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读写共生

2024-06-21李照伟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写作方法说明文

李照伟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推动教学重心由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风暴。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层出不穷,读写结合则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阅读与写作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形成输入、内化与输出的一体化语言认知闭环,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读写共生成为教师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现遵循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底层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深度、有态度的语文课堂。

一、在阅读中塑造写作能力

1. 利用批注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渗透批注式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并通过阅读构建写作素材资源库,让学生在循序积累的过程中达到“有话可说”的写作层次。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描写山水的《古诗三首》;介绍海疆风情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展现南国风光的《海滨小城》;描绘北国四季变换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文体各异、语言生动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有关风景的写作素材。单元习作主题为“这儿真美”,教师由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围绕写作意图积累素材。例如,教师让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找出统领全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运用文字、符号标注出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事物,是从什么角度、运用怎样的语言展现事物特点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摘录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语句,并说明摘录的理由。如关于鱼的描写运用了排比以及比喻等修辞,展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改变语言匮乏、词不达意等一系列写作问题,让写作过程变得文从字顺,提升作文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2. 利用思辨性阅读学习写作方法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一项兼顾技巧性与情感性的认知活动,掌握高效的写作方法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模式,促使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但是学生的阅读关注点在于文字表征含义上,缺乏对文本结构、思想方法的研究,因此教师应借助问题、任务等,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学会在阅读中思考,从文本中习得写作方法。例如,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探究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此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它用细致、简洁的文笔,从颜色、排列、动态等角度介绍爬山虎的脚。如何让学生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特点是教学指导的关键,教师应及时由此设计导读任务,突出写作方法的发现与理解过程。首先,制造认知冲突,发现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教师播放爬山虎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并分享观察顺序、方法以及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对比分析自己与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确定学习方向。其次,研读探讨写作方法。在此环节中,教师以问题作为载体,如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使用了怎样的观察顺序,在作者笔下爬山虎的位置、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利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有所侧重地展开阅读,分析每个段落、语句的作用,总结其中蕴含的写作方法。

3. 利用开放阅读拓展写作思维

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是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激发思维的重要载体,广泛的阅读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深刻、灵活。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目的性过强的共性问题,阅读活动大多服务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文本类型较为狭窄,无形中削弱了阅读价值,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不利于他们进行写作。基于此,教师应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打破封闭的依参而教,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延伸。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时,教师发挥题材趣味性的优势,设置故事课外阅读专题,向学生推荐相同体裁的文章,如《农夫与蛇》《滥竽充数》《狐狸和山羊》等。随着学生对寓言故事把握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深化其阅读层次,如推荐《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展开整本书阅读,在逐渐深入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是激活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同时,教师组织课外阅读分享专项课程,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生活、品味人性、观察世界,扩大写作视角。

二、在写作中深化阅读思维

1. 随文写作,重塑文本理解

随文写作是读写结合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模仿与创造中促使学生将阅读所知与所感内化,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以说明文题材为中心,编排了《太阳》《松鼠》两篇课文以及《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教师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方法,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设计随文写作活动。首先,仿写。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段落作为仿写对象,让学生理解说明文是如何将事物说明白的。例如,《松鼠》一文的语言活泼有趣,颠覆了学生对说明文的一般认知。教师由此展开仿写活动,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体会说明文的个性化表述方式。其次,改写。教师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将自我认识融入课文,完成对文本的重塑。例如,《太阳》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借助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本段落,并思考还可以用哪些说明方法,完成对课文的改写,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并进行运用。最后,创写。创写是超越文本的表达活动,不仅有助于深化阅读理解,而且能够激活写作思维。教师让学生运用阅读中学习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任选主题写一篇说明性作文,内化阅读所得。

2. 读书笔记,延展情感体验

读书笔记是一种较为随性的读后写作活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记录阅读所思所感。教师借助读书笔记构建读写支架,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让阅读情感得以充分释放与延展。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课文写出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可能是对圆明园建筑艺术的赞叹,对列强罪行的愤恨,可能是对优美词句的解读,可能是对作者一美一凄写作方法的品读,可能是对保护传统文化瑰宝的倡议等。教师将读书笔记打造为学生展现个性化阅读感悟的窗口,不对内容、形式做过多的要求,而是让学生以精简的文字记录真实的阅读感受或想法。此外,教师组织读书笔记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形成认知、思维与情感的互换,在交流中扩大阅读赏析的视角,引发学生全新的阅读感受。教师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其能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走向深度阅读。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弱化了刻板的知识模块界限,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一体化,不失为教学改革的有力尝试。但是读写结合对于教与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融入更多的巧思,立足学科特性、教学需求与学生认知规律,挖掘阅读与写作的融合点,真正实现读写共生。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写作方法说明文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说明文阅读专练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