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024-06-23张金鹏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

张金鹏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我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过程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底气之所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既有弘扬革命文化的责任,也有弘扬革命文化的便利条件。但是当前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也还不够充分,有必要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具体实际,做好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35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我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过程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底气之所在。“纲要”课程作为一门以中华民族复兴史为主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弘扬革命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育人效果的客观需求。

1 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何谓革命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上述表述不难看出,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因此,革命文化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突出特征是党领导下形成的,而且不局限于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创造的革命文化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革命精神为内核,并将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信念、将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这种革命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其所蕴含的价值也将继续得到体现。

1.2 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

从政治上看,革命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传承着党的红色基因和政治理念,是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历史逻辑所在。“革命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革命岁月里、在不断赢得革命胜利进程中开展群众工作的丰富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营养。”有利于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

从经济上看,一方面革命文化本身就有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的经济价值可以直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体现,与文化的需求和开发、产品的制作和传播紧密相关。而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坚持自立自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

从文化上看,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弘扬革命文化,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也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辅相成。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等精神,对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弘扬革命文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3 课程与弘扬革命文化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光荣传统。早在《共同纲领》中就正式提出“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 195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更是明确将“中国革命史”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课程性质来看,“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之一。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因此,弘扬革命文化与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一致的。

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纲要”课程覆盖了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历史,与中国革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紧密相关,而且可用于课程教学的革命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讲应该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在弘扬革命文化的同时,对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也大有裨益。因此,在课程中弘扬革命文化,从内容上看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并且对课程建设本身也有推动作用。

2 当前发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局限

2.1 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一种偏差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列入到了我们所讲的革命文化范畴之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不应纳入革命文化的范畴。首先,因为我们今天要弘扬的革命文化是特定语境下的革命文化,时代已经赋予了其独特的内涵。其次,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文化虽然也是革命的,但是这种文化和这种革命本身一样存在着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因此不在我们的弘扬范围之内。再次,虽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也有其积极进步的部分,但是我们所讲的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中的精华自然也在继承之列,不必另表。

另一种偏差是将本属于革命文化范畴之内的部分内容忽视掉。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等实践中也能产生革命文化。首先,这些实践活动都是社会革命实践活动,社会革命也是一种革命,自然可以产生先进的革命文化。虽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革命文化基础上产生,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不能共生,相反,能同时得到发展。其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依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依然有创新发展的条件。再次,我们党在新时代又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文化,同样也应该成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

2.2 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还比较保守

虽然将红色文化资源等同于革命文化资源不是特别准确,但是从目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情况来看,也能反映出革命文化资源发掘的局限。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发掘集中于“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革命文化资源的利用其实也主要集中在文物遗迹和经典文献资源,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图文和影像资料等。从现有资源的庞大数量来看,其形式种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然而事实上可供教学使用的革命文化资源形式种类却十分有限。

从服务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认识理解偏差,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仍然以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为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内容相关的资源还相对较少。即便能够利用起来的革命文化资源也相对独立,缺乏系统的整合开发。另一方面,从弘扬革命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除了讲好革命故事以外,尚难以找到其他合适的抓手。因此,不论是内容的开发还是形式的创新,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都还比较保守。

2.3 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从近些年各院校纲要课程教学执行情况来看,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受教育技术发展和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条件推动,教学形式也从传统的线下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转变。这些转变都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方式方法还比较有限,利用的深度广度可能也还不够充分。普遍的做法就是将文物遗迹类的资源用于实践教学,将图文影音资料用于理论教学,并选择其中适宜的部分资料作为线上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各院校的差异可能会很大。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这些生动的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既可以用于线上教学也可以用于线下教学。然而现实中,教师在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给学生布置的研学目标和任务还不够具体明确,自己可能也未曾系统地研究过各件文物之间、文物与研学主题之间的关系,甚至也不能有重点地给予了学生有效的指导,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用革命先烈的名言或诗词,有时仅仅是为了证明或强调某种观点,既没有联系到名言或诗词产生的具体背景,也有没有进一步将名言或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带入到教学中,更不能深入分析其自身蕴含的道理,揭示其蕴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

以上具体问题反映出的本质是对革命文化育人的科学性设计和机制化协同不够,以及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建构不足,归根到底是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不足问题。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想需求把握不准,也是育人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再生动的教材,如果没有用好,也可能事倍功半。

3 发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改进方向

3.1 加强系统整理

由于对革命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偏差,当前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还不够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革命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首先,应将目前已有的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资源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系统整理,实现更好的匹配。其次,对目前发掘利用比较薄弱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革命文化,进一步做好发掘利用,使革命文化资源真正形成体系,并进一步完善。

除了构建起革命文化资源的内容体系,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构建理论教学资源体系和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以及线上教学资源体系和线下教学资源体系等。结合课程教育改革,更好地建立革命文化资源体系,既是实现革命文化资源协同服务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革命文化的应有之义。

3.2 注意结合实际

课程中发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提升育人效果,关键在于找准需求和深入人心,因此必须结合具体实际,利用好革命文化资源。首先,基于不同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专业背景等,有必要选取对应的资源,以便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其次,抓住社会热点话题、纪念日、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特殊时机,利用好与之相关的革命文化资源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应该避免生拉硬扯,陷入形式主义之中。再次,本地革命文化资源是各地高校在课程中经常利用的宝贵资源,既能提升教学效果,也能体现地方特色,但是特色应该是为效果服务的,不应为了凸显特色而遮盖了课程的本色。

除了结合课程实际、学生实际、资源实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结合教师实际。其实教学资源能否选好用好,与授课教师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授课教师自身条件的差异,教师专业背景、授课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教师是课程中革命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的主体,因此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3.3 力争继承创新

在新时代,革命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发展。然而除了精神文化以外,当前已经被发掘利用的文物遗迹和经典文献资源,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图文和影像等资料并不是我们可以继承的全部物质文化资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社会主义文化也是革命文化基于这个核心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成果,继承和创新都需要紧紧把握这个核心。

所谓“民族的科学的”,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它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明确了革命文化的源头和特点;“大众的”即人民的,既表明来源也明确归属。既然革命文化是大众的,那么很多革命文化资源也可以依靠“大众”做好进一步的发掘和利用。比如关于不同年代人物或事件的口述历史整理,可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已有的相关革命文化资源,甚至可能会有一些原本被忽视的新发现。把握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个核心,同样也是革命文化资源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革命文化的内容背景距离我们相对久远,所以有必要使其内容和呈现形式与当前时代我们掌握的新技术和大众的新需求融合起来。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建构就是实现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掘和利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因此,有必要提高革命文化资源在课程中发掘和利用的水平,既有利于弘扬革命文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J].红旗文稿,2023,(6):44.

[2]刘晓华.新时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三重意涵[N].光明日报,20180803(11).

[3]田向勇,冯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回眸与展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3)[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潘宏.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81009(05).

[6]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01).

[7]吕宁,严运楼.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88.

[8]胡佳,田探.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