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理解视角解读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德遭遇的文化折扣
2024-06-20壮欣溢
作者简介:壮欣溢(2000,6-),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化。
摘要:该文立足于跨文化阐释学关于跨文化理解的相关理论假设,研究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德遭遇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选取了德国影评网站专业评论员和普通观众的评价作为语料,采用主题分析法总结提取出三种遭受折扣最严重的中国文化价值,并从跨文化理解的角度分析产生文化折扣的原因。分析表明,中德文化本身差异、中德文化群体成员认知逻辑差异、个人的认知情感态度差异都会造成跨文化理解困境,从而导致文化折扣现象。基于分析结果,该文对国产科幻电影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减少文化折扣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理解;跨文化诠释学;中德跨文化;文化折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69-04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Discounts Encountered by the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Film The Wandering Earth in Germ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ZHUANG Xinyi
(School of German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about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is essay studies the cultural discount phenomenon encountered by the Chinese sci-fi film The Wandering Earth in Germany. The study selects the reviews of both professional reviewers and common viewers from German film review websites as material, adopts thematic analysis to summarise and extract the thre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that have suffered the most serious discount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cultural discou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ories of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cultu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gnitive logics of the members of Chinese and German cultural groups, and the cognitive-emotional attitudes of individuals all cause intercultural comprehension dilemmas, thus 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iscou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analy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how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films can reduce cultural discoun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 Sino-German interculturalism; Cultural discount; Science fiction film; The Wandering Earth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国产电影的国际传播则具有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意义[1]。科幻电影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类型,通过畅想全人类的未来,表达对当下世界性问题的思考,能够使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代入感。因此中国想要提高世界影响力,就不能忽视科幻电影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因而国产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值得研究者关注。
2019年初,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与北美地区同步上映,引发国内外观众的强烈关注,随后通过流媒体平台Netflix进入德国观众的视野。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流浪地球》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相德宝、王静君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对其在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了考察[2];徐百灵、李小琴从科学素养、艺术想象、技术手段和价值观念4个方面分析了国外观众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并据此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提出建议[3]。但较少有涉及该电影在德语国家和地区传播效果的研究,如刘玲玉、邓燕燕从批评隐喻视角出发对中、美、德观众的影评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于中国观众的高度评价,德国观众的评价呈现出正面和负面两极分化的态势,并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究产生这种差异化现象的原因[4]。
受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国产电影输出到海外后经常无法获得与本国观众同样的认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遭遇了所谓的“文化折扣”现象。有学者从该角度出发研究了《流浪地球》在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折扣现象,如伍可盈分析了国外观众影评中与文化密切相关的6种误读,进而分析其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文化折扣现象的原因[5]。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文化折扣现象形成的深层认知分析,因此,本文从跨文化阐释学相关理论与假设出发,以德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影评为语料,分析其折射出的跨文化认知过程,探析文化折扣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文化折扣
加拿大学者考林·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对文化折扣现象的描述如下: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极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6]。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德国正遭遇了这样的“文化折扣”,如德国电影点评网站film-rezensionen指出:“在中国,《流浪地球》绝对是一部轰动之作,在(德国)国内,这部科幻探险作品却不受重视。”
就文化折扣现象产生的原因而言,学界认为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根本原因,但“文化差异”却无法概括其作用于受众认知过程时的复杂机制。有学者也指出,认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认知载体、认知参照系和认知逻辑都会影响信息解码,进一步造成原内容的价值损耗甚至价值反转[7]。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从受众解码角度对“文化折扣”现象产生的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则需要借助跨文化认知的模型。
2 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理解困境
跨文化理解是本我和他我的互动认知过程,受到本我文化及本我和他我互动关系的影响。
首先,跨文化认知受到本我文化的影响。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物自体属性”,是各民族在特定文化时空由这一民族文化载体奠定的文化自我特性,独立于他我文化而存在,并反映这一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等[8],也决定了各文化群体在认知体系,即认知载体(语言和非语言)、认知参照系和认知逻辑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理解”过程是人基于既有的认知体系,将外来信息按照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归类、匹配、融合和结构化处理的过程。而在跨文化认知过程中,本我文化的特殊性及由此奠定的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正起到了“认知参照系”的作用,成为人们对他我文化理解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反应方式的出发点,影响人们对待他我文化的态度和方式。
其次,跨文化理解也受到本我和他我认知互动性的制约。(本我)文化不仅具有物自体属性,在与他我文化产生互动关系后,还具有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在互动中产生的关系属性,即“物他体属性”。跨文化理解可被看作一种奠定本我和他我关系的过程,是本我对他我解读的表述路径。
此外,个人作为文化载体,对他我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也决定文化互动关系的建构。在宏观层面上,本我文化针对他我文化的文化定势和文化偏见会影响个人的主观文化立场和态度。在微观层面,个人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决定个人对宏观文化定势的接受程度、对他我文化的态度、接受程度和反应方式。
由上述跨文化认知特性出发,可以推导出三种跨文化理解困境:一是由文化物自体属性所导致的文化间的差异性和不同性在认知过程中造成障碍,由此产生跨文化理解的客观困境。二是本我文化在与他我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他我文化的了解,就容易从本我文化出发感知和理解他我文化,由此形成跨文化理解中的互动认知困境。三是在跨文化交往中,若双方处于不对等的沟通地位,就会造成跨文化理解的主观困境,处于强势一方的文化成员会从本我文化价值出发审视和理解他我文化,并要求弱势一方接受其本我文化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往的平等进行。以上跨文化理解困境都可能会导致文化信息的解码失败,最终传递到受众的文化价值也有所损耗甚至完全逆转,造成“文化折扣”现象。
3 《流浪地球》中德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文化影响决定人们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9],影评是观众观感的直接表达,同时也能折射出驱动其做出某一评价的认知模式,以及这种特定认知模式背后的文化特性。因此,本文选取了德国影评网站的评价作为语料,涵盖专业评论员和普通观众的评价,对影评按照故事、人物、主题、艺术风格进行标注与分类梳理,总结提取出以下三种遭受折扣最严重的中国文化价值,并从跨文化理解的角度分析产生文化折扣的原因。
3.1 故土情节
影片《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太阳即将变成红巨星吞没整个太阳系,人类为了逃离毁灭的灾难,决定在地球上建造上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用2 500年的时间奔向4.2光年外的新家园。这一“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基本设定在德国观众中收获褒贬不一的评价:语料中13处明确针对这一设定的评价中,有3处为积极的评价,称之为“一个新颖的想法”(eine frische Idee)、“不同寻常”(ungew?觟hnlich)、“与众不同”(hervorstechend),其余10处则作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这一设定“可笑”(skurril)、“荒谬”(unsinnig)、“违反物理规则”等。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10]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安土重迁”的观念,也孕育了中国文化中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这与以游牧、航海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的西方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别。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中国人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这一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命题时才会交出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建造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的答卷,而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灾难”。然而,由于文化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德国观众在接触到这一渗透全片的中国价值观时就会因缺少对中国文化的客观了解、缺少相应的认知参照系,而产生认知障碍,无法与其背后的他我文化心理产生共鸣,产生跨文化理解的客观困境,陷入基于本我文化逻辑的认知模式,即注重理性,反对个人情感的介入,因此德国观众更关注“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设定背后的科学可行性,而无法体会其中隐喻的强烈故土情怀,给出了负面的评价。
还有些德国观众基于对中国的文化偏见和个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不友好态度作出了负面评价,产生了跨文化主观困境,认为影片的基本设定是“抄袭来的”(geklaut)、“典型的中国做法”(typisch China)。
3.2 集体主义
《流浪地球》着重刻画了“木星危机”事件。彼时,地球已经成功启航,为了获得摆脱太阳引力所需的速度,需要借助木星进行“引力弹弓”加速,地球按计划飞掠木星时却遭遇木星引力激增,行星发动机停摆,地球被木星强大的引力俘获,即将解体并坠毁于木星。在地球联合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所有国家共同参与重启行星发动机、阻止地木相撞的救援任务,虽然影片是从主角团所在的中国救援队视角展开叙述的,但却没有陷入欧美科幻片“个人主义”的英雄叙事中,主角团并不是完美的英雄式人物,有时也会感情用事,他们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最终拯救地球的是全人类团结的力量。
然而,影片想要展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却没能被德国观众很好地接受:语料中7处明确针对这一情节的评价中,有5处表现出观众对“谁拯救了地球”这一问题产生了误解,认为是“主角团拯救了地球”,或是“国际救援团在中国的领导下拯救了地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受好莱坞电影中个人主义英雄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德国观众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从西方个人主义英雄观出发感知和理解他我文化现象,认为灾难片中一定有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也是围绕着这个人或者这一团体展开叙述的,由此产生了跨文化互动认知困境。第二,低语境文化群体的成员无法适应高语境文化产品。在低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清晰的编码来传递,交流大多依靠语言本身进行,而在高语境文化中,绝大部分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11]。德国观众从本我低语境文化的认知逻辑出发,只关注了明确表达的言语本身的意义,而忽视了影片中的其他环境信息,比如,在主角团队改造并重新启动行星发动机后,镜头拉远至从太空俯视的视角,展示了其他行星发动机也被点燃的画面,表现出有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也想到了这个方案,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拯救地球努力着。
3.3 家庭亲情
中国农业活动中,以血缘纽带为主的集体理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不仅指土地、房屋和食物,更指家中的亲人,以及亲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流浪地球》在科幻大叙事中穿插着同一家族三代人——姥爷韩子昂、父亲刘培强、儿子刘启及养女韩朵朵之间的亲情故事,以家庭亲情为起点,最终凝聚成为家人、为家园而甘愿牺牲的强大精神力量,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
然而,影片中对亲情的展现却不能得到德国观众的认可,他们认为电影中有过多的“煽情”(Pathos)、“家庭剧”(Familiendrama)和老套的“父与子故事”(Vater-Sohn-Geschichte)情节。中国式父子或者家庭情感模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式父亲的缄默甚至责备中通常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流浪地球》中的父亲刘培强为了能让儿子获得进入地下城生活的资格,选择远离家乡和亲人成为领航员,却没有告诉儿子真相,这也导致了父子之间的疏远,他会在得知儿子偷偷离开地下城陷入危险后责备儿子,但仍会时刻尝试联系他们并动用领航员空间站的资源帮助他们脱险,处处体现着父亲对家人无言的爱。这样的角色行为是符合中国式情感认同的,但是以直接性和明确性为行为取向、习惯于直接表达对亲人爱意的德国观众却无法理解这种含蓄的亲情表达方式,自然也无法产生共情与感动。
4 结束语
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德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文化折扣,发现德国观众在理解影片中传递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念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德文化本身的差异导致其面对他我文化时缺少相应的认知参照系而产生认知障碍之外,中德文化群体成员认知逻辑的不同、个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差异也会造成跨文化理解困境,从而导致文化产品在传播中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价值逆转。
基于分析结果,要想在跨文化传播中减少文化折扣,首先,需要注意到不同文化群体在认知参照系上的差异,并且努力在两者之间搭建起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合意空间”,寻找双方认知参照系中的共同点,即“超越于文化的、为世界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和人类交往的行为方式”,以此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其次,要注意不同文化群体在认知逻辑上的差异,正如一位观众指出,“作为德国人我希望影片能够更准确地解释特定情节发生的原因”(als Deutscher würde man sich wünschen zwei Schritte genauer erkl?覿rt zu bekommen warum bestimmte Handlungen erfolgen),在投入海外市场之前,应按照对象国人们认知逻辑对影视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如添加字幕注释等。最后,在上述内容、形式方面对文化产品进行“海外本地化”操作后,作品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让国外受众理解,才能慢慢改变国外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及其产品的认知情感与态度,让他们逐渐接受中国文化中的理念与价值,最终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
[2] 相德宝,王静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流浪地球》国际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0,7(4):59-71.
[3] 徐百灵,李小琴.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以《流浪地球》为例[J].出版广角,2019(13):79-81.
[4] 刘玲玉,邓燕燕.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76-88.
[5] 伍可盈.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0.
[6] 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 喻国明.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新闻与写作,2020(3):62-65.
[8] 王志强.论跨文化理解困境类型:以中德两国的文化行为比较为例[J].德国研究,2011,26(3):64-71,80.
[9] 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J].德国研究,2005(3):73-78,82.
[10]王伟伟,孟丹妮,金鑫.国产科幻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中国价值观:以《流浪地球》为例[J].传媒,2019(17):37-39.
[11]赵胤伶,曾绪.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