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文明倡议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厚重文明特性
2024-06-23杨增岽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而来,统筹把握人类发展大势,以思想真理之光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之路。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领域的时代方案,其生发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立足百年变局的现实需要,践行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其内涵的“四个倡导”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之问的科学解答。这一倡议以“一带一路”为实践载体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求人类文明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文明倡议是对西方现代文明逻辑的超越,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性、现实性、人民性、前瞻性、真理性、进步性的文明特性,呼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亟须携手应对关乎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极其厚重的文明属性,这里所谓“文明”既是形容词,标示的是普遍进步性、人类道义性,又是名词,标示的是人类社会向前演化进步的客观状态与事实。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1]。这一倡议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推动人类文明“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2],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明领域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破解人类冲突的智慧与方案。一定程度上讲,全球文明倡议是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深刻领会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主题。系统把握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现实背景、价值内涵、理论要义、实践载体、世界意义,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底蕴:全球文明倡议的内在依据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313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深刻地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具有时间上的承续性。全球文明倡议内含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要义,其生发过程是对这一思想历史性特质的重要呈现。它以习近平历次会议、讲话为载体,内涵于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之中。本文将全球文明倡议的形成脉络概括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全球文明倡议的萌芽形成阶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了“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4],凸显了全球文明倡议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并成为其形成原点。2014年,习近平多次立足于各国文化渊源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各国的文化“个性”中寻求合作的“共性”,以期实现文明“相互促进、相映生辉”的美好愿景。譬如,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中国诸子百家”和“法国思想家”推动中法文明交流[5],以“东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和杰出代表”推动中欧文明对话[6],以“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7]。并于同年清晰地指出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三种本质[8]258-259,以此构成了全球文明倡议第三个倡导形成的理论根源。2015年,从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9],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3]522,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目标指向和价值遵循。2016年,中国多次召开文明对话大会,建立文明伙伴关系,加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同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中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10]表明全球文明倡议已初显雏形。
全球文明倡议的初步发展阶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46的重大倡议。同年,习近平主席指明“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之一,并打造“一带一路”等文明交流平台[12]。全球文明倡议正日臻完善。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11]441。“一带一路”倡议也被赋予“文明之路”的内涵[13],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11]470,指明文明交流互鉴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命源泉。2020年,“构建人文共同体”[14]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丰富滋养。2021年,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文明多样性”,指出“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15]460,并于同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16]。作为全球三大倡议的开篇之作,全球发展倡议凝练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追求之上,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多边主义的发展理路。
全球文明倡议的光华绽放阶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世界发出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7]63的呼吁,赋予了全球文明倡议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伟大使命。同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18]。作为全球三大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18]的安全观为推进全球文明倡议创造稳定的环境条件。2023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全球文明倡议”[1]。自此,全球三大倡议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固柱石。同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大同”等理念带向世界舞台。同年12月,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召开,开启了中外文明对话交流的新篇章,全球文明倡议在全世界绽放光华。
二、回答时代之问:全球文明倡议的现实背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7]20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顺应时代大势、解决现实需要的科学理论。全球文明倡议诞生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逻辑,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致力于重塑文明秩序、平衡时代矛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现实性特质的充分彰显。
(一)世界之变呼吁全球文明倡议的出场
世界失序的本质是文明的失序,需要一种包容性的文明新范式重塑秩序。世界之变,变在秩序,其经由国际秩序变化导致世界由“有序”的良性状态走向“失序”的混乱状态。世界秩序所关切的是“全人类”的模式与倾向,理应是一种奉行“和平”与“稳定”的客观图景。但不可否认,世界秩序含有一定的大国行为体的主观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国的利益和权利分配受到影响时,往往会打破现有的秩序,建立一种服务于本国利益的新秩序。在世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全球产业链正向东方国家重塑,随之而来是“东方文明”的崛起和西方“个体本位”的没落。然而,作为国际秩序权力塑造者的西方大国,其资本扩张逻辑绝不会允许霸权主义主导下的“中心—边缘”的西式文明秩序松动。近年来,传统安全态势回迁,究其根源,是西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沉渣泛起,是后殖民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引发的文明冲突与失序,是为追求“世界市场”不惜牺牲共同和平所引发的“发展”与“和平”矛盾的呈现。国际社会需要一种包容、平等的新文明范式,以廓清西方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迷思,以文明交流促进合作治理。
(二)全球文明倡议探寻文明传承之道
科技发展推动文明进步,但基于对科技的反思,寻求一种平衡“科技理性”和“道德价值”的文明方案已然成为时代议题。文明与科技的关系紧密相连,科技推动文明的发展,文明是科技传承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如何实现文明的存续,就是如何把握文明与科学的关系。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控物能力得到了提升,物质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均是科技所带来的直观、具象的结果。但是,基于物质文明之上的精神文明似乎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部分个体物欲的高扬。一方面,物欲逐渐跳脱物质基础的范畴,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衡量标准。换言之,现代科技使本是基础的物质文明向上层建筑发展,欲变为更高的价值目标[19]400-404。另一方面,物质欲望追求的科技理性至上正逐渐侵蚀个体的道德责任,影响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安全共契。国际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安全问题就是利益取代理性,漠视价值规范——广义上的精神文明——的行为,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切人类共同福祉和崇高追求,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新的文明方案应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遵循,合理平衡“理性”和“价值”“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实现人类文明的代际传承。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治标还要治本。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8]255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内核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3]314,文明与文化始终与人民密不可分,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主体,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性主体。全球文明倡议承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7]63作为文明内核,彰显了这一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一)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推动构建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体系
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构建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的文明体系,以促进全球文明和谐发展。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20]97。实践是使人成为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的活动,没有实践,也就没有“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更不必谈文明。因而,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应当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体系。首先,全球文明倡议旨在谋求和平安全的文明交流环境。世界的不稳定性来源于不同文明的矛盾,文明是安全和发展的升华。全球文明倡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合”文化融于世界文明交流之中,主张万事万物之于一体,力促“不同”文明以“合”的途径达至“和”的境界。其次,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树立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原则。公平与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价值理念。全球文明倡议关注弱势文明的发展需求,主张各国在追求自身文化发展的同时,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和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现实,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扩张和霸权,始终践行“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7]60的原则。最后,全球文明倡议旨在实现民主、自由的文明交流关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认为文明与本能的冲突是永恒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消除本能才能确立,这种“本能”就是人的“物欲”“体欲”“爱欲”等欲望[19]383,而“自由”与“民主”也属于人类本能追求的范畴。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无疑将文明塑造为一种“不适”的文明,与人的快乐原则形成一种对立逻辑。全球文明倡议以民主和自由作为文明交流的终极关怀,但并非意味着完全释放人的欲望,走向绝对的自由,而是要将其控制在合理性范畴之内。体现在文明交流层面,民主就是反对搞唯我独尊、歧视或排斥其他文明的相处方式,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21]的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自由也是各国无论经济实力强弱、文化发展能力大小,都有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模式的权利。
(二)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塑造“包容—互鉴—共生”的文明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球文明倡议实现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从内在价值根源上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方案。“文明冲突”一词源于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使人们从一种悲观走向另一种悲观,即从悲观的国家范式走向悲观的文明范式”[22],其论证了国际冲突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冲突,并指明了文明秩序的重要性[23]135-142,184-186。而亨廷顿作为一名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者,自然是从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立场阐释文明秩序的建构,即便看到多样文明共存的秩序前景,却依然以“西方中心论”逻辑对待文明差异性,认为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西方文化普世信念形成了挑战[23]284。这一异己性逻辑,对于西方大国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具“丛林法则”“大国博弈论”色彩,人类文明凸显冲突困境。价值是文明的内质,世界上文明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价值出发点的不同,过于关注个体价值就会导致文明关怀各异。西方“普世价值”即如此,“自由、平等、博爱”的外衣之下,实则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本体体现。这种将西方的“个性”包装为世界的“共性”、将价值主体看作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人,认为非西方国家应当符合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种族色彩的价值,是一种为谋求私利的排他性、强制性的价值,旨在以西方文明代替其他文明。与之相反,全球文明倡议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将人类文明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上,将文明价值主体设定为生产实践之上的现实的人,“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24],体现了人类最深层次、最普遍的向往和追求,力求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凝聚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塑造“包容—互鉴—共生”的文明秩序,实现多元文明共存的美好愿景。
四、统筹兼顾: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7]20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架构,是内在统一、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以系统思维把握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全球文明倡议延展这一思想的系统观念,以发展、联系的观点审视人类文明。其各个部分不仅具有不同的效能和价值,更是依据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综合体,以整体性功能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难题,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特质融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之中。
(一)“四个倡导”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解决问题的侧重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以四个倡导系统阐释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1]。四个倡导分别从原则、价值、方针、路径四个维度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第一个倡导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侧重于构建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前提。“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1]“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1]468世界各国基于自身特定的历史传统、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等差别,造就了具有独特价值和贡献的多样文明。古希腊文化推崇理性与科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佛教文化主张无我、空性,主静尚虚,对于人类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明不应当有高低贵贱之分。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也因平等包容而繁荣,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文明流动、开放的历史。不同的文明并非孤立、抽象的原子式发展,而是在对话交流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第二个倡导立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侧重于凝聚文明交流的内在共识。“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1]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价值模式和发展特征。这种文明的“特殊性”之中始终存在一种共同的“普遍性”。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20]613,生产方式塑造文明形式。资本主义文明与封建文明建立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上,但逐利性是其共同的价值模式。而作为世界人民深层次的、共同追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当成为不同文明的价值共性。把握不同文明的价值和内涵,就是要从共同点去寻求平衡点,达至价值共识共有化。如果仅从自身的特殊性评判其他文明,必然会陷入意识形态斗争的深渊中。
第三个倡导提供了文明发展的方针,侧重于文明自身的发展、转型。“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自我”与“他者”的统一性,以求同存异推动文明进步。先观“自我”,即文明本身,文明的传承推动文明的创新,以获得自身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再观“他者”,即多样文明,汲取众家之所长,才能推动文明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转型。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文明若只创新,而不传承,必然会丢掉自身的民族性和历史性,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反之,若只是一味地传承,文明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实现文明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以发挥文明应有的时代价值。
第四个倡导指明了文明交流的路径,侧重于文明交流的实践方略。“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指向于文明合作。而多样的文明也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对话,才能探索出一条文明合作之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凝聚强大合力。我国的多种民族古文字如于阗塞文、粟特文等都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碰撞的结晶,为推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思想和信仰的沟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长点。
(二)“四个倡导”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四个倡导内在贯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以面对人类文明的风险挑战。从内在联系看,第一个倡导是其余三个倡导的基础条件,只有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凝聚人类的价值共识。而只有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才能充分发挥文明的时代价值。“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2]文明也只有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明合作、对话。从价值导向看,四个倡导囊括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维度,既使得各个文明保持自身的价值,又让各个文明在发展中完成自身的“扬弃”,以求更好的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合作,进而使不同文明构成一个新的综合体,以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文明需要不同国家的独特文明来支撑,一国的文明也只有放到世界文明潮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转型。不同文明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五、美美与共: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愿景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11]486全球文明倡议以“一带一路”为实践载体,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打造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助力全球塑造新的治理格局,向世界阐明了中国以何种姿态与世界互动,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治理,不仅践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特质,更是为世界搭建了一条人文交流的文明之路。
(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内在机制来看,“一带一路”契合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8]314的丝路精神,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主旋律,维护“多边共同利益”,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实惠”[15]238,并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全球文明倡议有共同的精神内质和内在逻辑统一性,共同指向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其次,从构建路径来看,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之下,中国奉行“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并深化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夯实了全球文明倡议人文基础。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多次同“泰国4.0”“东部经济走廊”[25]等他国发展战略对接,充分考虑他国实际,深入开展各项贸易投资,改善民生福祉,为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注入了强劲动力。最后,从实践成效来看,共建“一带一路”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自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6]的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始终“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15]493,一以贯之地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7]9,积极推动共建国家包括教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中西文化交流从器物层面逐渐走向物质与精神文明相融合的图景之中,构筑了一座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不断释放文明的持久力量,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二)全球文明倡议依托“一带一路”破解世界难题
“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愿景,是全球文明倡议从理念转向现实、助力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平台。人类历史中对于全球性问题的观照流变可以以大航海时代为分界线。大航海时代使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连成一体,引发了欧洲人的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精英资本集团”——发达国家开启了对世界市场和现代化的追求,推动了科技的重大变革。然而,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变革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27]。西方发达国家过度且绝对追求科技的行为,亦或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派生而来的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强盛,以及霸权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的思潮甚嚣尘上,不断扩大“南北”贫富发展差距、权益权利分配不平等的局面,由此引发局部冲突动荡频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基于此,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格局,以及各国治理合力的汇聚迫在眉睫。“一带一路”基于全球文明倡议,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特质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以塑造包容共存的人文交流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注入文明动力,凝聚区域、地区、全球的合力解决人类文明难题。区域层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积极探索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24],以增强人文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发展权利、机会、规则的公平,弥合不同文明的发展鸿沟,努力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文明繁荣的向往。地区层面,共建“一带一路”深刻体现了全球文明倡议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和合”“正义”“天下”等特性,强调“发展好自己,而不是取代别人”[28],与不同的地区联盟建设相对接,不断“深化经贸、金融、能源、科技、环保、数字经济、人文等领域合作,携手应对粮食、能源危机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29]。全球层面,全球文明倡议融于“一带一路”的内核之中,力求打造一条生命之路、健康之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发展之路,为中国“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3]448提供智慧和方案,进一步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中由点向面,由深到实。
六、道行天下: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17]62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精神,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全球文明倡议汇聚文明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托文明交流互鉴探索人类文明新秩序,生动演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展现了这一思想的天下性特质。
(一)全球文明倡议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的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创造”[30]。全球文明倡议汇聚文明力量,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塑造“合作共赢”的国际权力观,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国际权力的分配不再以传统的暴力手段获得,而是建立在全球治理规制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然而,以追求权力为唯一目的的西方主流的现实主义理念不允许其国际权力失效,由此营造了一种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导致全球和平、安全问题难以解决。“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8]273,持久和平、普遍安全需要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凝聚“相互依存”的共识,消除“以邻为壑”的隔阂,通过“交流互鉴”的手段达至“共赢”的现实状态。同时,“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16],全球文明倡议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主张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以对话化解分歧,超越以西方大国为首的“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零和”思维,增进各国政治互信,从而助力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其次,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同利益观,以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传统的“共同利益”被限定在单一国家的范畴,强调共同利益即国家利益。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共同利益的概念也逐渐从国内层面扩展到国际层面,并已关切人类文明的延续。但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在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出现分歧,从而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阻碍人类文明进步。“地球村”的现实状态下,各国“繁荣”与“发展”均是“共同”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发展的条件,一国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以外部的繁荣和发展为条件。全球文明倡议将共同利益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惠性上,指出共同利益就是各国的利益,保障各国的利益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各国的国际责任意识,从而有效推动解决国际利益分配问题,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
再次,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观,以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全球化大势之下,全球治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主权国家,而是由多元行为体共同参与和互动。然而,西方大国塑造的全球模式具有西方偏好,未能合理关切他国发展,并制造“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西方本位”与“共同发展”等多重矛盾,影响国际政策走向。美国长期以“环保主义”的口号掩盖“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为,并拖延履行国际义务,严重阻碍多边治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多边协作治理塑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模式。全球文明倡议的根本诉求就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发展,追求的是普遍的、整体的共荣,是以“类”性作为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深刻践行这一倡议,支持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发挥作用,“同联合国机构加强合作,促进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1],使“公平正义”和全球治理在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获得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最后,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树立“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相斗争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需要基于一种生态平衡、卫生健康的状态来保障。全球文明倡议中的“和”的特质与可持续发展观共承一脉,均是保障人类文明代际传承的话语逻辑。其中蕴含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思想,融于各国的文明交流中,以绿色生态的价值观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以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共荣的美好局面。
(二)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生成人类文明新秩序
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不同国家和民族基于平等、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致力于建设一种平衡、共存和进步的文明秩序。19世纪后期,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为解决国际社会的“丛林状态”营造了一种和平的文明秩序。但这种理性、民主和自由的文明实质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其不自觉的内在理路是一种以价值优于使用价值压抑“自由”的状态,此种和平必然是短暂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所造成的文明危机和退化则充分验证了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文明秩序,并将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奉为国际圭臬。然而,2020年席卷而来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揭示了隐藏在这种文明秩序之下的“异端”,并暴露了西方秩序的衰落趋势,再一次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共生走向。事实似乎证明,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扬弃西方的现代性文化,亦或是人类文明的共生似乎需要再推行一种独一无二的“仰视”性文明以塑造一种新的脆弱和平。因此,人类在使文明的共生立于以民主和自由为轴心的现代性文化之上的时候,还不能完全托付给它。文明的共生还需要保留均势的原则[32]。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亦即文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现代性文化与各国的历史传统相符合的道路上,并寻求一种均势的原则,这种均势的原则正是文明新秩序对旧有秩序的核心“否定”。均势意味着“平衡”而非“相同”“和合”而非“冲突”。全球文明倡议尊重各国国情、历史,建构一种以包容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多元共生的、均衡的文明秩序。此外,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全球文明倡议建构新文明秩序的应有之义。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推动现代化的多元发展,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保持民族独立性等一系列经验经由“一带一路”传至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而走向世界,为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塑造由各国的发展中达至均势的文明秩序。
结语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在文明领域的光辉照耀,致力于实现“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一倡议契合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以求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利益作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行为时思想层面中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从而实现文明治理逻辑上的跃迁,进而构筑更加合理、开放、多元的世界文明格局。随着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入实施,世界各国必将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光明日报,2023-03-16(2).
[2]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3-12-04(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5]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2).
[6]习近平.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在比利时《晚报》的署名文章[N].人民日报,2014-03-30(2).
[7]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6-06(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1).
[10]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6-11-23(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03.
[14]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1(2).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2).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8]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2-04-22(2).
[19]何怀宏.文明的两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59.
[22]王公龙.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新秩序的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2023(2):77-85.
[2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4]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3-10-19(1).
[25]习近平同泰国总理巴育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7-15(1).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
[27]Kristalina Georgieva.The Price of Fragmentation:Why the Global Economy Isn't Ready for the Shocks Ahead[J].Foreign Affairs,2023(5):131-142.
[28]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N].人民日报,2021-07-06(1).
[29]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7-05(1).
[30]外交部长王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N].中国青年报,2024-03-08(4).
[31]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23-10-19(2).
[32]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9.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4-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D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渊源、内在逻辑与原创性理论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243300005)
作者简介:杨增岽,男,云南玉溪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