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
2024-06-23由法成
由法成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模式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学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够实现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策略,为学校未来的发展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水平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教学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教育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和师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实提供支持。
一、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
(一)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发展受限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工作都被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工作流程。这种有序且规范的管理模式确实能够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然而,如果将学校管理的流程设计得过于有序,将会导致该模式的应用弊端逐渐显现。过度强调学校管理的有序性,将会使师生在繁杂的管理程序和环节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能会觉得被束缚在严格的管理流程中,难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可能会将管理制度视为不可更改、无法通融的严格规定,从而使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受到限制。管理制度的僵化也会使学校难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变革,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管理工作开展受限
我国教育体制长期稳定,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这导致了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首先,当教育管理部门将课程开发管理权下放给学校后,很多学校管理者反映因教育部门指令不清晰,学校难以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改革工作。其次,学校没有充分梳理本校的办学优势,更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无法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开展专业的校本培训。
(三)学校管理模式闭塞
许多学校似乎将自身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对外界的信息交流持有排斥态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但很少与社会直接接触。这种状况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太匹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管理模式的因循守旧也使得学校难以跟上社会的步伐,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导学校打破自身的封闭局面,与社会进行更为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推动学校朝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发展。
(四)学校内部管理等级森严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学校通常按照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划分人员层级,形成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构成了学校的管理层,这使得学校内部的组织架构较为僵化。同时,学校管理存在官僚现象,表现为制订严格而烦琐的管理制度,对教师信任度不高,常常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这不仅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的成本。此外,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也导致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配合能力,难以营造良好的学校管理氛围,更难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最后,受到学校管理等级森严的影响,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交流,甚至存在管理冲突问题,从而阻碍了学校整体管理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策略
(一)充分尊重师生,实行民主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强调尊重师生的个体意愿,并将教师与学生的成长置于学校管理的核心位置。首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尊重,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建立和谐自由、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与管理模式。其次,要尊重学校管理中的每一位教师,因为每位教师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不同的情感,他们渴望在学校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及管理者要从“指挥者”逐渐转变为“创造者”和“引导者”,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合理需求,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实践研究表明,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师提供充足的个人职业发展机会。这不仅涉及确保教师服从学校的管理要求与组织发展目标,还应关注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应认可每位教职工的贡献与价值,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民主管理模式,将教职工、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融合。学校管理应坚持民主、科学、合理的原则,鼓励学校管理者、普通教职工、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对教职工个人发展的限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彰显学校管理模式的民主性特征,真正体现学校管理对师生的充分尊重。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实行智慧管理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不仅意味着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组织,还是要在整个组织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创造性思维。随着新课程进程的加快,学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学校管理不能仅仅以教师或课程为中心,也不能仅仅依赖学历来评价教师。相反,学校应该培养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水平的综合型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新要求。
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智慧管理的重要体现。具体实施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为教师制订阶段性学习计划与目标,例如每月阅读一本教育著作并撰写感悟,提升理论知识储备。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相互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备课、总结回顾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再次,学校要加大在教师培训与课题研究方面的投入,为教研组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学术型组织建立。最后,学校要为各教研组制订明确的学习任务,促使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除了以上举措外,学校还应该开展形式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智慧,推动管理工作改革和模式创新。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构建起一个有活力、有创新、有学习氛围的学习型组织,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整合各项资源,实行开放管理
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应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角度思考有效的学校管理策略。基于此,学校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应当是从封闭转向为开放,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开放性能够促使除学校外的家庭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进来。
首先,为了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可以利用各种策略来构建双方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家长及时、精确地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促使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过程。借助家长的力量,推动学校管理的创新与进步。
其次,随着校本课程的逐步发展,教育观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学校管理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整合各项教育资源是学校实行开放管理的基础。在整合资源时,不仅需要依赖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的大力投入,还需要依靠社会的参与和积极协助。因此,学校有必要鼓励教师和学生拓宽教学视野,积极挖掘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学校还应重视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家长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家长的参与将为新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落实注入更多的活力。通过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校开放式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行个性管理
学校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自身的教育理念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涵盖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所有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包括教职工、学生、家长以及教育专业,集合大家的智慧与力量共同编制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个性化的元素必然会在未来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开发多元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为了充分彰显学校的独特教学风格,学校还应当倡导一种以“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研究式的教学方式、互动的过程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经历”为核心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凸显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还能有效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学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还需要依靠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促使教职工产生强烈的职业危机意识。学校可以实施竞争上岗策略,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促使教职工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积极地履行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与发展过程中的工作职责。不仅如此,还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的全新要求,制订高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平台,从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优势,激发其潜能,提升教职工积极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学校个性管理模式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学校的管理力度降低,反而还要强化学校管理的威严性。因此,学校管理需要制订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对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与教育,如情节严重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物质处罚方式,必要时可以解除与教职工的劳动关系,以此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与思想。当然,学校还要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激励,对获得职称、取得教研成果、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教职工给予鼓励,同时将教职工的个人能力提升情况与教职工的绩效奖金挂钩,激励教职工主动寻找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途径,为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学校首先需要了解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缺失,主要包括过于强调学校管理的有序性,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制于上级领导部门,学校管理模式闭塞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等级森严四个方面。基于此,学校必须思考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路径,通过充分尊重师生,实行民主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实行智慧管理;整合各项资源,实行开放管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行个性管理等策略,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高质量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学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桂成伟.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校管理转型[J]. 中小学管理,2023(01):17-19.
[2] 曾桂发.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管理转型策略[J]. 广西教育,2020(14):66-67.
[3] 林秋贵. 学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方略[J]. 基础教育参考,2023(05):53-60.
[4] 苏伟毅. 从管理到治理:人本价值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3):13-15.
[5] 方凌雁,滕春友. 以教研转型助力学校教学管理变革[J]. 上海教育科研,2023(0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