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内容构建与实现路径
2024-06-23李佳鑫
李佳鑫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自古就有重要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在塑造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我国各民族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作用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基于此,在全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以中国古代文学为支撑的高校德育内容构建并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该研究有助于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全面发掘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价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德育;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44-05
The Role,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Jiaxin
(City University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237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ral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has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shaping noble sentiments and promoting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contained in it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Based on thi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expounding the rol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ported b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ways to realize it. The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 valu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moral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Personality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在精神文明领域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1]。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及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各种负面思想和不良思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利于他们良好世界观的建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防止不良外来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将现代文明推向巅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读者[3]。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缺失所导致的。因此,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手段和内容,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意义。
1 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1.1 政治引领作用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古人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其不仅表现为对家国和民族荣辱兴衰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成为人们对国泰民安的不懈追求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屈原的《九章·哀郢》、陆游的《示儿》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无不诠释着中国仕人面临国家和民族危亡时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在国家与民族面临危难时就会升华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引领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民族兴亡英勇献身[4]。显然,这些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敬仰,对国家深厚诚挚的感情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秉承传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不能人为阻断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而应该在古代文学中汲取教育成果和优秀的道德精神,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政治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凝聚力,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洪流。
1.2 思想引领作用
利益是判断一个人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只有经得起利益的诱惑,才能成为一个纯粹、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国的人文传统并不排斥个人私利,同时更倡导私利和道义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特别是道义和私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该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舍利取义[5]。由此可见,“轻利重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当今社会,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仍有市场,特别是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在面对见小利而忘大义,为了个人前途而屈膝奉迎等诸多丑恶现象时,认真品读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可有效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
1.3 道德引领作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社会发展和进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6]。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有正确认知,从而以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方面,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思想道德承载体,具有显著的道德规范功能。同时,文学作品所采用的艺术化的形式,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作品所渗透的道德伦理,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1.4 人格引领作用
《礼记·大学》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其中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经典。显然,我们的先辈十分重视人格完善和条件,主张完善人格的构建[7]。古代文学是古代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所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倾听古人的教诲,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最终发展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人格教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致力做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中没有颓废者的一席之地[8]。因此,古代文学具有良好的人格引领功能,可以在大学生德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使广大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从而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
2 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内容构建
2.1 以传统道德文化构建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的基本道德观念。部分学者认为上述五个价值理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并成为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其在本质上揭示了当前历史背景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取向[9]。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当前的社会语境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根源。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领域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要注重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价值理念[10]。例如,“富强”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变更,不同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中都对富强的含义进行过深刻的诠释。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富民强的真正含义,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2.2 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主题之一。从先秦文学开始,文学作品中就一直蕴含着浓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文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其爱国情怀,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代大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11]。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歌颂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秀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望岳》等作品,都以不同的笔墨和视角描绘了各具形态的祖国山水,都充满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12]。显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和百姓前途命运的担忧,反映了深刻的家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广博情怀,才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维护国家统一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2.3 树立乐观进取意识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人生面临挫折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烦闷的情绪,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通过学习优秀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旷达的心态,树立乐观进取的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突出的成绩[1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这些历史人物都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终战胜了逆境,成就了自我。古人不仅推崇淡泊心境,也鼓励奋发有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曾成为激发民族斗志的思想内核,历经民族的兴盛和危难,培育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经济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不断加强大学生乐观进取精神教育,注重独立人格的培育,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直面困难和挫折。这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2.4 培养包容的胸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学者历来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提倡亲情、友爱。对高校德育工作而言,情感价值观教育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还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孔子主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当今大学生交往仍具有重要的实践引领意义,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还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主张和平,反对侵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包容的胸襟,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对高校文化建设也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
3 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3.1 以古代文学精神支撑德育环境构建
在我国的古代教育维度,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历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孟母三迁”的典故一直是环境育人重要性的论证[14]。因此,要充分发挥古代文学在高校德育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就需要利用古代文学精神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参与的多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各参与主体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建起以高校为核心“三位一体”的高校德育教育机制。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强化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层面德育力量和资源的价值,实现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时空延伸,有效增强德育效果。
其次,针对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机构,营造干净、和谐的网络环境,创建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
3.2 以传统道德文化促进德育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承担着转变大学生思想认知,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要有较高的素质。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充分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华,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善于利用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来辅助自己的德育工作。另外,文学修养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表达能力,将高深的思想政治理论用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广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受到洗礼。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者有密切关系,教育者正确利用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德育价值和理念,还必须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德育功能开发的意识和能力[15]。具体来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是抓住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点,然后精心选择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和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德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德育作用。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高校工作者必须有吃透和消化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能力,能够跨越自身原有的专业去涉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探索和创新德育方法
要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古代文学的德育价值和作用,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中国古代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传递给广大大学生。
首先,对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是发挥古代文学德育价值的重要方法。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文化成就一直令全球惊叹不已。因此,对中外古典文学名篇进行比较,可以极大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从而发挥潜在的德育价值。例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变革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同时也留给后世为数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而古希腊的辉煌文明也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师。通过横向对比,可以使大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其次,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形象化、艺术化的语言和学生展开交流,其效果要比空洞生硬的道德说教强千倍万倍。因此,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入手,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文学阅读和鉴赏活动,可以引发大学生心理情感层面的强烈反应,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能够在思想认知层面获得提高。例如:爱国主义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从历史悲剧《桃花扇》入手,使学生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以文学故事欣赏的方式打动大学生,可以使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核和实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4 将古代文学德育元素融入高校德育课程
要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价值,还必须将古代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使之能够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体来看,高校大一学生应该以古代文学文本阅读为主,通过文本学习使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增强广大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大学二年级可以举办各种讲座进一步分析经典作品,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知。大学三年级应该通过人文知识普及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道德观念逐步向理性升华,从而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内容,最大限度开发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4 结束语
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文学的巨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功能,能够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德育功能,这不仅对高校德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进花.边疆高校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以文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23,36(6):112-115.
[2] 宫爱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9(6):77-84.
[3] 董小玉,王鹏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9):13-15.
[4] 孙艳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3+5”隐性育人教学模式探析[J].文学教育(下),2023(6):183-185.
[5] 张同利.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技术路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126-130.
[6] 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85-91.
[7] 吴科玉,向甜甜.《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新探:以明清小说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 39(2):62-68.
[8] 赵军涛.文学鉴赏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1):41-44,101.
[9]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10]曹慧林,谭林春.新文科视域下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探寻[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34-38.
[11]张维,阳静.“课程思政”视角下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4):91-93.
[12]邓建.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6):81-83.
[13]杨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5):123-128.
[14]宋彩凤,朱丽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现代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76-77.
[15]杨丽彦.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3,5(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