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史》读札

2024-06-21高春民

牡丹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文体散文房子

高春民

《个人史》的字里行间中充溢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执念,它构成了这篇具有自传性散文的文本底色。表面上看,这份执念是“攒钱、购房、结婚”,完成作为普通人世俗意义上的人生任务。但,文本呈现出来的并非是个体意义上的世俗人生执念,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本中写到,“我”用了九年时间,把“青春、苦痛、希望、叹息、奔波、孤独……统统打包”,换回那本血红色的“几页脆薄的纸张”,这里面有太多的辛酸、无奈、焦灼与痛惜,这些情感和体验是“我”的,也是这个时代中与“我”具有相似经历的所有年轻人的。文本虽名为《个人史》,但“史”的色彩并不浓烈,向度也不丰盈,而是通过个人飘荡、拼搏、负重、隐忍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勾勒出了一段时间内的个体生活的横截面,并以此透射出了一个群体的现实生存的时代写照。

“攒钱、购房”仿佛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一代移居城市生活的规定动作,“到城里去”“作为一个城市人”几近成为一代代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梦想。曾几何时,“几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少辈农村人心中的美好憧憬,这种前现代社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梦想现已被“城里有房”“农村有家”的“现代式幸福”所取代。殊不知,这种“现代式幸福”成为多少家庭的梦魇与压倒多少人的最后一棵稻草。当“父亲”“在工地熬磨了二十多年,高空坠落过几次,牙齿磕掉了五颗,熬干了骨血才盖起来两座院子”,本以为可以为儿子结婚生子铺就基本条件时,时代和风气却变了,“去城市买婚房”成为儿子不打光棍的前提条件。“父亲颓然跌坐在椅子上”,默默忍受着时代潮流将其抛弃到角落里的悲催命运。梦想与梦魇仅一字之差却承载着多少人的无奈、辛酸、苦楚和阵痛。

文本的一个吊诡之处是,“我”依靠自己的拼搏和奋斗,押上了所有的筹码,终于实现了购房的愿望,按说已经换取了城市生活的入场券,但“总觉得这像是一场豪赌”,自己并没有像一百年前的祥子第一次得到新车时那般欣喜和激动,而是“内心竟出奇地冷静”“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长达九年的等待中,“独属于这一刻的欢愉,早被点点滴滴的苦痛啃噬干净了”,也因为自己的努力和经受的辛酸始终没有换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世俗意义的“成功”,没有实现阶层的跃迁,没有获得心仪姑娘的芳心,而依然像随风飘零的落叶,伴随着梦醒时的阵阵叹息迷失在鳞次栉比的楼群之中,依然是“匍匐在地、无树可攀的南瓜藤”始终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当“房子”成为婚姻的标配,成为当下谈婚论嫁的首要问题,那么作为生活基础的爱情在哪里?那些被文学艺术称颂了数千年的轰轰烈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被以房子、车子为考量的现实炙烤着,无不映射出一个时代人之精神世界的贫乏与崇高追求的缺失。这该是一种时代的病灶,但我们却难以寻觅到药到病除的处方。文本中,心心念念的房子到手了,但“我”念念不忘的爱情却没有回响。房子买了,但李露却没有成为那位理想的“合租”之人,反而让“我”陷入了更深的精神撕扯与孤独之中。这是文本的一个有意味的设计,也是其精神意蕴的一个用力之处。随着李露“莫名其妙”的消失,“我”怅然若失,甚至不知所措,也一度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守。其实,李露并非对房子不满意,而是对“我”不在意她的感受不满意。让人欣喜的是,李露与以往“我”所认为“拜金女孩”不一样,她不在意房子问题,而在意“我”是否照顾到了她的感受。不管这种在意是否被认为矫情、个性,但她对个体感情的看重,或许应是生活和婚姻的基础,也是现代爱情应有的一部分。心心念念的要买房,买房就是为了爱情,但房子买了,爱情并未如愿地到来,这样的结尾其实不仅是作者的艺术匠心,也是作者对待爱情或婚姻的情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从文体特征来看,《个人史》虽然以不得释然的执念与浓烈的现实痛感构筑文本浓郁的表情底色,但仍然不能算是一篇传统的、纯粹的抒情散文,而呈现出强烈的叙事色彩,透射出“文体跨越”的艺术调性。此处所言的“文体跨越”并非否认文本的散文文体特征,而是指文本创作中彰显出“叙事转向”[刘军:《流变与体式:当下散文的几个问题》,《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的美学艺韵。也即,散文创作在艺术处理上重视叙事手法的运用,扬弃传统散文长于说理、偏于抒情的特点,转而注重事件的择取与嵌入,情节的设计和渲染,场景的营造和描绘等等。这样,在散文创作中就可以轻松地添加情节、故事等内容,既增添了作品容量,也改变着散文的结构与艺术调性,既更新着我们对散文的阅读经验,也改变着我们对它的基本认知。这也使得当下散文的容量越来越大,篇幅越来越长,文体“出圈”的色彩越来越浓。不论是自觉而为,还是无意从之,《个人史》在叙事语言与小说式的结尾中均有体现。

在将抒情奉为圭臬的传统散文观念中,语言优美是散文艺术性呈现的第一要义。从文学性来讲,语言的好固然要求语言之优美,但优美并非语言的所有旨向,恰切、质朴、准确也是其中应有之义。王剑冰曾说:“现在有些散文注重文辞表现,诗化倾向严重,是不应该提倡的,也经不住时钟的敲打,一些时光过去,就会发现这些很诗化的作品就像涤纶的衣料,不如纯棉的贴身,追求滑腻、平展、光鲜,却缺少一种舒服。这种舒服还是来源于散文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质朴、纯正、实在。”[王剑冰、徐芳:《关于散文创作问答》,《牡丹》,2023年第17期.]因而,语言的质朴、实在、准确远比空洞的优美要好。以此来看,《个人史》的语言在优美性上并不属上乘,甚至谈不上优美,但读起来让人舒服,能够紧贴着文本的书写或叙事展开,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小说语言的一些气息。

此外,文本结尾也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意味。如果顺从前文的叙事惯性,展现出中国文学特有的“大团圆”结局,也即“我”如愿以偿地俘获了李露的爱情,双双成为房子的主人,而不是以李露“莫名其妙”的消失结束,那么这样的结尾必定是俗气的,也陷入了文本自设的陷阱之中。可喜的是,作者跳出了这种庸常技法,展现出李露与以往“拜金女”不同的异质性,这其实也是作者对现实、对时代、对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这样“反转性”的、有意味的叙事结尾为文本的艺术调性增色不少。

责任编辑 李知展

猜你喜欢

文体散文房子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孤独的房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