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常玉绘画构图

2024-06-23郭朗宋丽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常玉构图绘画

郭朗 宋丽荣

摘 要:常玉,以其融合中西方艺术精髓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运用西方艺术手法,呈现出古朴典雅与清新幽静、神秘深邃并存的审美风貌。通过对常玉作品的赏析,重点探讨其画作中构图的特点并得出启示。常玉的作品以简约的线条和块面表达主题,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形式的提炼和概括能力。他巧妙地运用对称和统一原则,使画面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这种对称与平衡的构图方式,使作品更具视觉吸引力。此外,常玉的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图式,但他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元素,而是在保持传统意境的基础上,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意义。这种传统图式与其意境的结合,使作品既饱含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常玉的艺术成就和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为我们理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的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人们深刻的触动。常玉的艺术生涯和作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常玉;绘画;构图

常玉(1900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本名常有书,出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市),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1910年常玉跟随赵熙学习中国画,受到传统绘画的熏陶和启发。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风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常玉吸收了国外最为前卫的色彩表现、平面化与简约化等现代美学的绘画思路,开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汇中西的独特风格。笔者把常玉艺术风格的演变形成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为国内初创时期。常玉在1921年创作作品《彩墨牡丹》,可见其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功底,这种痕迹在他之后的油画作品中也多有体现。第二时期为粉色生长时期。在这个时期,他的画作多为粉色调。也是在这个时期,常玉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合作伙伴的分裂、妻子的离去、兄弟离世等诸多事件。第三时期为黑色时期。兄弟离世让常玉获得一份遗产,常玉的经济状况反而好了起来,但是坐吃山空的生活方式使得常玉贫困潦倒,甚至油画颜料和油画布都买不起。所以这个时期的常玉经常在木板上作画,用油漆上色。画材的短缺导致他后期的绘画作品颜色脱落,这成为常玉此时期作品的一大特点。

一、常玉绘画构图中的简约与提炼

常玉的画作擅长以简驭繁。其画中主题明确,而陪衬部分则极尽简化。这种反差让主题在视觉上更为抢眼,更易为观者所瞩目。以作品《猫捕蝶》为例,常玉运用了精致的画面结构,简约而不失深度,有效地将主题与情感传递给了观众。画作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居中的粉红底色、核心的猫捉蝴蝶画面以及两侧的单色区域。在粉红底色的中心,猫捉蝴蝶的画面成为焦点。常玉通过对瞬间动态的捕捉,显现出猫的敏捷与蝴蝶的轻盈。此种栩栩如生的描绘,不仅依赖画家的高超技艺,更要求对简约布局有深刻领悟。常玉将主要物象置于粉红背景的中央,成功吸引了观者的目光,让主题更为凸显。两侧的单色与猫的身体颜色相呼应。这种色彩的一致性不仅加强了画面的整体感,也与粉红底色形成了视觉对比,达到平衡整个画面的效果。这种简约的布局手法,既维护了画面的和谐统一,又强调了主题,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借助精心挑选的色彩与布局,简约的布局可以有效突出主题,传达情感,色彩的运用也能让画面视觉上更为协调统一。这些布局原则对于艺术创作及设计思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提示我们在传达主题与情感时,无需依赖过多的装饰,简约的风格往往能够释放出最大的影响力。

常玉的绘画构图擅于从生活中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画面。他的作品从来不拘泥于对物体造型的精准把握,而专注于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常玉创作了大量裸女题材的作品。虽然在绘画史上裸女的题材并不少见,但是常玉所创作的裸女却格外与众不同。他将笔下的女人体融入强烈的主观感受,对人物的造型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线条流畅,造型简约。在绘画过程中他总能抓住主要的细节,将其提炼为富有表现力的画面。例如,在常玉的作品《金毯上的四裸女》中,画家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少女的形象,线条之间的相互重叠借用使少女的形态更加妩媚。线条是常玉的优势,他绘画中的线条和书法很接近。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的是“骨法用笔”,认为线条是表达画面气质的关键。常玉少年时代所接受的传统绘画教育以及研习的书法功力,通常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同时,中国书法也是表达线条最直接的方式,而线条作为表现造型的方式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线条所体现出的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它不仅能够表现物体的造型,而且通过线条的变化可以传达画家的情绪。中国绘画线条与中国书法线条其实是相通的。他的素描中有很多的线条是用毛笔画的,这也造成他后来绘画上的线条勾勒都有毛笔的质感。他将这些线条带入油画,形成了他东西交融的核心。在生活中提炼画面,不仅需要画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常玉正是这样一位画家。他关注生活,关注人性,用自己的绘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常玉的绘画构图简约而提炼,从生活中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去除烦琐,强调主体与背景的对比和统一。这种从生活中提炼画面的能力和构图特点,使得常玉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常玉的构图方式,简化画面,突出主题,用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要关注生活的细节,让自己的画面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常玉绘画构图中的对称与平衡

从常玉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对称式构图不仅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美观,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常玉巧妙地运用几何形状,如方形、三角形等,来构建画面的对称与平衡。这些几何形状既可以是物体的轮廓,也可以是画面的背景。常玉通过几何形状的无序排列,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常玉的作品《木下双豹》是一幅相对对称的构图。整体被一个以十字形为主型的树木分割开来,中间的横木向两边下垂,两只占位对称、形态不一的豹子像天平两端的砝码,平衡着画面的两边。副型的树枝和地平线将天空和地面分成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地平线又将画分为上下两个画面,使得整个对称的画面富有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

常玉的《毡上双马》中,两匹马位于画面中央一前一后的位置,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关系。这种对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两匹马的头部和前蹄重叠,一动一静。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动静结合的对称布局使得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平衡和稳定。此外,马的造型简洁而充满装饰感。这种装饰感来自于常玉对线条和形态的提炼和简化。他没有过多地描绘马的细节,而是用简洁的线条捕捉了马的基本形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马的形象更加突出,也更加具有装饰性。在画面三分之一处的白色背景,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白色的背景使得马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节奏韵律。这种节奏感不仅体现在色彩上,也体现在画面布局上。白色背景的加入使得整个画面在色彩上更加和谐,也在布局上更加有层次。

在常玉的《沙漠中的小象》中,可以看到他运用对称和统一的构图原则,以表达画面中的孤寂与沉重。小象被置于画面的中央,两侧是渐渐淡出边界的沙漠景象。这种布局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平衡感,也突出了小象在画面中的孤独地位。画面的底部物象已经脱离了本来的颜色,这种色彩的消逝与小象的深色调形成了对比,增加了画面的重量感。同时,这种色彩的变化也调整了画面的节奏,使得小象的存在更加突出,也更加凸显了其孤独的处境。在画面的四个角位置,常玉巧妙地运用了暗色处理,尤其是右边的暗色最为明显。这种处理不仅突出了主体物象,也表达出小象所前进的方向一片迷茫,展现了其内心的孤寂。画面的暗角处理与小象的孤独形象相互呼应,强化了画面的主题。常玉曾指着画面中的小象对友人说:“这就是我。”这句话揭示了这幅画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也是他生命的绝笔。在现实生活中,大象在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时,会离开象群,独自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面对死亡。这种生物的本能行为与常玉的画作形成了深刻的联系,使得这幅画不仅是对大象孤独等待死亡的描绘,也是常玉对自身生命感悟的抒发。

《木下双豹》《毡上双马》《沙漠中的小象》通过对称与平衡的画面关系,体现了常玉个人的艺术风格。画面的对称与平衡,也来自于色彩的运用。这种对称与平衡不仅使得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使得画面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种对立统一的平衡画面结构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常玉绘画构图中的传统图式与其意境

常玉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他巧妙地运用西方艺术手段,将个人情感表达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艺术佳作。他的绘画作品既展现出古朴典雅的美感,又散发着清新幽静、神秘深邃的气息。如作品《木下双豹》,同样将动物描绘得非常小,而空间场景广阔。在常玉动物题材绘画作品中,最典型的中国元素是其画作位置的经营。在动物之外大片的空间背景中,常玉采用了平涂法表现,画面构图带给人一种安静思索的意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中委婉含蓄、不直言其事的文化特点相吻合。常玉的动物画中隐藏了丰富的个人情感,需要观者细细揣摩。这也是常玉绘画作品中中国文化意境的重要体现。

常玉在1929年首先以菊花为主题开始了艺术创作,《绿叶盆菊》是他早期较为成熟的一幅油画作品。画面中的花瓶口宽底窄,三束菊花枝直立向上,两旁各长出两朵菊花蕾,形成对称。主茎继续向上,顶端聚集成紧凑的花团,整体依旧保持左右对称。菊花瓣色彩有深有浅,绿叶以线条勾勒,错落穿插,使得菊花姿态各异,呈现出一种和谐节奏。那时,常玉正值粉色生长时期,画中色彩以黑、白、粉为主调,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情调。《绿叶盆菊》的图式完全借鉴清代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中的《重阳赏菊》。虽然常玉将传统的国画改成了用油画表现,但其中透露出的中国传统审美是一眼便能看出的。故而,我们欣赏常玉瓶花画的同时,也是在欣赏常玉内心的心中之花。常玉的瓶花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是孤独冷清,反映了常玉本性中的孤傲与高雅。

常玉在1950年创作《猫与雀》,于深邃的背景之下、竖直生长的树枝之上,有一只鸟儿正在喂养其嗷嗷待哺的雏鸟。或许鸟鸣之声招来了猫儿的关注,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咪跃至花盆之上,其利爪抓紧枝条,伸展长颈,好奇地仰首向上凝望。常玉大胆地以墨色笔触描绘物体边缘,并以纯黑与黄褐混合之色进行大幅的平涂,以此营造出一种紧迫与不安定的画面气氛。在前景的花盆之上,依旧采用了中式传统的图案作为装饰,既增添了画面的多样性,也满足了常玉对中国传统美感的美学追求。《猫与雀》的画面布局与北宋画家崔白的《双喜图》有着相似之处,猫与鸟儿、回首的兔子和喜鹊,它们的动作与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了一种虚实相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整体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动态感与整体性。《猫与雀》简朴的色彩搭配,使得这幅画作被提升至一种优雅、超脱的境界。

四、结语

在艺术潮流的不断更迭中,中西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常玉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以西方绘画技法为手段,打破传统固有艺术之界限,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入自身的情感寄托,打造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长河,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简洁的构图,还是体现中国书法性的线条,抑或是文人气息的色彩、平面化的构图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式等,都是常玉对绘画的观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常玉作为中国早期赴法留学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绝不仅限于个人的创作,还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当时国内的思想比较遵循传统,不够开放,使他的作品一时之间很难被人们接受;但是,在20世纪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常玉能够不随波逐流,敢于打破固有的传统思想,而且能够把握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华部分加以创作,推陈出新,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同时,他勇于实验的精神也启发了很多艺术家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绘画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些思想互相碰撞,推动艺术领域不断前进和发展,也使他的作品具备了深远的时代意义。常玉的绘画构图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借鉴常玉的构图方式,注重简约与提炼,运用对称与平衡,融合传统图式与现代意境,不断探索和突破,在绘画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伟伦.常玉绘画艺术语言形式探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21.

[2]张晓彤.常玉绘画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王卓诗.常玉动植物画中的性灵之美[J].大众文艺,2022(15):37-39.

[4]任婕.常玉绘画中的中国传统符号[J].艺术评鉴,2021(8):28-30.

[5]刘小双.浅谈常玉油画作品中色彩的“减法创意”特征[J].明日风尚,2017(6):105.

作者简介:

郭朗,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宋丽荣(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常玉构图绘画
又见常玉
常玉的乡愁
蒙尘的明珠
——常玉
常玉 《曲腿裸女》:巅峰绝唱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