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体积测量之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2024-06-21蒋鼎年
蒋鼎年
摘要:体积测量项目式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密度”“浮力”等计算体积的物理知识,具备完成体积测量项目学习任务的知识储备.通过计算及估算,引导学生发现祖暅原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证明球体体积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间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感受数学美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人体体积;祖暅原理;球体体积
1 学习内容分析
“体积的测量”建议作为人教版(2013年)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的内容完成后的数学拓展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到八年级物理中的“密度”“浮力”和八年级数学的“勾股定理”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螺旋上升到“祖暅原理”的发现和球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一节多学科融合的数学项目式教学课,是以体积为基础玩转数学的深化和拓展.
2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调动多学科知识储备,经历多种方法探究自己身体体积的过程,感受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应用,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从估算自己身体体积的过程,探究发现并掌握祖暅原理,体会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教师引导,在祖暅原理的基础上,经历球体体积的证明过程,感受数学的严密性和关联性,在此探究过程中学会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等数学品质.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问题引入
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测量自己身体的体积(包括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设置的研学问题,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找测量自己身体体积的方式方法,体验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入手低,平台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3.2 测量自己身体体积的方法展示
方法1:结合物理知识,利用电子秤得到自身的质量为m kg,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人体的平均密度ρ=1.02 g/cm3,根据V=mρ,可准确计算出人体体积.
方法2:利用“当物体浸没或悬浮在液体中时,V排=V物”的物理知识,将人体浸没在容器中,并计算排出的水的体积,即可得到人体的体积.
方法3:以人体肚脐眼位置的横截面面积S为参照基准(如图1),乘人体身高h,以此估算人体体积V.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代表,展示测量自己身体体积的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的智慧以及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
3.3 谈感受
某学生:我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利用方法1,计算到我的体积是54 dm2;利用方法2,计算到我的体积是50 dm2;而利用方法3的操作方式,测量了我肚脐眼位置的腰围和站立时相应高度的手臂的臂围,将腰围和臂围类比为圆的周长可计算出横截面面积,乘我的身高算出来的体积56 dm2.从中我发现与方法1的结果相比,方法2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反思的原因是方法2的操作过程中,溢出来的水难以完全收集,导致误差较大;方法3的估算结果误差较小,说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研究价值.
方法1和方法2的优点是能准确计算出人体体积.缺点是:方法1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人体平均密度数据,才能计算出人体体积;而方法2需要用到容器、水、刻度尺等多种辅助工具.方法3的优点是计算方便,缺点是存在一定误差.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感受方法3的科学性,为下一个探究任务作铺垫.
3.4 观察与思考
如图2,两摞硬币都是40个规格一样的一元硬币,左边为不规则几何体,右边为圆柱体,二者的高度一样,每一个位置的横截面积一样,其体积也一样.
发现:两个同高的几何体,如在等高处的截面积相等,则二者体积相等[1].
引申出祖暅原理: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任何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2].(如图3.)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3的估算和硬币摆放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祖暅原理,并介绍祖暅原理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3],便于理解和接受“祖暅原理”,为下一个知识设计作铺垫.
3.5 总结与思考
已知V圆锥=πr2h3,V圆柱=πr2h.下面我们推导半径为R的球体的体积公式.
如图4所示,若圆柱半径为R,高度为R,根据与圆柱等底同高的圆锥(倒立放置)和半球同时在任意高度h位置横截面的关系,容易证明“球体的横截面面积+圆锥横截面面积=圆柱的横截面面积”[4].
证明:
∵S球体横截面=πr2=π(R2-h2)=πR2-πh2,S圆锥横截面=πh2,S圆柱横截面=πR2,
∴S球体横截面+S圆锥横截面=S圆柱横截面.
∴S圆环横截面=S球体横截面.
根据祖暅原理,得
V半球=V圆柱-V圆锥=πR3-πR33=2πR33.
∴V球=2V半球=4πR33.
体积测量之项目式学习分成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是测量学生自己的身体体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引领学生经历多种测量方法的对比和验证,使学生感受项目式学习中,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感悟不规则的图形计算可利用可视化的数学方法去精确计算.模块二是通过多个硬币的不同叠放方式,利用数学模型形象直观地引出“祖暅定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模块三是通过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利用前面的教学知识成功推导出球体体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经历了探究—猜想—发现—验证的过程,是对体积测量之项目式教学的升华.
设计意图:经历利用祖暅原理探究球体体积公式的过程,在体积测量教学中培养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感受数学美[5].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知识发展为基础,以测量自己身体体积为支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出祖暅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证明球体体积公式.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应用,让简单问题螺旋上升,使得复杂的球体体积公式能在玩数学的过程中,层层递进而导出,过渡自然,环环紧扣,逻辑性强,学生接受良好.
本节课,以玩转数学之项目式教学形式展开,时间是最大的问题.要在课前布置研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探究,最困难的是时间的把控.还有一点遗憾是圆锥的体积公式直接给出来了,若时间充足的话,先证明圆锥体积公式再升华到证明球体体积公式,逻辑性会更强.
数学分析贯穿整节课堂,逻辑性强,水平中下的学生会感到吃力,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建模演示,希望利用数学模型尽量化解难度.
参考文献:
[1]张伟.祖暅原理的由来及证明[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3-115.
[2]袁志玲,陆书环.基于HPM的探究式数学教学设计——从祖暅原理与球体积谈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21):57-60.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柳笛.高中“数学史选讲”的教学案例设计——古代数学瑰宝之求体积原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高中),2010(3):16-18.
[5]卢军萍.巧用“问题串”活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7(3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