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征明作品中雅集题材图像研究

2024-06-23申可凡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征明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创作图式,雅集题材体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南文人高雅闲适与审美意趣的风貌。它不仅能记录和追忆文人诗文对赋、茶宴活动,也是绘画记录的重要传统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文征明是明代典型的文人代表,是明代众多雅集活动的组织者和中心人物。文征明作品中的雅集题材绘画在创作内容上,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追求及生活态度。以文征明美术作品中雅集题材绘画为切入点,探究其图像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生活情怀。

关键词:文征明;雅集题材;图像分析

一、明代文人雅集形成的原因

(一)明代文人雅集的地域特点

明代文人雅集多集中于经济富裕的江浙地区。历史记载,文征明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户官宦人家里。苏州是文风、学风极盛之地,明代更是人才辈出,文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也逐渐加深。随着政治中心的北迁,明代生活观念化更加多元,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将雅集这种高雅的娱乐活动推行到了极致。

(二)明代文人雅集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商业繁荣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奢靡盛行,影响了传统观念的转变,文人雅士更多地追求内心的心灵境界,注重真实的性情展示。由于科举制度下的官场腐败黑暗,文人雅士开始注重探索心灵精神世界的归宿之地。

(三)明代文人雅集的发展概况

明代初期的雅集作品内容以官僚生活为主,明代中期文人雅集讲究逸乐和注重心灵慰藉的方式,为雅集题材赋予在绘画史上的新要求。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生活的风雅化及审美意趣化,使得雅集活动在士人眼中已成为一种体现精神追求的常态化形式,这一时期也成为绘画史上文人雅集题材最集中最繁荣的时期。

(四)雅集题材与文征明的关联

文征明曾九次应举科考不中,直至嘉靖二年,即1523年,经举荐任翰林院待诏入京,1526年上书请辞南归,自此终身不仕。文征明返乡后,品茶交游、游山访友、诗词歌赋等成为他的人生主题。雅集为主题的创作也成为文征明作品中一种新的意象传递表现,蕴含了其内在精神里的一种文化情结,也体现在他作品的图像叙事中。

二、文征明作品中雅集题材图像分析

(一)茶会品茗

煮水品茗,是明代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明代中晚期,许多文人墨客以茶为纽带,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进行煮水赏茶,探讨茶艺,寻觅内心的情趣隐逸自由,逐渐构成了以饮茶为中心的雅集活动,在江南一带颇为流行。文征明生平酷爱饮茶,曾多次创作茶诗、茶画,可见茶道在文征明心中举足轻重。

据蔡羽《惠山茶会序》记,正德十三年(1518年),文征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等人游玩品茗于无锡惠山,然后创作了《惠山茶会图》卷以纪其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征明《惠山茶会图》,主要展现了聚会中的茶会场面,画面中心的二泉亭下的井,便是茶圣陆羽亲品的“天下第二泉”,历来是煮茶的上选。画中的茶会场景置于山间树石中,茶的清香意境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体现了文征明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传达出一种共通的注重性情的真实展现,体现了文人画家依山傍水的内心情趣和追求静谧自由生活的向往的诗意境界。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另藏有文征明《惠山茶会图》卷,卷首有郑鹏(号蒲涧)题“惠山茶会”引首,并吴昌硕、罗振玉、冯超然题签,卷后有蔡羽《惠山茶会序》。画心有文征明所题“惠山茶会图”,钤有“文征明印”“玉兰堂”。卷后有文征明诗及序,另有蔡羽、汤珍、王守、王宠诗题。故宫所藏版本其字画水准均在此卷之上。

文征明故宫版本与上博版本《惠山茶会图》卷的内容格式以及卷款、题跋、自书诗顺序排列有些许不同,落款处两幅作品所作时间也不同,但皆展现了文征明对此次茶会雅集的热爱程度,也暗含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及恬淡、悠闲、舒适的文心雅趣的隐逸情怀。

《林榭煎茶图》卷系文征明中年时期画给他的学生王榖祥的园林茶会小品画,款识为“征明为禄之作”,题诗注明“征明顿首上禄之选部侍史”。图中处处可见文心雅趣,表现了文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在茶会所蕴含的意蕴之外,更多地叠加了超越意涵的隐逸,有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感觉。闲适山湖相映,得到片刻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共同映射出苏州文人墨客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品茶图》轴是文征明62岁时自绘与友人陆子傅在林中茶舍品茗的场景。图中草堂轩敞,堂内二人对坐品茗清谈,茶寮内泥炉砂壶,炉火正炽,童子身后几案上摆有茶罐及茗盏。不远处的另一好友则正趋步前来赴约。题跋中记载:“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征明制。”整个画面正是明代文人墨客追求的理想茶室境界。

(二)送别友人

嘉靖六年(1527年),一群好友为即将离开南京的陈沂在东园雅集践行送别。嘉靖九年(1530年),文征明以东园雅集为题以纪其盛,后将《东园图》卷赠予东园主人。雅逸的文人气息充盈画面,亭台楼阁交错有致,画中人物传达出快意畅然的闲情雅致,营造出文征明心中江南山水间、悠游生活中的怀想与理解。

“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履吉将赴南雍,过停云馆言别,辄此奉赠,辛卯五月十日。”从题跋中可知,文征明为送别故人王宠,特意精心绘制的心迹《松石高士图》。二人都因仕途之路的坎坷而寄情于山水间,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图中也蕴含着与好友离别深厚的不舍之情。

(三)闲适清谈

“乙丑人日,友人朱君性甫、吴君次明、钱君孔周、门生陈淳、淳弟津,集余停云馆,谈宴甚欢,辄赋小诗乐客。是日期不至者,邢君丽文、朱君守中、塾宾阎采兰。新年便觉景光迟,犹有余寒宿敝帷。寂莫(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花枝未动临佳节,菜饭相淹亦胜期。春色到今深几许,小山南畔草痕知。”《人日诗画图》也是以文人雅集为题材所创。图中茅屋数间,幽静闲适,景色秀丽,好友围案清谈,雅集设于自家停云馆,左侧有一好友冒雨匆匆跨桥而来。

“嘉靖甲午腊月四日访从龙先生,留宿西斋,时与从龙别久,秉烛话旧,不觉漏下四十刻,赋此纪情并系小图如此。”文征明自题《西斋话旧图》,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将自己对文人生活的领悟与感悟融入其中,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轻松。

(四)悠游雅事

《浒溪草堂图》是文征明66岁时,“乙未腊月为沈天民作”,描绘了吴邑沈天民的浒溪草堂里的文人雅集场面。草堂依山涧湖水而修建,树木郁郁葱葱,堂内主客相谈甚欢,旁边二童子煮茶忙碌。草堂主人沈天民自号“浒溪”,意为“不忘桑梓之旧”。画作表现了沈天民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同时也折射出了草堂主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及自身情怀。“何处闲云筑草堂,虎疁溪上旧吾乡。百年鱼鸟常关念,一曲风烟似自藏。南望帆樯依树转,西来墟落带山长。最怜出郭红尘远,春水还堪著(着)野航。”

《真赏斋图》卷是文征明在80岁和88岁时,分别两次为好友华夏创作的作品。华夏,字中甫,鉴赏水平很高,收藏了很多金石书画,人称“江东巨眼”。图卷描绘的是华夏隐居在无锡时建造的真赏斋的园林景观。文征明80 岁时所作的图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幅88岁所作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幅图卷画的都是园林小景。上博画卷图绘茅屋三间:左侧屋内有几案和书架,且摆放书籍画卷;中间屋内两人傍案对坐谈话,童子立于旁边;最右侧的茅屋内两童子似乎正在围炉烧火。远处群山连绵不断,茅屋外四周松树竹子交错相叠,高梧古桧郁郁葱葱。国博图卷绘茅屋两间,右边屋子放置书架及床榻,左边一屋内主客两人坐于一桌,侧后方桌子上出现青铜鼎彝。

两幅图卷整体在构图上略有不同,视觉中心进行了偏移:上博版本为从斋室到前景,再到后面远山三个空间布局;国博版本省去了远山的空间,且斋室减少了一个。在斋室内里的设施陈列中,上博版本原来以书架书卷营造出开放性区域,国博版本里书桌上青铜器件、床榻的出现营造出私密的区域空间。在两幅作品对真赏斋室内外景物的呈现中,从太湖石的分布,到植物的分布,如上博版本的双松与国博版本的双桐,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两幅图卷都展示了文征明与友人华夏之间深沉的情谊和对两人鉴赏经历的回忆,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山水园林的热衷和对悠游闲适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斋舍主人华夏雄厚的收藏实力。通过对现实中的斋室进行构建来诠释心中对宁静隐逸生活的追求,更多地呈现江南文人所期待的人与自然共通的理想市隐生活与意境。

《兰亭修禊图》卷表现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做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曾君曰潜,自号兰亭。余为其写《流觞图》,既临稧帖,兰之复赋,此诗发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此画卷是文征明为好友曾潜所作。曾潜,号兰亭。因与兰亭修禊聚会的地点相同,文征明便以此入画,创作《兰亭修禊图》卷赠送给名号为兰亭的好友曾潜。

除此之外,文征明还多次创作了《兰亭修禊图》。通过描绘兰亭聚会的方式,传达了他对兰亭雅集的仰慕之情。一方面借用《兰亭雅集》表现文人的高洁率真;另一方面丰富兰亭文化的文化内涵,不断突破雅集活动的表象。通过引入大量自然的山川景色来重新构建画面并丰富内容,绘画主题逐渐由人物转向风景,从专注于参加兰亭聚会的人物转变为对兰亭活动所在地的自然风光的幻想和刻画,并从中隐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在以历史文本为基础的情境模拟和图式建构中,由点及面地进行阐释,逐步向抽象化、符号化进行转变,反思自身,超越自我,达到超然物外的生活境界,寻觅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将一种根植于文人内心、意蕴于意象叙事之中的审美雅趣,体现在了文人雅集活动当中,最终实现心灵与精神上的融合。

三、文征明雅集题材图像内涵

文征明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画家的艺德观点。他们善于以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为创作主体,并结合自身的思想感情、学识技艺等,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即古代艺术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物我同构”。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的交感、情与景的交织、心与物的交游,可以创构出多种多样的虚灵空活而又悠远深邃的审美境域,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域构成活动,“以我之自然,合物之自然”。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精神的核心所在。

文征明作品常常使用隐喻符号化的语言,展示在他的图像叙事中,例如:在凉亭或者斋室书房内,通常描绘出正在阅读书籍或是靠着栏杆远望的主人和围炉煮茶的童子形象,表现在期盼好友的到访;在山川丛林或者山涧湖水旁,多以双松来寓意以松结友的深厚情谊;此外,我们还可以在他的山间小径和流水溪桥上发现手持拐杖或携琴而来的友人,正赶赴斋室或草堂主人应邀;等等。这些都成为文征明雅集题材作品中的符号化象征。同时,这些作品多采用横向图像空间,传达出文征明对山林间悠游生活的怀想和对市隐生活的感悟理解。其作品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仪式化的阶层共识。

在退却了经世致用的官场仕途后,文征明等文人重新建立赋于乡土情感的江南文化特征,不受世俗羁绊,寄情于静谧与自由的山水之间,从心而发,展现性灵的宁静与慰藉,追求一种清幽雅致的生活情趣,将隐逸的理想生活寄托在作品中。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化中维系着内心人文情怀追求的理想生活的最高境界。但明代中后期雅集活动不断演绎变化,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往来商业性的活动。

四、结语

雅集题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变,并衍生出了多种艺术风格和承载媒介,反映着各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艺术理想及审美情趣。文征明的雅集主题作品描述和再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雅集活动,本质上是通过明代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背景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意象传递、美学倾向和社会多元文化的艺术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变迁,雅集题材绘画在图像的表现意趣和内涵上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图式与面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传承性。

参考文献:

[1]文徵明.文徵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刘纲纪.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文征明[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3]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4]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5]周积寅.吴派绘画研究[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7]钱玉成.吴门画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8]王铁柱,李思齐.中国明清绘画鉴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9]单国强.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M].刘宇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

申可凡,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文征明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文征明的“平”
文征明习字
图说书法
文征明《草堂十志》可为字帖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好好活,慢慢爬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文征明跋《关山积雪图》
文征明《消夏湾诗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