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4-06-23王小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王小婷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而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针对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活动单一、师资匮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联系与融合机制,通过融合培养目标、打造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实践平台、完善评价体系、打造教师团队等途径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提高劳动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4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刻揭示并阐明了普通高等学校应紧密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来开展劳动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注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素质、劳动素质、专业素质,以培养学生在具备计算机开发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1 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现状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学生创造性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展各专业实践教育的内容及维度。而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现阶段,各大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在表面阶段,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未能探寻出二者之间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联系,更无法将其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部分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践内容与生产生活剥离,内容简单,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达成度不够。同时,部分高校在“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将其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1.2 课程体系相分离,融合程度有待加强

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效果更多依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现阶段,各大高校普遍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多为通识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时熟悉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导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彼此相分离。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较难看到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缺乏依托不同专业而开展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改革,严重制约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1.3 实践活动较单一,资源整合程度有待推进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实践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行动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现阶段,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等开展校内、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企业走访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实训等活动。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多通过“双创”竞赛及项目孵化的形式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并未能将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大部分活动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创新创业热情,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项实践活动未能统一规划和设计,以至于各项资源整合度及利用度有待提高,缺乏以劳动教育赋能,融合校、企、政三方的综合性“双创”实践平台。

1.4 评价体系不完善,多元化程度有待扩展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并实施多元化、可量化并可持续改进的综合评价体系。现阶段的评价体系大多侧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知识评价,缺少包含能力、素养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包含生源、用人单位及第三方的科学评价体系。单一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将严重制约劳动教育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1.5 师资队伍较匮乏,培育能力有待提高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一支富有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现阶段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数量有限、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双师型”师资数量有待提高、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师资培养体系。薄弱的师资队伍将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2 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构建

2.1 积极树立劳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各行各业不断催生出新的职业及岗位,这不但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时代的延伸,同时也对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时代要求、育人目标、育人方向、育人方式、育人资源、育人成效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互通性、协同性、共享性、共生性。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产教协同,我们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将其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充分将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科学素养、劳动精神、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素养、自然科学原理、工程实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进行有机融合,以设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效应下的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2.2 全面打造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2.2.1 融合课程体系,实现全过程覆盖

依托山东管理学院大数据现代化产业学院,结合计算机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开发”的人才培养特点,以省级一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为中心,积极构建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知识”及“工程项目实战”课程群。同时,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类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益劳动等课程。在通识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平台中以“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劳创融合的课程设置,以实现人才培养阶段全过程覆盖。

2.2.2 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厘清劳创融合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脉络,充分将“弘扬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楷模,具备劳动品质”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课程思政、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等,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并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岗敬业、为国为民、努力奋斗等优秀传统劳动精神,树立远大的科技兴国目标,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国家发展建设而拼搏。

2.2.3 融汇教学资源,实现多层次贯通

依托省级一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为核心的课程群,从了解“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知识,培养创新创业兴趣”“熟悉工程项目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到“创业实战,促进就业创业”三个阶段递进展开。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构建了包含个人素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在内的课程思政库、工程实践项目库、创新创业项目库等教学资源,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交叉融合。

2.3 依托平台丰富实践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环境

依托我校大数据现代化产业学院,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新路径,通过产教融合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开展了课内项目开发、课外学科竞赛相关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我们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将前沿技术和实际企业案例融入教学与活动中,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创业素养。另外,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服务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依托我校工会背景,积极开展“劳模大讲堂”“企业家进校园”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榜样、成为榜样”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与创新创业素养。另外,通过学业导师制、“双创”项目等,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科研项目中,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中积极转化出创新创业成果,打造创新创业竞赛标志性成果,形成专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的良性循环。

2.4 科学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积极进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考核方式过程化、学分认定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创业能力、行业课题设计能力、个人素养纳入考核指标。校内建立由“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素养评价”三阶段组成的创新创业测评体系,校外建立由“生源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要素构成的评价、反馈及改进体系。同时,注重学生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多方有效联动,注重多角度、多环节、多活动、多主体的数字化创新创业培养过程的记录。通过数字化分析,及时、有效的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进行动态调整,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

2.5 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劳动素养深厚、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成立由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研究机构劳创融合教育相关研究人员组成劳创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劳育导师制度,聘请一批大工匠、劳模先进等为劳育导师,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课堂和创新创业课堂。同时,积极组织校内老师参加创新创业类培训及专业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3 育人成效

山东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依托山东省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领域,与浪潮软件、水发数字等行业领军型和龙头企业合作,坚持“思政引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近3年,学生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15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4项,90余篇毕业设计成果获批软件著作权,学生参与教师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人数、比例逐年提升(每年级提升10%),在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等比赛中获国奖9项、省奖47项。

同时,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大型软件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数据平台开发、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与维护、大数据工程师、财务大数据分析、电商数据分析等工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4 结语

立足山东省省情与学校发展实际,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通过上述方式积极探索并提高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与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育人成效,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其他同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侯荣旭,刘勇,张丕振,等.“专创融合”视阈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03):133137.

[2]张峰硕.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912.

[3]许宝丰.大学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3,(02):110112.

[4]李俊,薛诚,李良洁,等.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9398.

[5]刘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机制探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3,(03):8286.

[6]王静婷,刘宝.“双一流”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双创”融合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16):155157.

[7]孔洁珺,王占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场域、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9097.

[8]闫英琪.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视化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02):2933.

[9]王超,薛佳楣,张磊,等.校企合作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1):161163.

[10]任培花,宋晓霞,傅文博,等.系统论视角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3):140143.

[11]王云成,秦俊平,田永红,等.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14):136138.

[12]郭倩,张桦,何岚岚,等.基于“四课融合”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2,(11):434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