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素养导向下的儿童诗教学策略

2024-06-23盛虹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儿童诗生活教育语文教学

【摘要】儿童诗往往呈现出生动的生活画面。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构建回归本真的生活课程,依托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时空界限,以朗读、体验和表达为主要路径,努力使学生在儿童诗的学习中实现自然生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教育;儿童诗;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盛虹(1999—),女,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陶行知在《教师歌》中写道:“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歌词说明了教师开展教学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去到孩子的身边,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将课堂建立在观察孩子和满足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一、坚守一个宗旨:以生为本,师德为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他们的成长、健康和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在此过程中,高尚的师德尤为重要。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堪当学生的楷模,才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发展两种思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指教师统筹全局,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的实效性;自下而上,指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自上而下,统筹全局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对课堂进行科学全局把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学生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把握、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和环境的整合、教学评估与反馈的实施、课程进度与时间的安排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使用自上而下的思维来进行。通过自上而下地预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1]。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以乡村田园为背景的儿童诗,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课前需要针对基本学情做出预设,提前了解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预习,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初步了解基本的农作物、农活等知识。

(二)自下而上,引导生发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使用自下而上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生发知识。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研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

教学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走出学校,去寻找田野间的花草树木,用照片将它们的美记录下来,从而在脑海中留下对田园生活的初步印象。教学时,教师可展示学生拍摄的照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文字转向画面。接着,教师可开展自由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分享父母养蚕的点滴,有的学生将自己与麦苗的合影展示给大家,有的学生边说边用动作向小伙伴表演锄地。学生学会了发现美、感受美、分享美。

三、探索三条路径:朗读、体验和表达

(一)朗读:培养习惯

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从小学起,就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是品读课文的重要步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朗读,发挥想象力,体悟文本言未尽之处[3]。关键语句的朗读能提示学生文本情节重点或含有意蕴的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田家四季歌》是识字单元内的课文,长短句交错,且一节一韵,读之朗朗上口。正确朗读儿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朗读难点包括“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等几处。朗读时,教师需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教师可结合图片来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如在指导“花开草长蝴蝶飞”时,教师请学生“开火车”朗读,具体如下。

师:“谁来读?”

生1:“花开草长蝴蝶飞!”

师:“再轻柔些,这样听来,小草都快长成参天大树啦!”(教师首先关注学生朗读声音的大小)

生2:“花开草长蝴蝶飞。”

师:“真棒!朵朵花儿慢慢绽开笑脸。”(教师意在提示学生放慢语速,使朗读节奏舒缓)

师:“哇,多美呀!春天走进了教室,蝴蝶飞起来了。”(多名学生朗读完毕,教师给出评价)

师:“同桌二人比一比谁的朗读更美,更能吸引小蝴蝶。”(教师动员学生都读一读)

学生按照教师的朗读指导读句子,在此过程中品味生机勃勃的春天,脑海中对田家春天有了一定的形象积累。

语言学习是语文课堂的主体部分。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兼具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充分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倾向。在反复的朗读练习中,学生能提高朗读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改善思维品质,建构文本与生活的语言联系,在学习中回到生活,又在生活中运用所学。

(二)体验:关注成长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生活、关注孩子的童年。

例如,在教授《田家四季歌》一课时,教师这样进行导入:“孩子们,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你到过农村吗?你看到的农村生活是怎样的?”教师的提问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分享欲。有的学生家在农村,说起农活来滔滔不绝;有的学生赞叹稻田的辽阔;有的学生分享自己曾与小狗一起在田野上奔跑的经历……

接着,教师出示田野风光图,说:“老师也到田野里走过。瞧,还拍下了不少照片呢!”学生一听教师这样说,都瞪大眼睛看着屏幕。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后,教师设置了“我是小小体验官”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农事,具体如下。

教师抛出问题:“孩子们,猜猜看,夏季里,除了插秧,农民还会做哪些农活?”

“还会采桑叶、喂蚕宝宝!”几名活泼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有趣的农活。

“桑叶怎么采,谁来试一下?”

教室里掀起了举手尝试的热潮,不少学生在座位上做起动作来。

“哇,多么熟练啊!请这位小能手来采一采桑叶。”

被点到的学生踮起脚尖去够高处的桑叶,小手做出摘叶子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师看出来他可采了一大把桑叶呢!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采一采桑叶吧。”

采桑叶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又向学生抛出问题:“田里还有其他农活吗?你能帮农民做一做吗?”

学生继续做出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四季农事常识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又体会到田家人的辛勤。其中,有名学生不禁感叹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体验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能够给予个体独特的感受,引发个体深刻的思考,而这些正是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让学生被动学”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体现[4]。在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探索、协作,跟着田家人一起走过四季,认识不同的农活,感受到别样的趣味,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师生间的共同点,引起共鸣,无形中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此,课堂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下去。

(三)表达:指向实践

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与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且还具有帮助个体澄清价值观的心理功用。通过表达,学生能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转化为语言和行动,并在与他人的互动评价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例如,在《田家四季歌》一课中,教师鼓励学生参照图片或仿照例句,自由表达自己对田家人生活的理解,从而搭建学习支架。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形式,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之前的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四季变化的美妙与农村生活的乐趣,为后续的表达奠定基础。在课堂最后阶段,教师继续开展“我是小小体验官”活动,邀请学生一起尝试表达,说道:“同学们,农家人的生活真有趣,如果我们将其编成小诗就更美了!你能看着图片,仿照原诗歌句式,编出一节诗歌,并将其朗读出来吗?”接着,教师展示朗读评价标准(如表1)。

学生在传统课堂中较少接触到创编诗歌的活动,因此对创编诗歌展现出较大的兴趣。学生将眼光聚焦在自身感兴趣的春天景物上,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田家风光。如有的学生仿照第一小节诗歌编写道:“春季里,春雨落,花红柳绿香满园。小燕子筑窝,风筝飞得高。”有的学生对农民的农事感兴趣,写出了这样的句子:“秋季里,大丰收,农民伯伯忙丰收。中秋没农活,休息吃月饼。”这名细心的学生将目光放在了田家人的辛勤与忙碌上面。

在表达活动中,不同的学生写出了不同的诗歌。透过他们的文字,教师可以发现个体观察、感受的视角是丰富多样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表达,教师给出评价与建议,再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为自己和同伴的表达评定星级,并给出理由。教师将评价嵌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反思。

由以上三条教学路径可知,语文教学的任务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学生识字、朗读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更要指向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借助文本阅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从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产生更为丰富的内心感受,帮助学生身心获得长足发展。

结语

诗歌是由诗人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的,是基于诗人真实生活的土壤而形成的。因此,小学诗歌教学是一种生活性活动,是与学生的童年生活接轨的。教师的教学应讲究生活的艺术美感,体现生活的智慧哲理。教师只有关注生活的教育性,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丰富的世界。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只有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里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刘楠楠.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策略探究

[J].基础教育论坛,2019(13):16-17.

[2]王志广.问题抛引:建构支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62-64.

[3]倪永萍.精选训练点,让童话教学趣实共生: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阅读,2020(31):40-42.

[4]杨琳.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64.

猜你喜欢

儿童诗生活教育语文教学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如何写儿童诗
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