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24-06-20吴芳芳
作者简介:吴芳芳(1992-),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摘要: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理应成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主阵地。该文探讨了劳模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高校、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助于纠正学生固有的劳动观念偏差,有助于营造更充实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打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该文提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行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劳模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53-05
Exploration of Model Worker Spirit Blendin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U Fangfang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00,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as a cultural spir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forefront of promoting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iversities should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or students,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it helps to correct the inherent deviation of students' labor concepts, create a more enriched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create a pos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ffective path for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providing more feasible models for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new era;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Behavior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1],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包含了伟大精神的弘扬,劳模精神就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应当走在弘扬劳模精神的前列。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给出了科学指导。
1 新时代劳模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阐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劳模精神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解读也在不断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劳模精神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1 新时代劳模精神
劳模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简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2]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力量,这一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劳模精神产生于革命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繁荣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根植于我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当中。”[3]以社会主义建设路径为依据,劳模精神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战时期的以拥军爱党和甘于奉献为特征的劳模精神;第二级阶段是以忠党爱国、服从集体为最高理想的劳模精神;第三阶段是新时代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劳模精神。“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继承了传统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即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积极态度。”[4]因此,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在继承了传统劳模精神的内核基础上所形成的精神凝结,体现为主体的创新力、责任感、奉献精神等。
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分层不一致,有的只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有的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还有的在三个层面基础上增添了行为文化,也就是有四个层面的内容。根据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全体人员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独特的校园精神与特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切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着五个层面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术性、创新性的特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就是在高校师生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和网络五个层面着手,对高校的校园环境、科研设施、校园风气、班级班规等进行引导管理,从而形成有利于师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让人对学校产生好印象,如同学校的“活广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学校的校训校风,爱护校园公共设施,自觉摒弃与校园文化倡导不一致的想法。
2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纠正学生劳动观念偏差、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2.1 学生层面:纠正固有的劳动观念偏差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大多是“00后”,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较弱。虽然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但是通过主动劳动去改善宿舍、教室、校园这样的集体环境的意识不强,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
高校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虽然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更多的关注力还是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远远低于其他四点,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忽视自身劳动素养的培育。其次,“00后”高校大学生的父母以“70后”为主,他们大多数人存在着消极劳动观念,会将体力劳动同“苦”“累”关联在一起,存在劳动认识的误区,一定程度上促使“0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愿意付出劳动的主动性较弱,步入大学校园后也少有主动劳动的意识。最后,我国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在大学阶段也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起步较晚。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纠正新时代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偏差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热情,坚定学生劳动光荣的信念,以及对劳动实干的认知。
2.2 学校层面:营造更充实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理应成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主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手段,培育文化氛围浓厚与否是影响劳模精神能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重要因素。”[5]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及学校管理者都极其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进行着不懈努力。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做好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为营造更充实的高校校园文化增添新的内容。
从现状来看,新时代高校劳模精神的培育氛围还不够浓厚,高校对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不够重视,学生劳模精神学习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这一单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模精神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师生对于学习劳模精神的主动性也不够强。另外,从实践活动来看,高校校园内很少开展与劳动、劳模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校园的广播、网站平台上相关的报道也很少,导致新时代劳模精神在高校的关注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制度层面又缺乏相应的制度规章,以上情况对全校师生提出更高的学习了解劳模精神的新要求。因此,通过具体策略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很好地充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3 社会层面:打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劳模精神的解读在不断调整,但这种调整不是单纯的重复性要求,而是随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持何种价值观,对于未来社会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有助于打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伴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发展,社会文化走向百花齐放,但也产生了“躺平主义”等新型社会观念,而这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完全相背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引领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提升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因此,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强调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积极态度,自觉摒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负面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实干的必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强化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6]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凝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对形成具有正确价值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极大促进作用。
3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构成的。步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文明成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着手,是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路径。
3.1 强化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彰显劳模精神
物质基础是推动各种意识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作为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想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强化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也能全方位呈现学校文化品位与内涵。”[7]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要在这两方面建设中彰显新时代劳模精神。
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校园景观、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实体存在。可以借助这些实体场所,通过宣传栏、滚动电子屏等来宣传劳模典型事迹,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横幅、海报等在迎新晚会、运动会等学校重大活动上传播劳模感人故事,提升劳模精神的宣传效能;还可以通过建设劳模展示馆和宣传橱窗等,潜移默化地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硬件建设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除了要依托硬件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还要通过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网络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来强化软件建设。这些软件建设不仅是高校招生宣传中的最大亮点,对于彰显劳模精神也有很大功效。教师是开展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精神品质会极大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高校教师习得劳模精神并内化吸收后,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劳模精神传授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勤恳工作的态度加深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也就是说,一名好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中看到新时代劳模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对于学生认真学习、踏实研究具有激励作用。
3.2 增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弘扬劳模精神
“大学的‘大不仅是硬件方面,如校园面积、图书馆、实验设备,更是‘精神文化之大。”[8]高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来自长期的沉淀,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三风”是检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主要指标。高校精神文化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领着高校主体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劳模精神中所彰显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为高校开展好和落实好立德树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另外,部分学校对于“劳模精神在教育和宣传中存在纸面化、虚化的倾向”[9],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挖掘新时代劳模精神深层次的融入目标,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要实现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深化对新时代劳模精神重要性的认识,领会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真正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在校园中,系统学习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实现教学工作的两大构成。通过加强高校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学习,能够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劳模精神。丰富新时代劳模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入方式,可以从专业课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两方面入手。在专业课上,对于专业课教师要求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灵活穿插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相应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背景知识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着重强调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通过介绍新时代劳模的个人事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念。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课堂教学、讨论、提问,以及课后搜集相关人物事迹、总结个人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真正实现新时代劳模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注入劳模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制度建设上的一种特殊表现。规范合理的校园制度能促使学校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完成,是实现教书育人和开展各项校园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还要注重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包含了制度规章的制定与实施。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凡涉及群体环境,都需要制度的约束。高校更离不开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校纪校规就成为空谈,校园管理也势必混乱,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也不利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因此,通过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学习纳入学校制度要求,是高校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最有效方式。
将新时代劳模精神注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需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新时代劳模精神还是高校制度,都是为了引导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实现正向发展。要实现这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将以师生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才能将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遵循,增强高校师生自觉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全体教师和学生奋发有为。二是要秉持适度原则,要注意新时代劳模精神在高校制度建设中的占比,不要过度依赖制度约束推进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要认识到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能让师生认识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必要性,认识这一精神的正确性,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还要发挥其他校园文化建设的辅助作用才行。
3.4 丰富高校行为文化建设,践行劳模精神
“学校大力发展特色行为文化,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班级的主体作用,充分动员学生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10]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有着不同的形式,比如,组织学习研究活动、举办文体娱乐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包含思想道德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三类。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组织全校主体积极参与,将新时代劳模精神渗透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综合素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等来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要通过各类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才能丰富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用行动来践行新时代劳模精神。
此外,可以组织开展以“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活动。这个主题的活动可以以不同形式进行。比如,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全校师生报名参与,调动师生争做新时代劳模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宣讲活动,邀请优秀劳模代表来学校开展专题报告和座谈会,通过劳模个人经验的分享使新时代劳模精神具象化,赋予其更鲜活的寓意。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将所学所感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高校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高校工会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高校工会对于高校师生有一定的思想引领优势,通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高校师生的认知。例如:高校工会可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通过强化工会组织作用,借助一些劳模的奋斗事迹,组织活动带领师生共同参与劳动,鼓励高校全体师生自觉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3.5 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倡导劳模精神
当下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领域,网络平台成为新时代建设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新阵地。校园网、移动终端、校内电子宣传屏等都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平台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倡导新时代劳模精神。也要认识到,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融入不是速成的,也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的。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大户,常常依托当下处于前端的网络平台来拓展知识面,形成自身特有的认知。“学生们从各个方面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11]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在每次发布的内容中插入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在官网新闻中对新时代劳模进行树典型的宣传,发布优秀劳模的相关报道,制作相应视频发布在学校官方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倡导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另外,在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时,也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约束,才能为新时代劳模精神网络传播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使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同时自觉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4 结束语
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重任。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通过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成要素的结合,既能推动新时代劳模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发展,又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方建设,形成有效合力。同时也要认识到,新时代劳模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任重道远,还需持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李卓雯.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4] 张齐武,寇梦瑶.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与新时代价值[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72-77.
[5] 王洋.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张健.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 96-98.
[8] 陈阳阳.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9] 吴沛东.当代大学生劳模精神认知状况分析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8(11): 102-106.
[10]吴芝青.学生视角下的行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11]郭苹苹.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37(S1):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