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4-06-23许大春刘宏熊燊源
许大春 刘宏 熊燊源
【摘 要】 畜牧兽医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肩负着为现代畜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岗课赛证”理念的兴起和实践,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现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等改革策略,以适应“岗课赛证”理念的发展趋势。为此,文章提出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在校内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等方式深化专业课程与实际岗位需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岗课赛证”融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概述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将学生的岗位实践、课程学习、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岗位实践为依托,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引领,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统一,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通过“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教育中“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中推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将技能竞赛引入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实践,不断追求卓越。
(二)有利于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推行,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入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技能竞赛的引入,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三、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衔接不够紧密;其次,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难以反映当前畜牧兽医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再次,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理论课程比重偏高,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突出;此外,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较为普遍,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和优化;最后,选修课程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课程内容需进一步更新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畜牧兽医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进步脱节,难以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再次,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与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跨学科知识融合不足,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后,教材选用也存在滞后性,部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偏低,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失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其次,实训条件建设滞后,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再次,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和项目情境,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导和管理,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最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改进。首先,不少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情境创设、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再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足,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互联网+”教学资源开发较少,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岗课赛证”融通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岗课赛证”融通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首先,要以畜牧兽医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模块,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可以增设“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智慧畜牧养殖技术”“宠物医疗与美容服务”等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兴课程。
其次,要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例如,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1,并将实践学时纳入学分管理。
再次,要合理划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可以开设“畜禽行为学”“动物福利与保护”“现代家禽品种选育”等特色选修课,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最后,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加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会贯通。例如,在动物解剖生理学课程中融入临床诊疗技能训练,在动物疫病防控课程中融入动物检疫检验知识和操作,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面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并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
首先,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及时将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教学。例如,邀请知名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生猪规模化养殖技术”“奶牛场标准化生产”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传授最新的生产实践经验。
其次,应鼓励专任教师定期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培训,了解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选派青年教师到大型宠物连锁医院挂职锻炼,掌握当前宠物诊疗、美容、训导等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方法,用于更新“宠物临床医学”“宠物美容”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再次,重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证要求,将其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加强课程与证书融合。例如,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中,增设官方兽医制度、现场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实训项目,以满足动物检疫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最后,加大课程教材的优化力度,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优先选用能够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成果的教材,提高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应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开发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实验实训项目。例如,在“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课程中,可设计猪瘟、禽流感等疫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疫苗接种等实训项目;在“畜牧生产技术”课程中,可开发畜禽养殖场设计、饲料配合、生产管理等综合实训项目。
其次,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需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实验实训室,配备与生产实际相符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需求。例如,建设动物诊疗手术实训室,配置X光机、B超、麻醉机等大型诊疗设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诊疗环境。校外则应与大型畜牧龙头企业、动物医院等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实习见习,提高实践能力。例如,与正大集团合作共建生猪规模化养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全过程的实习实训。
最后,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以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学生实习期间,采取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共同考核的“双导师”制度,以客观评价学生实习表现。
(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面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应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控”课程中,可以采用典型疫病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诊断思路和防控措施;在“宠物美容”课程中,则可采用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宠物洗护、美容造型等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要积极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新模式。通过智慧职教、云课堂等在线平台,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例如,建设“生猪生产与疫病防控”在线开放课程,提供生猪养殖管理技术、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等微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开设“中兽医诊疗技术”网络学习空间,上传经典医案、治疗仪器操作视频等素材,拓展学习途径。
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除了理论讲授外,课程还应加强实践演示、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畜牧场规划设计”课程中,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在“动物疫病防控”课程中,则可邀请行政管理部门和专家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小论文、创新创业项目等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刘立英. 高职院校“会用型”畜牧兽医法规课程建设与实践[J]. 山东畜牧兽医,2023,44(11):79-81.
[2] 段会勇,苏兴民.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动物病理》课程为例[J]. 畜牧兽医杂志,2023,42(06):76-79+84.
[3] 周敏,裴淑丽. 农业类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 河南农业,2023(30):22-23.
[4] 王本忠,黎婷,张海燕,等.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在畜牧兽医类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5):207-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