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任务驱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2024-06-23郑利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核心素养

【摘要】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设置大任务,有利于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教师要以课程大观念为主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情况提前设置具体情境、内容、程序、目标等要素,以及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主体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大任务。此外,教师在设置与实施大任务时还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文章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为例,分析“忆长江”“辩关系”“析要求”“示行动”“描蓝图”等相互衔接的大任务,旨在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课例参考。

【关键词】大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

作者简介:郑利(1976—),男,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是推进“双减”工作、落实“双减”目标的重要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设置大任务,有利于归纳、整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有利于实现精准备课与深度学习的统一、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的统一、知行合一与素养落地的统一[1]。

一、大任务的概括

大任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情况提前设置的,有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大任务的要素与特征

(一)大任务的要素

大任务的要素主要由情境、内容、程序、目标等组成。

1.情境

大任务的情境主要指教师基于一定的环境或条件设置任务。教师在设置大任务时,应尽量结合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情境。

2.内容

大任务的内容简单地说即“做什么”。教师需要设计大任务的实际内容,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3.程序

大任务的程序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简单地说即“以什么方式完成任务”。

4.目标

大任务的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有利于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大任务指明方向。

(二)大任务的特征

1.综合性

大任务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还体现在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逻辑上的衔接。

2.开放性

大任务的开放性不仅指任务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还体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极大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技能基础完成任务。

3.主体性

大任务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强化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这需要教师建立民主和谐、相互促进、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4.思想性

大任务的思想性一方面体现在任务的设计基于教材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体现在注重以任务驱动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实践性

大任务的实践性一是体现在任务情境的选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二是体现在任务的实施坚持行为导向,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三是体现在鼓励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

三、大任务的设置与实施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师设置大任务的出发点,也是教师设置大任务的落脚点。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坚持学科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原则设置大任务。

(一)学科性原则

针对初中道德法治学科的大任务设置与实施,教师首要考虑的应是学科性原则,以跨学科主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二)真实性原则

情境是大任务的核心要素。教师在创设大任务的情境时,要力求真实。此外,教师创设的大任务情境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紧跟时事热点。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设置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大任务,以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四)延续性原则

大任务应具备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和真实的来源,且应具有挑战性和适切性[2]。教师设置的大任务不仅要驱动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还要驱动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

综上,教师设置大任务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坚持与时俱进,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共筑生命家园”的大任务分析

(一)任务一“忆长江”

首先是“乐说长江”环节。笔者播放《长江之歌》,引导学生齐唱,让学生感受长江的壮丽。其次是“图说长江”环节。笔者展示“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让学生明确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并让学生认识长江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再次是“语说长江”环节。笔者要求学生以“飞花令”的形式说出含有“江”,特别是描写长江的诗词。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最后是“政说长江”环节。笔者展示“长江从生物完整性指数角度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的材料,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现状。

大任务“忆长江”,通过“乐说长江”“图说长江”“语说长江”“政说长江”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思考长江水污染、过度捕捞等生态问题背后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此外,这些环节还实现跨音乐、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主题的教学,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任务二“辩关系”

在任务一的基础上,笔者出示本课的核心辩题—人类到底是自然的保护者还是破坏者?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组辩论,一组持“人类是自然的保护者”的观点,另一组持“人类是自然的破坏者”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任务“辩关系”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任务三“析要求”

笔者为学生提供“张家港湾”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

2019年9月,张家港市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沿江岸线开发比例高、城市“亲水空间”少等一系列沿江环境问题,正式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该工程规划面积约10平方千米,总投资37.6亿元,构筑140万平方米滨江亲水景观带,努力满足百万港城人民“见江亲水”的美好心愿。

2021年7月,“张家港湾”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行动的优秀案例。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恢复30公顷以上的芦苇和6万平方米的绿化空间,并再次观测到濒危物种。张家港市利用当地企业的炼钢和3D打印技术,精心保存当地的工业遗产,回收利用工业废料,制成景观草图。由此,创造新的生态景观空间和产业记忆空间,增强公众的生态价值意识和保护意识。此外,恢复后的生态空间对公众开放,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提问:“‘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值得吗?要处理好什么关系?”有的学生提问:“‘张家港湾生态修复体现怎样的行为选择?有何制度保障?”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尝试答疑解惑,并要求学生明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主要要求。

任务“析要求”中的“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实践案例来源真实。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家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还能激发绿色创造的热情。

(四)任务四“示行动”

首先,笔者为学生提供“2021年3月,李某某等人把在长江口捕获的中华鲟分割成数块带回住处烹饪食用”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李某某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能增强法治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从自己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其次,笔者要求学生给在张家港湾游玩的游客介绍怎样做好垃圾分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为游客示范怎样对矿泉水瓶等垃圾进行分类。学生边示范边讲解:“矿泉水瓶中剩下的矿泉水属于纯流质食物垃圾,应先将剩下的矿泉水直接倒入下水口,再将矿泉水瓶冲洗干净,压扁瓶子,将其投放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这样既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压缩矿泉水瓶的体积,方便垃圾运输。”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更注重环保细节,切实将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最后,为了体现任务的延续性,笔者鼓励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继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学生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增强了环保意识,提升了道德修养。

(五)任务五“描蓝图”

笔者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课堂所学知识描述心中的美丽中国。这一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意识。

五、完成大任务的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这不仅能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还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效。

以任务二“辩关系”为例,笔者设置相应的评价单(如表1所示)。

又以任务三“析要求”为例,笔者设置相应的评价单(如表2所示)。

结语

以上五个任务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内化知识,有利于促进知行合一。教师要深入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任务设置,从而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娟.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23(18):96-98.

[2]吴燕.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任务作业设计[J].江苏教育,2022(91):72-73.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核心素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