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21张良友

华章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摘 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育人本质,是“育人”和“育才”的相互结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协调性、统一性和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基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劳动育人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要求[1]。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组织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二者都将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学生的重要目标。“三全育人”育人要求与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对高校劳动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和育人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创设了实践基础,劳动教育则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二者同向而行,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是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力军。高校要把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劳动教育放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把握与落实,共同服务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

目标。

基于此,探寻“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效实践路径,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切实举措,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决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理念与劳动技能水平。从党中央在劳动教育工作中的指示及精神出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立德树人打下坚实基础,为适应时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帮助学生成长创设可靠抓手。

(一)劳动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群体,劳动者的道德素质也决定了社会的整体水平。高校通过开展劳动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群,引导大学生学习劳动模范优秀品质,塑造“会劳动、爱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优秀品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要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方面,从“立德”的角度来讲,热爱劳动体现了当代公民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引领,引导他们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入脑入心,在大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从“树人”的角度来看,劳动是助力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敬业、创新等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得到充分体现,培养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结精神、严谨精神和奉献

精神。

(二)劳动教育为适应时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多元化发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为了培养具备理论扎实和实践创新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够有力推进“五育并举”举措,使大学生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在国家层面,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端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支持学生服务基层,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追求。其次,在个人层面,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体会劳动艰辛,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开拓进取、认真努力、服务社会”的新时代青年[2]。最后,在社会层面,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每份工作劳动都为社会贡献价值,体会劳动艰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

观念。

(三)劳动教育为帮助学生成长创设可靠抓手

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和行业规范,锤炼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走上就业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健体魄,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多为“00”后,因缺乏劳动培养和体力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同时,大学之前的教育重视文化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劳动参与感,会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情况。劳动活动的参与不足,使得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能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基于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能够锻炼大学生攻克难关、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一系列劳动实践中锻炼的意志品质会充分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未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助力推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此外,劳动教育还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能够体会到社会需要他们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

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校逐步探索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校内实训模式、联合培养模式、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创业模式、线上教育模式。

(一)校内实训模式

高校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参加劳动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例如,高校利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让学生开展实际工作项目,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与各类企业或机构进行协作,输送学生参与其实际项目,联合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例如,高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进入企业或其他机构进行观摩学习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三)社区服务模式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区、非营利机构联合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医学院校发挥专业优势特色,开展社区义诊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

(四)创新创业模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掌握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或利用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五)线上教育模式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例如,高校提供在线课程、实践操作视频和模拟实验室等资源,让学生在线学习和实践。通过在线互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主题和问题。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改变,高校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认同感。因此,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从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劳动实践活动创新等层面出发,更好地在劳动教育层面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目标。

(一)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需要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让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的价值有更充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正在出现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当前,一些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会出现互相攀比、贪图享乐等现象,所以高校应发挥第一课堂劳动观念的正确引导、第二课堂的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采用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劳动教育的培养,让大学生将劳动价值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多是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单方面的理论知识讲解,未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因此,将其他领域内与劳动密切相关的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协同构建教育体系、协同创新教育途径三方面入手,打造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3]。比如,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等主题的年级大会、思政基础课程、劳动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外,可以利用线上新媒体的方式,向学生推送优秀劳动模范事迹、播放正能量歌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育人实效。

(二)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

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离,高校要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当前高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校园“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进行服务性劳动的主要形式,所以要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也要开展日常性劳动活动,如“劳动月、劳动周”,校园活动场所都可以是日常生活劳动开展的地点,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劳动育人的功能。

为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从身边实际出发,养成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品德,除了日常校园内的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以外,应增设一些其他的校园劳动文化。如邀请劳动模范代表人物进校园讲述真实事迹,或观看大国工匠相关影视作品、纪录片等,都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理解劳动的魅力所在。然后,通过勤工俭学、班级卫生评选、宿舍卫生评选等活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周末进入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公益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急诊救援、爱眼护眼等科普宣讲,积极传播文化、科技、卫生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

(三)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自专业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科和专业特色的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成功范例。将劳动教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才能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

为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开展相关劳动实践活动,比如,绘画专业可以以“三下乡”活动为基础,根据建设美丽农村提案,在乡间小路的墙上绘出美丽画卷,在美化乡村的实践中发挥劳动育人功效,又或者眼视光医学专业,进社区、学校乡村等开展爱眼护眼义诊服务,利用专业医疗器械为大家进行了视力检查、色盲测试和视力筛查等眼科基础检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劳动教育价值观。另外,全方位育人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因此可以打造校园文化育人空间,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育人的隐形功能,本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校训、校歌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高校与当地发展相结合的红色资源、科技资源等。以校园文艺活动、话剧表演等方式还原历史,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校师生感受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比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以学校优秀人物为典范。以各文化建筑为载体,以新时代创新港建设感人事迹为重点,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发挥劳动育人实效功能。

结束语

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过程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劳动素养培育模式,加强各主体协同育人的整合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技能训练、课外实践、教学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重要意义,保证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过程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高校劳动育人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品质,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构建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4-5.

[2]彭美娟,金婷,田海涛.“五育并举”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索及实践路径[J].学周刊,2023(31):3-5.

[3]张军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8):51-52+55.

作者简介:张良友(1996—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徐州医科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