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

2024-06-20马灵均吴珊珊孙双霞郝艺卓孙奎立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马灵均 吴珊珊 孙双霞 郝艺卓 孙奎立

基金项目: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疫情常态化下慢性病患者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S202210439019)。

作者简介:马灵均(2000—),男,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医务社会工作;

吴珊珊(198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孙双霞(197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

郝艺卓(2001—),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通信作者:孙奎立(1972—),男,汉族,山东宁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务社会工作。

摘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引发了全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问题的重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并对目标群体进行问题和需求评估,运用健康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介入服务。

关键词:健康社会工作;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工作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49-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2022年5月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04%,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13.82%。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已经远超城镇地区,且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日益呈现出空巢化程度高、老龄化加速等特点。加之,随着国家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的基本需要,其心理、社会等其他层面的需要日益凸显。随着全科医学思想的普及、医疗资源的下沉,大力发展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已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在新时代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并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成为新时代的要求。文章以泰安市X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93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其基本信息,以“目标式抽样”与“定额式抽样”相结合的非概率抽样方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16位空巢老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所得的信息,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本研究不仅在了解农村空巢家庭现状与需求方面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所提供的服务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提升空巢老人的幸福生活指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概念界定

1.1健康社会工作

健康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的总称。随着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经历了由医疗社会工作转变为医务社会工作,再到如今的健康社会工作的过程。健康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病人群,还包含有患病可能性的健康人群,由原来的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形成预防治疗并重的工作模式。健康社会工作的工作场所不单单局限于医院,家庭、社区等亦成为重要的服务场所。

1.2农村空巢老人

基于西方国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一般认为老年人的空巢期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成婚离家另立门户,只剩父母留守家庭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即被称为空巢老人。空巢的本质是子女缺位。郑雄飞(2022)[1]将空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子女;另一种是社会结构变迁中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地域分割,是一种因人口空间移动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异,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农村空巢老人年龄的界定、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的界定等。如李锋清(2009)[2]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指年龄在65周岁以上且与子女分居在不同村落的独居老人。而吕应芳(2018)[3]则把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一年中与子女分开居住时间半年以上的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

由于在研究领域及视角等方面存在不同,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了进一步划分。肖汉仕(1995)[4]根据老年人意愿,将空巢老人分为被迫型空巢老人、自愿型空巢老人以及无奈型空巢老人;穆光宗(2002)[5]根据老年人年龄将其分为年老空巢老人和年轻空巢老人;李月英(2010)[6]根据老年人自身情况,将其分为一般空巢老人和困难空巢老人;李明顺(2009)[7]根据老年人居住形式将其分为夫妇偶居空巢老人和孤寡独居空巢老人。

基于上述讨论,文章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60周岁以上、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与子女分居在不同村落的老年人。

2 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与需求

2.1健康意识薄弱,医疗资源缺乏

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X村中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8.2%。村中仅有一间卫生室,配有两名医务人员,其学历较低,专业技术能力不强,无法采取进一步医疗措施。此外,新农合制度不完善,医疗报销比例较低,村中空巢老人的基本诊疗需求得不到保证,加之子女长期在外,村中老人患有慢性病但其诊断看病存在困难,看病途径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大部分空巢老人对自身疾病不了解、不重视,当产生重大生理性反应才予以重视,基本健康意识淡薄,往往错过医疗诊断的最佳时间。

2.2情感供给不足

精神健康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老年人长期脱离群体生活,缺乏生活目标,由此诱发各种疾病,如孤独症、抑郁症等,严重可危及生命。调查发现,X村空巢老人认为自己“心灵孤独,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占60.2%。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X村中的空巢老人因子女长期外出打工导致老人常年被动“空巢”,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X村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日常娱乐生活较为单调,无老年活动室、社区健身房、社区图书馆、社区娱乐广场等休闲场所,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此时,一旦丧偶,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孤独感增强。

2.3经济供给不足

调查发现,X村空巢老人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48.4%,收入偏低是空巢老人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X村空巢老年人年轻时大多以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劳动能力日益下降,经济来源主要从自我供养转变为子女供养。但在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中,子女对老年人经济供给水平存有差异。其子女多为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其所从事的工作亦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薪资水平较低,对父母的经济供给有限。其次,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土地对老年人的保障效用降低,加之村中空巢老人商业保险意识薄弱使其抗风险能力较低。最后,X村中空巢老人支出结构失衡,生存需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高,精神需求支出缺乏,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费用较低。

2.4日常照料缺位

传统养老模式下,子女是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承担着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X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其现有保障制度主要针对“五保”老人、孤寡老人,再加上制度建设不完善,由个人家庭养老逐步过渡到社区、社会养老过程存在制度性断裂,导致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缺位。众多老年人深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折磨,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加强。一部分老年人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子女不在身边,缺乏经济能力。尤其是部分丧偶的空巢老人,缺乏老伴的情感陪伴与日常照料,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3 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定性访谈对空巢老人的内在心理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了解其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为服务对象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针对X村空巢老人群体特征,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以专业理论为基础,评估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缓解其心理压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服务以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等。

第一,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在健康社会工作介入X村空巢老人的服务中,健康教育是重要工作项目,是提升空巢老人健康管理能力的基础,健康教育服务有利于提升空巢老人的健康管理意识。

第二,向服务对象普及疾病基本知识。村中老年人大都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缺乏疾病知识获取渠道。服务对象往往因对疾病缺乏基本的知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社会工作者针对患病率最高的三类慢性病,向服务对象普及疾病的基础知识,提升服务对象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同时,邀请X村卫生室医务工作者旁听,以提升其专业素养。此外,采用定时小测试制度,用服务对象知识输出倒逼服务对象吸收知识,加深服务对象对疾病基本情况的理解,为进一步治疗病情奠定基础。

第三,提供舒缓情绪服务。X村中空巢老人生理与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与疾病状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通过健康社会工作介入有效促使服务对象对自身心理状态与情绪进行调整,使其树立积极生活的信心。

第四,引导服务对象养成乐观积极心态。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问题,将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明确化。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着重争取X村村民委员会的支持,该村村民委员会对服务对象的个人背景了解较为详细且具备一定公信力。同时,村民委员会定期为村中空巢老人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使长期治疗、长期监控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服务对象提升心理品质。

第五,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社会工作者采取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化心理干预并重的服务模式,促使老年人在经济与情感上相互扶持,互相帮助。X村中乡贤具有较大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X村中乡贤为中心建立互助小组,发挥乡贤骨干模范带头作用,为老人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拓展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

第六,加强资源链接服务。针对服务对象收入匮乏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为其链接社会资源。在宏观层面,为其争取政策资源,保障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在中观层面,以村委会为平台积极发动乡村社区资源,形成邻里互助的和谐氛围,推动老年驿站服务发展建设,帮助老年人脱离现有困境。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医疗资源,为X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此外,针对服务对象收入较低问题,社会工作者推动X村农产品(桃子)品牌建设,提升其收入。

4 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成效

服务结束后,服务对象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对自身状况有了充足的了解。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后,服务对象对慢性疾病有了充足的认知;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小测验小知识检验后,服务对象树立了健康生活意识。由表1可知,在服务前后,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的知晓率有了显著提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服务对象在各个层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情绪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心理韧性显著加强。社会工作者在初期与服务对象交谈时,发现其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自我价值感较低,甚至陷入自我否定,与子女缺乏情感沟通,长期苦坐家中导致脑退化,严重者患有抑郁、孤独症等慢性疾病。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逐步交谈中,与服务对象产生共情,了解服务对象所思所想,将服务对象与问题本身区分开,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信心。采用互助小组的形式拓展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协助其增强抗逆力。服务对象的情绪明显好转,身心更为发展(见表1)。

5 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反思

此次服务使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并得出以下启示。

5.1建立良好专业关系,提升服务对象认同感

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保证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利用社区宣传、熟人介绍等多途径、多手段增强空巢老人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知和了解,运用倾听、同理等技巧逐步建立起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以便后期活动的开展以及空巢老人的参与与配合。

5.2增权赋能,挖掘老年人自身潜力

社会工作者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时,需秉持优势视角,坚信其自身拥有改变自我的潜能,通过系统评估服务对象的主客观环境,整合可利用资源,为农村空巢老人赋能,引导和帮助空巢老人提高自助、互助意识,促进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功能的发挥与完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3结合实际,构建互动服务模式

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结合空巢老人实际情况,避免服务内容与对象需求相脱节。此外,社会工作者在提供具体服务之前要做好系统规划,同时注重服务的趣味性,着重促进空巢老人之间及其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服务对象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从而提高健康社会工作介入成效,有效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健康水平。

6 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社会工作优化对策

6.1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效果与服务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X村空巢老人有多元化需求,这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结合老年人个性化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案,还要具备医疗护理常识。因此,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走进农村社区,深入空巢老人内部,既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专业保障,也为社会工作培育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供契机。一方面,加强高校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提供广阔平台,推动其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健康服务[8];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农村内生力量,定期对社区骨干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内外合力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6.2依托多元力量拓宽融资渠道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健康服务的基础和前提。X村老人大部分费用为自己劳动所得,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仅能依靠子女和政府补贴费用,这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远远不够。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专业优势,扮演资源链接者角色,链接多方资源,缓解由于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压力。首先,社会工作者扮演政策倡导者角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服务对象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完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救济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手段增加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社会慈善机构等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服务提供社会支持。最后,对于家庭富裕或其子女有经济能力并愿意供养父母的农村空巢家庭而言,可以通过购买市场化健康工作服务的市场化方式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和市场并存的资金筹措多元化渠道。

6.3构建农村“125”健康服务机制

6.3.1一个中心建设

针对服务供给主体不足的问题,可重点建设一个立足农村社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负责老年人日间照料、互助养老、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与康复、社区老年食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等工作。其中,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即吸纳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情绪疏导、家庭关系建设、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服务,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

6.3.2两个专业支持

为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针对当前空巢老人可能或已经面临的相关问题,既需要我们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服务,又需要学习医学专科疾病基础知识,为老年人健康老龄化提供全面的理论与知识支撑。

6.3.3五社联动合作

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满足空巢老人多元化需求。在此,“五社联动”特指在农村社区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工作新模式、新思路,即实现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老人实际需要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力量等多元主体互动整合,发挥社区功能,强化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系统性支持。

7 结束语

文章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指导进行介入工作,社会工作者秉持接纳、共情、真诚等专业原则,深入服务对象所处环境,并对服务对象需求进行预估。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后,农村空巢老人健康意识得到提升,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服务取得较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郑雄飞,吴振其.孝而难养与守望相助: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2):147-154+2.

[2]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9,21(02):19-21.

[3]吕应芳,冯杰.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准扶贫政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4):3556-3560.

[4]肖汉仕.我国家庭空巢现象的成因及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1995(05):13-16.

[5]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2):80-87.

[6]李月英.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2):160-161.

[7]李明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31-32.

[8]张慧.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1):35-38.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农村妇女自杀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
农村“剩男”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