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4-06-21俞玥

华章 2024年9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高校

[摘 要]“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高度契合,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存在着受错误社会思潮扰乱、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在各门思政必修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等路径,引导大学生成为践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路径

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是未来道路的导向。重视学习历史,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当前,党中央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尤其注重在青少年中加强“四史”教育。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扎实推进“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强化历史担当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是大学生培根铸魂的主阵地,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一)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1]这正是要求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土壤。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歪曲党的历史,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斗争,要把历史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去研究,注重发挥学术研究的作用,加强正面宣传,以全面的、辩证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规律,旗帜鲜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澄清关于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守好意识形态主

阵地。

(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坚定的理想信念,能给人以不懈奋斗的内驱动力,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四史”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具有积极作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承载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将二者有机结合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知情意行上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四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优良作风砥砺品格。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四史”教育应然性的价值体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2],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史”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四史”教育既承载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四史”教育中蕴含着诸多英模事迹,有助于大学生向先进看齐,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重视“四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能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激励大学生在新时代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存在着错误社会思潮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负面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胜任“四史”教育教学任务,大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等现实困境,需要加以克服,使“四史”教育真正体现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错误社会思潮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负面影响

初入大学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世界观,涉世不深、信息辨析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政治局势日趋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尤其是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错误社会思潮利用网络得以快速传播,迫切需要加强正面引导。错误社会思潮会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扰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对“四史”产生误解,易造成政治信仰混乱,不利于今后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3]。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污蔑社会主义,歪曲、剪裁历史,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妄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因此,必须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胜任“四史”教育教学任务

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过硬的“四史”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根本,准确无误地为学生指引方向。但目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很少能够抽时间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导致掌握的“四史”知识不系统,对于教材涉及的“四史”知识只是简单提及,难以讲深讲透“四史”主要问题。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大多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单纯的理论讲授,讲解内容较为枯燥,授课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易领悟到“四史”的精神实质。同时,各门思政必修课之间的“四史”相关内容衔接性不足,教学脉络不够清晰,教师没能很好地将革命故事融入进思政课教学中,有的甚至存在“两张皮”现象,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忽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最重要的目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致无法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大部分学生能明确“四史”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四史”的学生却不多。学生对“四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密切相关。大部分学生对“四史”知识尤其是党史知识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但是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是片段式的,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现在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认为历史与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没必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过去的事情,更愿意探索新鲜事物。同时由于“四史”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的特点,教师的理论灌输会增强部分学生学习“四史”的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倘若能将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转换为志趣,便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四史”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胸怀远大理想、心存报国之志的栋梁之材,推动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化路径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明确存在的现实难题,将“四史”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并在思政课教学之中融会贯通。通过在各门思政必修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等路径,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在各门思政必修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充分挖掘历史资源

各门思政必修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成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四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史”内容应精心设计,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找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讲清蕴藏在课程中的“四史”知识,运用准确的史料为教学服务,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用好校史中红色资源,用好身边光辉榜样,挖掘可使用的素材,全面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通过讲述党史故事,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可以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结合革命历史文化开展教学,分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故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独特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部分,要讲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背景和史料,才能讲深讲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在各门思政必修课中,把“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客观事实和社会面貌的新旧对比,增强大学生对党的热爱[4]。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鲜活教材”,不断推进“四史”教育在广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融入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教学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加强顶层设计。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只有提高思政课教师关于“四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才可以更好地传授学生“四史”知识。思政课教师应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围绕“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分工协作,促进教学相长。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听课评课制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教研室要积极开展教师同行互评活动,助推教师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四史”知识竞赛,将“四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的理论基石,提升教师“四史”素养。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站位高远、三观端正的年轻教师队伍,同时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四史”知识,加强备课,不断提高自身对“四史”教育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发挥领学促学作用[5]。思政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在讲授课程时只有以准确严谨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高校要努力拓展思政课教师“四史”教育培训渠道,既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又加强教学方法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实践研学,全面推进“四史”进课堂,积极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

(三)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胸怀大志,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开展教学时要突出大学生群体,贴近大学生需求,要充分利用好英烈资源,紧扣党史内容,传播红色精神,使学习英模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党史纪录片、展示相关摄影作品、齐唱红歌,用最直观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学习革命先辈不畏艰难的精神,汲取前行力量。让学生搜集身边的党史故事,带到课堂上展开讨论,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生动的事例,同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媒介上,可以利用好各类学习平台和融媒体宣传平台,挑选大学生重点关注的史实,在学习强国、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宣传,建立“四史”线上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便于教师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答疑解惑,在课后巩固“四史”学习成效。

结束语

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等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现场教学形式,用活红色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确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组织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瞻仰革命先烈遗物、走访慰问烈士遗属等,让学生对照革命先烈的事迹认真剖析个人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弘扬英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好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思政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用VR等技术重现“四史”,拓展和整合红色育人资源,增强思政课的体验感,引起广大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2]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6):17-21.

[3]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3-75.

[4]叶福林.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3):83-87.

[5]刘迪,李中华.“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90-93.

作者简介:俞玥(1996—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dx0013)。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