门化的方式构建新兴媒介下的伽倻琴艺术场域空间。

结 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伽倻琴艺术与其他民族在地缘的凝聚关系中彼此交融,在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伽倻琴艺术的改良、创新传承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非遗”传承理念。观照伽倻琴艺术“非遗”的生境、传承人、传承方式等方面,通过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赋能传承路径、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创新推进伽倻琴艺术传承工作。在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通过构建伽倻琴艺术系统传承人体系、创新传播方式,用实实在在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实现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共享;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大朝鲜族伽倻琴艺术的传播力度,让伽倻琴艺术在当代非遗保护、传承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新时代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朴永光.论朝鲜族传统农乐舞多样化表述的语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1):18-28.

[2]朴京花,朴今海.“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8-94.

[3]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2007.

[4]冯光钰.关于音乐与传播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3):60-66.

[5]崔玉花,罗旋.伽倻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性发展——以金震先生艺术活动为中心[J].中国音乐,2021(6):62-66.

[6]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郭讲用.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J].当代传播,2012,(4):29-32.

[8]青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1(5):36-38.

(责任编辑:李 瑶)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遗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