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4-06-23卢皆璇
卢皆璇
【摘 要】 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能力,高质量高效能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业本科院校要从学生心理状况、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健康宣教、重点学生关心关爱等方面入手,研究工作难点、拟采取的解决办法,切实强化心理健康工作对职业本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力度。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从追求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其间不可避免地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显。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相处,同时拥有独特而完整的个性特征。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情绪和行为良好保持,并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体能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正确处理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维护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尽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能比一般青年更加复杂,但只要能够实践这些原则,就有望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虽然可以通过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这个评估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演变,对人心理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国家战略。结合上级文件的精神,根据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特征和变化,高等院校必须聚焦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包括明确教育职责、监测预警、师资队伍、联动机制、成果应用和保障机制等重点方面的工作要求。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确评估和高度重视,可以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供制度、机制、路径和措施的支持和指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教育深度融合,将其全面纳入学生成长服务之中。高校,特别是职业本科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虑并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摒弃单一部门推进和单项工作开展的思维模式,切实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功能。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高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测评、危机干预、师资队伍、协同机制、科学研究和工作保障等七个方面加强系统研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并针对每一方面制订任务目标。高校需要建立层次分明、衔接贯通的系统架构,同时明确具体任务,以构建完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链条。这种系统的建设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规要求基础上,针对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应注重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例如,建设精品课程,在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开展活动,优选心理测评工具,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联动机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需要高校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学生实际需求,善于创新,积极变革,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形式,拓展工作路径。这样做可以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延展性,从而为职业学院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现代职业高等教育的决议》,提出了“研究进一步发展本科生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2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向社会公众强调了大力推动职业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他表示,在政策、资金、管理、技术和服务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旨在培养更多的职业发展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普及。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具有独特办学理念和完善专业体系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其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本科院校尝试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造力,将其与应用型大学的相关知识融合,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教研室设置、教研活动、教研室考核等教学机构与相关规范的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专兼职教师的上课情况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更多强调个性独立,融入环境能力较差。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加之自身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很难在挫折中磨炼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无法融入其他同学的生活,这种情况极易引发心理上的不安。
学习压力大,难以适应社会竞争。随着高考的激烈竞争,许多大学生渴望能够轻松地度过余下的日子,但是当他们与昔日优秀的同学相遇时,却发现自己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使得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根据最新的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要远远超过文科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职业本科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能力素养明显不及其他高校学生,使得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根据专家的预测,随着将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职业本科学生而言挑战更加严峻。
遇到感情困惑容易走极端。在大学里,感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是由于校园的开放性,有些学生很难把握自己的感情,如果遇到了问题,可能会走向极端。
(三)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本科院校大学生拥有更加坚实的独立意识,以及更高效的管理、学习和成长技巧。然而,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理素质却受到了来自社会竞争的影响,使得曾经被视为洁净的校园变得混乱而充满矛盾,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随着当今社会对高校,特别是职业本科大学的日益重视,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虽然大学生表面上可能很容易渡过难关,但在这些挑战面前,他们的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之中,心理状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人甚至选择了休学、退学,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如何对外部环境形成有效的心理适应,如何在学校内部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便更好地融入、实践和应对社会是大学生及院校都需思考的。专家研究表明,影响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关系、工作压力以及不良的婚恋关系,而且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尤为突出。
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最新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深刻认识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首先,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高校应深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其次,对职业本科院校而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部门联动、校院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抓好心理课程建设、提高心理育人水平是当务之急。人才是夯实工作之基,改革是创新发展之源,协同是互建互促之要。首先,学校可积极倡导举办第二课堂或心理讲座,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心理成长。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营造彼此关怀、共同成长的氛围,还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的重要途径。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思考积极的应对策略,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水平。最后,加强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哨点”的预警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规范心理健康测评,健全“一生一策”制度
在职业本科院校,了解学生档案信息至关重要。高校需要重点把握几个关键期,积极推动家校合作和医校合作,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要严格落实“心理普测(包括新生及学年心理测评情况)、信息收集(家庭、学业、休学史等情况),以及日常观察(包括情绪低落、家庭关系问题、社交问题、服药等身心异常情况)”的综合排查机制。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四)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立健全多方协作机制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而识别和干预心理危机则是确保这一基石稳固的关键。职业本科院校应持续关注并积极行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教师必须加强对职业本科大学生在校四至五年的心理调节,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危机预警,并切实提高科学处置心理危机的水平。早发现、早干预,是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的关键。例如,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大学时,应特别关注他们是否适应大学生活。而对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则需要引导他们对未来进行选择,并帮助他们调适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大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职业本科大学教师应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同时结合日常观察和重点关注,守住安全和生命的底线,有效地进行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五)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师生心理素养
职业本科院校应集中精力进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塑造一支扎实专业功底、思维开阔、关心学生、擅长教育引导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这样的队伍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全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要积极构建工作协同体系,依托辅导员三进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班委寝室长等学生骨干力量,科学高效地开展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对有困难的学生,要高度关注、持续帮扶,提高心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育人的合力。此外,高校也需要加强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做好保障工作。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胜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当前,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的高度,增强结合实践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拓展解决问题的宽度。在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的同时,还应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家、校、社协同联动,为护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实效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晓,刘世军.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36):250-251.
[2] 王淑琴.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04):51-52.
[3] 赵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07):146-148.
[4] 陈元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师是关键[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