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4-06-23刘丽君刘小川
刘丽君 刘小川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怎样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课题。该文详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契机与责任,结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系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策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系统性保护理念,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非遗活态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扩展非遗发展空间;“元宇宙时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强大的数字化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元宇宙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098-05
Research on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LIU Lijun1, LIU Xiaochuan2
[1. Shandong Provincial Culture Center,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2. Fusion Media Center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Jinan Shandong, 25000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adily. How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detail,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carry out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atic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nd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era of the metaverse endows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strong digital power.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ople-centred; Holistic conservation; Productive conservation; Meta-universe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 届大会上表决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契机与责任,结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有效策略。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表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规定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深层逻辑和重大时代价值[3]。现代化一般指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跃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11次,贯穿了整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顶层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姚湘莲在《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析二十大报告高频词》中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以下5个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西安交通大学陆卫明等在《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中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时代意义[6]。中国式现代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契机与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文化,依靠人民而生存发展,利用声音、图像和技术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头文化为传播链条而存在。因此,人的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出发点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传承性、活态性、社会性、多元性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保持非遗自身的特点,不同门类的项目保持良好的传承性,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做到均衡发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关注弱势群体,减少非遗门类之间、项目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已经进入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不同于过去的其他类型的保护方式,而是在新时代人们走向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的可行的、全面的、可持续而稳定的保护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使用的共同价值观的承载者,代表了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精神富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进行传承发展。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系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大多具有物质生产性,其生产性项目大多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品牌,加强最终物质形态产品的制作与销售,是促进物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传承发展非遗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为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瑰宝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中明确了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通过保持其自身的可持续性来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做法。做到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政策和项目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多、内容广,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满足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策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系统性保护策略,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动力是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遗系统性保护可采用的保护措施。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与自然和历史的长期互动中创造并代代相传的,是人类文化自觉和自我完善的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继承者和受益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及人民。非遗的传承发展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将非遗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让广大民众在现代生产生活中以非遗继承者和受益者的身份,不断创造、滋养非遗发展。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动力,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发展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积极培养传承人,培育出健康有序的传承人队伍,在不断的“传徒授艺”过程中,一代代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源于人民、源于生活,并在人类的生活中不断延续。近年来,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大力提升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开发满足新生活方式的非遗新产品的能力,提高了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水平,增加了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融入现代生活的活力。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来,通过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传统手工艺在促进就业、减少贫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地区和传统村落的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以系统性保护的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不断采取创新策略,将非遗系统性保护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山东省2021年创新推出了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中。旨在凸显山东省黄河流域及山东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气象,提升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非遗工坊”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实践中的一项创新举措,成为全国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非遗工坊”,初期又叫“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7]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已经建立县级非遗工坊1 443家,其中市级620家、省级30家,带动10余万人就业,充分发挥“非遗工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非遗工坊”在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品质,关注非遗的保护传承、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并努力带动就业,创新融合非遗研学游、非遗民宿和非遗村镇,提升非遗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努力开展非遗工坊产品展销,积极参与线上、线下“非遗购物节”,提高非遗工坊的宣传力度。山东省开设了17条省级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认定了13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将非遗工坊融入非遗特色旅游,进一步创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3.3 非遗活态整体性保护,保护非遗发展的空间
尽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活态的非遗基本不可能在原始自然状态下保存下来,但在一定区域还是可以采取措施,确保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生存。为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置了相应的文化空间,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保持了原生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整体性保护策略。因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丰富多彩,众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开展非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省2008年启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已创建17个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保护区内打造了十笏园非遗空间,在“潍水非遗合伙人计划”的带动下,首批具有潍坊地域特色的生产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潍坊核雕、杨家埠木版年画等进驻园区。保护区内的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王家庄子村稳抓风筝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工市场需求的各品种风筝,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目前,村庄年产风筝高达8 000余万只,年产值近3亿元。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内也涵盖了非遗工坊,例如,高密聂家庄泥塑非遗工坊是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由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通过实施“党组织+合作社+工坊”的发展模式,由18名传承人发挥带头作用,120多名从业人员参与其中,并与高校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开发了10多个产品系列,包括十二生肖和“叫虎”系列产品,产品年加工/销售量达40万件。目前,泥塑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 000万元。
3.4 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的保护,2012年2月原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8]。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仅有利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生产性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价值的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非遗充满活力造福当代,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产性的项目,延续至今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的非遗,以当地的文化特色优势增强非遗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山东省一些乡村非遗生产性保护已经形成产业化模式,其中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临沭柳编项目为依托,不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发展好了这个项目,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柳编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 000多万美元。在临沭县,草柳编出口值占据了全省柳编出口总量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总量的26%。目前,临沭柳编已发展成为临沭县重要经济增长点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潍坊下辖青州市以农民画为抓手,在产业发展中推动农民画普及。目前,青州有农民画作者3万多人,经济效益达2.5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充分说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成为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是直接影响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增强了非遗本身的活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结合。
3.5 “元宇宙时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数字化力量
“元宇宙时代”让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非遗,遇上最“新潮”的数字技术,推动了非遗立体呈现及全景式沉浸式体验发展。三维非遗数据采集主要是指非遗元宇宙的建设,除了呈现基本的非遗文化元素外更注重参加者的互动与参与,强调沉浸式体验与感受,关注非遗的双向度呈现[9]。北京厂甸庙会作为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在琉璃厂东、西街举办。本届庙会以“漫步古都中轴,共赏百年厂甸”为主题,突出“文市”特色。同时,“厂甸元宇宙庙会”运用大场景沉浸式数字孪生、数字人、高精度精准空间计算、XR云渲染等业内领先技术,打造文旅融合、数字经济标志性示范场景。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厂甸庙会元宇宙空间,以寻找非遗“文房四宝”为主线故事,以数字人身份游览整个街区,了解“荣宝斋”“一得阁”等老字号历史,感受非遗文化,进行店内购物。元宇宙里的山东年是除夕当天正式上线的元宇宙产品。采用元宇宙仿真建模、AO贴图、法线烘焙等多项复合技术,一比一复刻多个文化场景,展现了齐鲁大地浓浓的年味。在产品场景中,猜灯谜、祈福签、抽年卡、挂灯笼、舞龙灯等春节文化活动均得到动态展现,支持多人在线体验、沉浸式感受非遗民俗活动。
各种非遗数字藏品的爆热,无不揭示出未来数字世界的繁荣和非遗元宇宙的广阔前景。非遗元宇宙扩展了人体在文化领域中的延伸边界,改变了人们接触和感知非遗的方式,使非遗的活态传承真的“活”起来、“火”起来[10]。在济南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当天,“泉润非遗”数字藏品在网站上线。首批“泉润非遗”数字藏品共4件,分别是广受欢迎的济南皮影戏、侯氏社火脸谱、泥塑“兔子王”、莱芜木版年画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意作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在全新的环境里,通过利用元宇宙将最为传统的非遗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背景下,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结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责任,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潜力。
参考文献
[1] 毕金泽,陈翔宇,郭振.从“非遗”到“体育非遗”:概念演进与本土化界定研究[J].体育科学,2023(2):42-50.
[2]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1-11.
[3] 王倩,吴家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11.
[4] 姚湘莲.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析二十大报告高频词[J].办公室业务, 2023(24):167-169.
[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6] 陆卫明,王方伟,于晶晶.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1-14.
[7] 刘智英,马知遥,刘垚瑶.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分析[J].民俗研究,2023(5):131-145.
[8] 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72-80.
[9] 齐爱民,邢晶晶.元宇宙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法律问题[J].社会科学家,2023(3):120-126.
[10]李凤亮.元宇宙成想象“支点”,赐文化产业更多“未来感”[N].新华日报,2022-0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