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6-23毕翔胡江伟
毕翔 胡江伟
[摘要]文章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提出明确教学目标,夯实教学方案;归集教学元素,挖掘教学案例;重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估机制的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旨在为传媒类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
2023年4月,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1]。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发布。这两项政策均明确提出深化、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近年来,随着“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深化,高校持续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愈发重要,因此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形成从横向到纵向的全面覆盖,从表层到深层的精耕细作,从培育到培栋的育人体系,已经成为育人机制的常态化保障措施。传媒类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在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专业学生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对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全面要求,对传媒行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诉求,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形成涵盖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文化建设、生态系统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知识体系以及在信息获取与内容感知方面也缺乏对繁杂问题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多角度辩证方法。因此,在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和路径创新,打造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新范式,催生课程思政育人新成果十分必要。
一、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技术引领优势
随着5G、AI、VR、AR等技术不断发展,新兴技术向传媒行业的渗透愈发强劲,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技术引领已然成为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优势。一是能够增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将5G、AI和VR、AR等技术手段融入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借助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效果,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全时段参与度。二是能够促进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技术在传媒环境中应用的相关案例,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引领传媒行业发展存在的利弊以及如何使技术手段成为正向助推传媒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并整合多学科的技术知识结构,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三是能够推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能。传媒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既要包含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还要涵盖体验式、沉浸式体验内容。教师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新兴技术,引导学生运用技术进行自我认知体验和沉浸式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与学中初步感受未来职业的可能场景和挑战,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平台教学优势
当前,以微信、短视频为主要形态的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发展,改变了传媒行业的生态环境,也深刻影响着用户的媒介内容消费习惯。庞大且繁杂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内容生产、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运用好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显著提升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一方面,教师借助平台海量的信息数据和便捷的互动交流功能能够拓展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传媒行业是以信息资讯传播为主的行业,教师借助海量的信息数据能够创新课程思政内容,补充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资料,有助于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搜索、调查研究等方式能够迅速将课堂中呈现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内容不断深化和丰富,而学生在平台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又能进一步梳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而构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借助平台传播的新手段和新方式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和开阔教学思路。教师借助各平台衍生的传播新方法、新方式,能够创新和开阔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能够改变学生对传统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一些国际化社交媒体平台,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其具有的海外传播优势,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丰富其传播思路。
二、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夯实教学方案
在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对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媒介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和培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在传媒类专业知识与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背景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挑战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夯实教学方案,这是实现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明确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凸显应用型人才素养培育。在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教师应聚焦传媒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贴近传媒产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拓宽传媒类专业的教学维度,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制订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应将理论知识目标、实践实训目标与素质育人目标相结合;将教学改革成果、科学研究成果融合到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当中,从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中找到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和素质育人的平衡点,着力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调查研究、自我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中增强对传媒行业的信心,并逐步增强其作为未来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
第二,夯实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锻造综合性教学创新模式。在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教师制订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要整合学科群、课程群中与课程教学高度相关的内容。例如,对短视频创作类课程,教师所制订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包含传统的影像创作与编辑、创意策划等教学内容,还要包括大数据分析、短视频爆款解析等相关内容。但是,部分爆款短视频并非“叫好又叫座”,教师如何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同时具有正向价值观引导作用的爆款短视频,是其在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需要权衡和思考的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视域下,教师在设计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知识传授到知识整合,引导学生从零散的知识碎片中提炼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从能力培养到能力深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拓展其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从教育输出到学习内化,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模式;四是从价值引导到价值塑造,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要在传媒类课程性质不变、本位稳定、学考兼容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挖掘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点,契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例如,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类课程涉及学术论文写作、文献综述、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学术不端与科研诚信自然成为契合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政内容,教师应从了解学术不端的类型、基本范畴、国内外现状等着手,阐述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中科研诚信的必要性与学术不端的危害性,以激发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兴趣,使其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从而能够合理、规范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归集教学元素,挖掘教学案例
在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对传媒类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归集以及对教学案例的挖掘,教师需要注重贴近多学科交叉背景、贴近传媒行业需求、贴近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状况,注重创新性和延续性。
第一,以众包模式为引导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归集。众包指一个公司或者机构将由自身或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的一种工作模式[2]。近年来,受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的影响,学生信息整合、资源归集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使得教师通过众包模式归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成为可能。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众包模式汇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零散信息,包括在阅读文献资源、记录个人学习笔记中产生的切实体会、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认知等。教师通过归集这些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深入挖掘这些元素背后的价值内涵,能够使学生增进对相关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选取与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向学生发布众包任务,学生则根据关键词的引导,结合自身认知和信息检索能力,深入挖掘相关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课程展示环节进行汇报。这种以关键词为方向,以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为核心,以归集整理的各类资源为支撑素材的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师生互动交流,提升以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为引导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以互鉴模式为引导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挖掘。学科交叉融合是在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理论范式、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结合下实现的。基于此,对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案例挖掘,教师也应该在多学科的课程思政案例融合基础上,通过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具有传媒类专业自身学科特色的经典案例资源,形成以互鉴模式为引导的课程思政案例挖掘方式。首先,教师应从传媒类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思考与课程内容能够相互融合、相互呼应的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并收集这些课程的经典课程思政案例,从传媒行业或产业的角度挖掘这些案例具有的传媒特征,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元素融入新闻报道、节目制作、广告创意等课程中,从而构建具有较强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适应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案例资源,形成案例从学科外到学科内的转换。其次,教师应对课程思政的案例进行分类整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案例分类整合,根据不同的主题形成基础案例库,围绕基础案例库涵盖的学科专业,挖掘学科交叉的案例资源,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应将已经建构的案例资源进行不同主题、不同领域的比较分析,挖掘更多的元素和方法,并形成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新型案例资源库,实现对学科内外多元化案例资源的整合,进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重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估机制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鄂西北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ZD116);湖北文理学院2023年校级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YZ1202301);湖北文理学院2023年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培育项目“《新媒体研究》省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编号:YCG202301);湖北文理学院2023年度课程思政专项“《创意短视频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2023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翔(1987—),男,江苏徐州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江伟(1983—),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