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23姚素琴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结合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高效达成核心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还能借助数学历史、数学案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实践学习过程中领悟高尚精神,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为此,从导学、教学、实践三个视角出发,阐述教师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具体策略,旨在使德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课程德育目标的实践探究”(立项编号:PTJYKT231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素琴(1970—),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成为各学科教师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德育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开展的观念意识、道德情感、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初中数学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德育质量,改善立德树人教学效果,需要合理融入各种德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科学优化授课手段,借助各种德育元素开展精神领悟、观念树立、意识培养等多样化德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形成高尚精神品质,厚植家国情怀,进而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高效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智育之间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数学教师找寻德育和智育的衔接点,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开展高效的德育工作,可以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从而使素质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培养数学人文素养
在德育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入各种有意义的德育案例,如数学史料、数学家事迹、生活现象等。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案例,能够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感知其中所蕴含的各种高尚品质,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数学人文素养。
(三)拓展数学教学深度
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德育工作,设计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能够拓展课程教学在理论讲解、概念探究等方面的深度。另外,教师借助德育丰富授课内容,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深化他们的数学认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自行感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数学教师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如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课程活动进行深度思考,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在学习和感知过程中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渗透性原则
德育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内涵丰富。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开展德育教学,将德育元素巧妙融入各种资源和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德育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巧用数学历史,丰富课前导学内容
课前导学是数学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若想增强课前导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可以结合数学历史设计拓展性探知活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数学历史中的德育元素,引导他们领悟历史人物身上的科学精神、务实精神、求真精神等,以数学家为榜样,端正求知态度,在提高他们探知效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1]。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有理数”为例,该课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四个数学名词的概念,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关于有理数的问题。为此,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历史创设德育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上述概念的好奇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的发展史以及从古代到现代的计数方法的发展历程,知道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讲述相关数学家的科研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理论形成的不易,领悟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在优秀思想熏陶下逐渐转变数学学习态度,形成较强的积极探知与科学求知意识。教师借助真实的数学史料及数学家的故事开展导学活动,不仅能丰富课前导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提升课前导学环节的德育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德育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若想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提高立德树人教学的质量,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情境感悟、小组探知、动手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1.构建生动德育情境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把学生带入沉浸式求知环境之中,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使他们学会对情境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此,数学教师若想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生动的德育情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论,还要让他们对情境形成深度感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课程教学为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长江、华山、八达岭长城、青藏铁路等祖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信息直观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同时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在动态课件中,教师可以播放多角度拍摄的关于长江、华山的视频,以及八达岭长城、青藏铁路修建的视频。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直线、射线和线段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对于介绍长江的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摄像机拍摄的视角,了解长江的流向,知道江水是从长江的源头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流动的,引导他们将源头看作一个点,把江水看作一条直线,从而初步理解射线的概念;对于介绍八达岭长城的视频,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某两座烽火台看作两个点,将连接两座烽火台的城墙看作一条直线,由此引出线段的概念。教师结合祖国的景观开展知识探究活动,既可以用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在美景的熏陶下激发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开展合作比拼活动
数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他们互帮互助的意识,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比拼活动[3]。教师借助此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在协同互助过程中,快速理解数学理论,真正掌握应用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德育渗透的效果。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 统计调查”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创设合作比拼活动,借此提高学生统计调查的能力,使其在协作探知过程中形成较强的互助意识和责任感,进而达到德育教学应有的效果。由于该课要求学生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的知识,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知道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因此教师结合“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调查本校教师占师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等任务组织各小组进行比拼。在比拼前,教师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对班上学生进行分组,再让各小组随机选择一个任务,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各小组需要比拼调查方法、探知效率、任务完成质量、合作能力等。如有的小组抽到“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个任务后,先用问卷的形式展开随机抽样调查(主要步骤为分发问卷、收集问卷、整理问卷结果),然后根据本校学生总人数分别计算每项兴趣爱好对应的人数占比,最后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调查数据。该小组在比拼过程中运用了高效的调查方法,快速制作出数据图表,而且小组成员也配合得十分默契,因而被评为最佳团队。学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既可以提高相关的数学能力,又能在集体探知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3.创设动手实操活动
几何图形是一类富有艺术之美的数学学科知识。在德育环境下,数学教师若想提升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可以利用几何图形设计动手实操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带领他们感受图片中的协调美、对称美以及传统文化之美,使他们在感知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点绘制相应的图形,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同时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4]。
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画轴对称图形”为例,该课要求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能够按照正确步骤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同时通过图形绘制体会几何知识学习的乐趣。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关于故宫博物院、窗花的含有传统文化的插图,之后利用插图中的对称美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积极性,使其通过观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轴对称图形中的传统文化之美。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插图中较为简单的线条和图案进行其他轴对称图形的绘制。学生在绘制时可以把故宫博物院简化成由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绘制轴对称图形,不仅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数学技能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蕴含的美,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借助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学实践
数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可以开展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5]。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将课上所学的数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具体任务之中,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思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探究任务背后的深刻内涵,知晓某些现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从而培养自身严谨求实的精神。
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探究生活中的某一常见现象,用所学知识估算此现象发生的概率,思考此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或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如学生可以观察商场的抽奖活动的过程,记录某一段时间内的抽奖结果,列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参与奖等奖项被抽中的频率,再用所学知识估算抽中各种奖项的概率,之后根据结果分析抽奖活动中“中奖率高达……”这一描述的准确性。学生围绕抽奖活动进行分析,既可以提升概率估计能力,了解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又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诚信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若想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落实德育教育,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元素,采取合适的德育渗透措施,引导学生对课内外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在思想熏陶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冬艳.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德育渗透实效性的途径探索[J].教育界,2022(36):50-52.
[2]孙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实践性探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9):51-53.
[3]李永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2022(22):56-58.
[4]陈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2):64-66.
[5]徐程远.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