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否“对陌生人微笑”?

2024-06-23惠晓萌马西茜严顺魏文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文化差异规范性

惠晓萌 马西茜 严顺 魏文婧

摘要:不同国家和民族对能否在公众场合向陌生人微笑有不同的规约。该研究首次基于情感估价理论对东西方文化中微笑的复杂含义进行解读,分别从情感状态分类、情感状态的影响因素、理想情感的作用几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不同国家、民族对陌生人微笑的处理方式不同;其与微笑的规范性和元规范性有较强相关;西方人倾向于高唤醒、积极的理想情感,东方人倾向于低唤醒、积极的理想情感;理想情感来源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目标;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倾向于影响他人,因此更易对陌生人微笑。该研究为阐释东西方对陌生人微笑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情感估价理论;微笑;文化差异; 规范性;元规范性;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66-04

Shall We Smile at Stranger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m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Valuation Theory

HUI Xiaomeng1, MA Xixi1, YAN Shun1, WEI Wenjing2

(1.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2.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49,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rules on whether to smile at strangers in public.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interpret the complex meanings of smil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valuation, analyz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motional stat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otional states, and the role of ideal emotions.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are different in whether to smile; the smiling-to-strangers routin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normativity and meta-normativity of social rules; Westerners tend to have high arousal and positive ideal emotions, while Easterners tend to have low arousal and positive ideal emotions; ideal emotions originate from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goals in social practice; Westerners are more inclined to influence others than Easterners, so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mile at strangers.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in smil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wards strangers.

Key words: Emotional value theory; Smile; Cultural difference; Normativity; Meta-normativity; Social practice

微笑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通常用来表达人类热情、友好的态度。达尔文(Darwin)[1]最早提出人类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和适应环境,导致面部表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由于这种普遍性,人们能够从面部表情中快速、自发地做出推断,这有力地证明了人类从出生就受到文化模式的规约。真诚的微笑往往被看成是亲切、友好、诚实、愉快的象征。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真诚的微笑比不笑的人更有礼貌。

1 微笑的含义

从微笑的进化论视角来看,有学者建构了如下假说[2]:当人类微笑时,会张开嘴,通常会露出部分牙齿,这与人类进食的动作有一定的相似性。进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微笑有着与之类似的嘴部动作,因此人类往往赋予微笑很多积极的意义。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微笑可能是人类表达情感最简单的方式,当我们想表示自己非常开心时如果保持嘴部不动,可以做的面部表情或许就是扬起眉毛,睁大眼睛,显然这一面部表情与张嘴微笑相比要更加费力。据此,可以推断微笑也许是人类表达友好、开心等情绪时最省力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微笑对于人际互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一些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总会抱怨:中国人与陌生人目光接触的时候很少微笑,中国人在面对陌生人时通常是“面无表情”。但是,在西方许多国家,陌生人之间在电梯或者公共场所相遇时,目光接触的同时,彼此会报以礼貌的微笑,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规约。显然微笑是传递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符号,对于微笑的解读为我们了解东西方差异提供了一扇大门。

2 微笑的规范性(normativity)与元规范性(meta-normativity)

Leone(2020年)对于手势和表情的规范性与元规范性进行了阐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微笑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表达。在社会中生存的成年人不仅需要通过语言传达信息,同时也会利用表情手势等符号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还需要对这些表情和手势进行管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呈现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通常是自然反应,但是对于微笑这类具有社会属性的表情,其产生则有可能是受到管理的结果。不可否认,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适应社会规约,人们会管理自己的表情和手势,这种被管理的表情和手势往往是社会规范性的产物。人类基于对当时社会规约的理解。对自己的表情和手势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和呈现时间的恰当控制就是元规范的内容。

例如:在不同国家面对陌生人的微笑差异,就能较好地说明规范与元规范之间的关系。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感受到,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当两个陌生人同时进入电梯时,通常会友好地彼此微笑示意或者简单交谈,这已经是社会规约的一部分,人们很自然地在生活中履行这一规约。但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习惯,与人同时进入电梯时,主动与陌生人聊天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心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人对此不了解,那么当与人在电梯里相遇时,对方报以礼貌性的微笑,而这位中国人则面无表情甚至表现出惊异的神情,他的反应就违反了当地的社会规约,这样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很奇怪,甚至对他存有抵触心理。当这位国人适应了国外的微笑规约后,回国后又需要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对陌生人点头示意甚至微笑,因为这样可能会“吓”到别人,或者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那么这位国人对于不同国家陌生人之间表情管理的知识及有意识地在不同国家、不同场合恰当管理自己表情的做法则属于元规范的范畴。

3 社会规约的强大力量

正如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所说:习惯源于人类成功地与周遭环境的互动[3]。当人类将某种具有社会属性的习惯毫不费力、恰当地在生活中加以展示时,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会让人们误以为这些基于社会规约的习惯是人类的本能反应。然而Leone[4]指出这种基于社会规约习得的习惯和与生俱来的生理能力相比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基于社会规约获得的习惯无需生理基础的变化就可以改变。无论如何,社会规约性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探讨了社会规约性的习惯与人类本能之间细微的差别后,来分析一下其强大的作用机制。以学习外语为例,研究发现,与母语学习不同的是学习外语会改变人脑中的结构,即这一社会性的学习过程能够对生理基础加以影响。大脑的可塑性使其根据周围环境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会储存这些变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其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有学者指出外语学习对于预防老年人认知能力退化类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是有帮助的。这些研究结论让我们意识到社会性规约的强大作用效应。

在语言学领域,研究发现:具有元语言意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5]。据此可以推断,具有元规范意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社会规范,从而更频繁、恰当地展示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对于自身社会规范性表达的意识、监督、反思和调整构成了元规范性的内容。这种元规范能力既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采取最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社交障碍和尴尬,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不同民族习俗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进而帮助其他人跨越文化壁垒,预防社交失败。同时,这种元规范意识能够让人们主动探寻规范性背后的支配力量,进而深入理解规范的形成机制,从而帮助人们举一反三提高跨文化交流和适应能力。

4 情感估价理论对微笑差异的解释

4.1 情感状态分类

在众多阐释文化差异的理论中,近年所涌现的情感估价理论(Affect Valuation Theory,简称AVT)[6]对解释不同民族的微笑差异有所启示。情感估价理论将人类的情感区分为 “理想情感”(ideal affect)和“实际情感”(actual affect)。“理想情感”即人类通常希望感受到的情感状态,“实际情感”即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情感状态。该理论认为文化因素对理想情感的影响更大,个人性格因素对于实际情感的影响较大。人类总是试图缩小理想情感和实际情感之间的差异。情感估价理论认为:情感状态分为“效价”和“唤醒”两个维度。“效价”维度对应的是情感状态带给人的影响,如果把积极影响看作情感收益,即正效价;负面影响则为情感损失,即负效价。而“唤醒”维度对应的是个体调动情感状态所需要的精力,也可以理解为情感的浓烈程度。在此维度上可以理解“低唤醒”状态为更平和、稳定的情感状态,而反之“高唤醒”状态则更具活力。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良好的情感状态,所以理想的情感主要涉及积极状态,而实际情感涉及多样化情感状态谱。具体而言,情感估价理论认为:西方人的理想情感更加倾向高唤醒的积极状态(High Arousal Positive State,简称:“HAP”),如兴奋和热情。而东方人的理想情感则倾向于低唤醒的状态(Low Arousal Positive State,简称:“LAP”),如镇静、冷静等。无论是倾向于重视HAP的西方人还是倾向于重视LAP的东方人[7],尽管在“唤醒”维度上存在差异,都无一例外地在“效价”维度上倾向于“正效价”,也就是“积极”的理想情感状态。

例如:以往研究发现与香港人相比,欧洲人认为兴奋的目标比平静的目标传递更多的隶属感(外向性、合群性、可信度和相关特质),特别是他们在判断人脸、查看Facebook的资料或雇用实习生时,认为开口程度较大的微笑让人感到更有归属感。还有研究发现,与日本人相比美国人认为较大程度的微笑更值得信任。也有研究发现加拿大和美国人更愿意借钱给个人照片呈现出高唤醒情感状态的人,但是亚洲人(如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没有展示出类似的倾向。在音乐喜好方面,重视HAP的西方人倾向于通过节奏感强、激动的音乐调整心情,而重视LAP的东方人则喜好听节奏感弱,较为舒缓的旋律。诊疗方面,与香港华人同行相比,欧洲裔美国人倾向选择看起来兴奋的医生作为他们的主治医生。

4.2 情感状态的影响因素

情感估价理论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理想情感的差异可能是基于不同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目标。该理论旨在影响他人的文化比旨在适应他人的文化更重视高唤醒的积极情感状态。这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相关。例如:当被要求回忆生活中影响他人或调整自己适应他人的经历时,在个人主义色彩显著的美国,大学生更多地回忆他们影响别人的经历,而日本大学生更多地回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别人的经历。一些研究表明,相对而言,欧洲裔美国人比东方人更倾向于影响他们所在的环境,而非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这也与欧洲裔美国人倾向于高唤醒积极的情感状态,东方人倾向于低唤醒积极的情感状态相一致。

理想情感的培养主要来源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实践主要通过交际实践、宗教传统和大众媒体三种途径获得。在交际实践方面,在美国,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更多是通过玩耍和聊天来实现,而在日本母亲更多通过摇晃和哄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从大众媒体来看,与台湾的畅销故事书相比,美国的畅销故事书包含更多开放、露齿的“兴奋”微笑,封闭的“平静”微笑较少。同样,美国脸书上的个人照片比中国台湾人脸书上的个人照片笑容更灿烂。

4.3 理想情感的作用

根据情感估价理论,不难发现理想情感作为人们情感追寻的目标,在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将其落脚到人际关系层面,理想情感可能会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态度。当目标情绪表达与个体的理想情感相匹配时,个体可能会对这个目标做出更有利的判断和反应。情感价值理论为解释在西方社会陌生人之间有目光接触时会自然微笑这一关系符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与面无表情相比,微笑显然是一种高唤醒的情感状态,因此其在西方社会的陌生人中能够较广泛地流行。但是,东方人青睐低唤醒的情感状态。所以在中国,与陌生人相处时,展现出与理想情感相匹配的平淡表情是更常见的,也是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自古就有“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大多基于熟人社会这一特有的关系维持人际交往,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对此解释道:“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8]  人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拓展社会关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由私人联系构成的关系格局,这种格局也将“内”和“外”严格地分隔开,人们对熟人和陌生人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于陌生人往往心存警惕。因此当有陌生人对自己微笑时,中国人对此会产生不好的联想。同样,为了避免别人对自己心存芥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避免毫无缘由地朝陌生人微笑,以降低被人怀疑的风险。久而久之,看到陌生人对自己微笑,中国人会产生强烈的警惕心理。对陌生人微笑也会给人一种“无事献殷勤”的刻板印象。由此,在中国陌生人之间的微笑变得“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中国人青睐低唤醒的情感状态也可能存在另外一层原因。Wang 等人[9]研究发现,笑容灿烂的人被认为比那些微笑轻微的人更缺乏能力,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也佐证了类似的观点。例如:黑猩猩对同伴的呲牙示意往往是服从和接受从属地位的一个标志[10]。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些能力较高的个体也往往会“恃才傲物”,虽然在中国往往崇尚谦卑,但是不可否认,表情严肃的个体可能会在社会生活中赢得更高的自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方人在与陌生人目光接触时,面无表情的重要原因。可见,中国人不希望因表情柔和而使别人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保持严肃的表情能够有助于维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能力形象。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能否对陌生人微笑”这一话题展开分析,首先呈现微笑的复杂含义,其次界定了微笑的规范性和元规范性,最后通过情感估价理论和相关社会文化传统剖析了不同国家、民族对陌生人微笑不同反应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情感估价理论仅对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一种视角,而非绝对的全面解读。

综上所述,要跨越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沟通障碍,仅掌握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社会规约,尝试从更加宽广的历史背景和更加多面的理论视角来诠释跨文化沟通,从而消弭文化壁垒,促进文化融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DARWIN C.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M]. London: John Murray,1872.

[2] WILKINS A S. Making Face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Human Face[M].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

[3] HULL K A, ATKINS R K. Peirce on Perception and Reas-oning: From Icons to Logic[M].New York, USA: Rout-ledge, 2017.

[4] LEONE M. Mona Lisa's emoji: digital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J].Social semiotics,2020,30(3):312-327.

[5] 封宗信.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6):5-12,82.

[6] TSAI J L. Ideal affect in daily life: implications for affective experience,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017(17):118-128.

[7] TSAI J L, KNUTSON B, FUNG H H.  Cultural variation in affect valu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0(2), 288-307.

[8] 费孝通.乡土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116-117.

[9] WANG Z, MAO H, LI Y J. Smile Big or Not? Effects of Smile Intensity on Perceptions of Warmth and Competen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6,43(5):787-805.

[10]DE WAAL F B,LUTTRELL L M. The formal hierarchy of rhesus macaqu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ed-teeth dis-play[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1985,9(2):73-85.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文化差异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