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季子的习得之道与教育启迪
2024-06-20秦益霖
作者简介:秦益霖(1970,5-),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名人文化与旅游文化,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哲学。
摘要:近年来,关于常州人文始祖季子的文化研究在研究季子成就和贡献方面取得了系统性丰硕的成果,但是季子的“天民”思想和人格是如何习得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该文试图从季子人生行为出发,反向推演其内在人格特征及其习得之道,结合春秋时代历史背景,推演出季子接受不同教育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系统模型,并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天民”季子人格特征画像。从当下教育破解社会普遍焦虑的角度,发现“天民”季子的习得之道对教育目的、学习目的、教育路径、教育评价、教育之根和“如境”教育观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季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时代影响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天民;季子;人格;习得之道;教育启迪;“如境”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14-05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of "Tianmin" Jizi
QIN Yilin
(Changzhou Technical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Commerce, Changzhou Jiangsu, 21303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founder of Changzhou's humanities, Jizi, has achieved systematic and fruitful results in studying how Jizi was outstanding and great. However, how was this outstanding and great learned? This is a question worth considering and research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from Jizi's life behavior, reverse deduce the intern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cquisition methods, combine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Jizi receiving different education and the systematic model of learning, and provide a vivid and vivid portrayal of Jizi's personality traits as a "Heavenly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education can solve the common anxiety in today's society, the acquisition of "Tianmin" Jizi has profou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lear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al path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roots, and the "Rujing" educational concept. The influence of Jizi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worthy of further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Tianmin; Jizi; Personality; Way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Rujing" educational concept
季札(前576—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贵族,因受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是常州的人文始祖。据史载,季札与他同时代的政治家晏婴、子产、蘧伯玉、叔向等都有交往,孔子至少4次盛赞季札,第一次赞季札为“天民”。范常喜在《〈上博五·弟子问〉1、2号残简字补说》一文记载:“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左传》《史记》中均有许多关于季札的史料记载,后世赞颂季札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级文化名人。
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和江苏省季子研究会相继成立,近年来,延陵季子的文化历史地位和价值已经逐步得到学术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优秀且高水平的研究学者纷纷加入,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不断推出,硕果累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季子的行为、事件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评价进行再总结、再提炼,给出了当下最新的历史评价,论证了季子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具有启圣、中华诚信第一人、吴文化的开创者、常州人文始祖等历史地位,佐证了孔子称他“天民”、君子的人格特征[1-7]。笔者作为季子文化爱好者,对季子这些难以复制和逾越的历史功绩及高尚人格心怀崇敬,在季子的众多称号中最为推崇是“天民”季子,研究季子的“天民”思想成为笔者主要研究方向,积极把“天民”季子人格作为笔者学习的榜样。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致力于打造常州研究季子文化、传承与弘扬季子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平台,10年来塑季子像、建季子立德园、命名季子楼与季子厅(学术报告厅),带领师生持续讲述季子文化故事,积极参与省、市季子文化研究会的建设及学术活动,季子文化已然成为校园文化的底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有一个问题萦绕着笔者:季子“天民”思想、君子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对如今的教育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天民”季子对当今教育可以有哪些影响?对于大多普通人来说,季子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启圣”,具有积极的榜样意义。但是,由于他生于帝王之家,跟普通人的出生和生活相差较远,其引领作用和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还可能增加普通人内心的自卑与焦虑。因此,对季子的追求出现了标签化、口号化特征,正向的内生动力较小,成为一个表面崇敬的符号,失去了支撑内心进步的真正教育意义。如果能看到在季子崇高地位的神圣面纱后,其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天民”,并通过研究去发现季子经过怎样的教育与经历才成为一个自然“天民”,这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具有了学习借鉴意义,季子文化就能进入人们的内心,值得当下正在焦虑、“内卷”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1 “天民”季子的习得之道
1.1 “天民”季子的人格形成之道
“天民”季子的人格特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还没有学者从这个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从现有的史料、史实展开实证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进行几个大胆的假设和合理的演绎。
1.1.1 季子家庭教育基础良好
季子的人格特征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家庭教育发挥了最基础性的作用。季子出生于帝王之家,其家庭底色带有天然的万民责任与使命,季子作为吴国继承者,如何更好治理国家、如何关心民众等严肃问题自然成为家庭教育的课题,为此家庭教育对季子人格的形成产生基础性影响。
1.1.2 季子自我教育深厚笃定
季子的自我教育超越时代的功利束缚。跨越时代背景“三让天下”等典故在今天看来都匪夷所思,这并非他神志不清、鲁莽情境下做出的决定。季子内在有一个稳定的系统认知框架,一个基于大时空维度的天下兴亡之道的认知框架,他据此笃定进行理性决定及大胆开创,因此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季子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与开发,他的开创性、创造性才成为可能。在优良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季子的自我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达到了自由创造的高度。
1.1.3 季子社会实践教育深刻丰富
季子躬耕、周游,过着与民同乐共苦的普通生活,广泛接触不同层级的人与事,他的人生经历与那个剧烈变迁的时代一样丰富波折。这些社会实践教育使季子对周礼及天道有着别样的深刻领会,他的言行才可能真正发挥启圣之功。
1.2 “天民”季子的学习领域
“天民”季子主要学习的领域究竟有哪些?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但我们根据他杰出的成就得出以下几个推论。
1.2.1 学习《易经》哲学,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天下观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阐述天、地、人变化之道的经典,是掌握其他经文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思潮的源头。《易经》提出把人、社会、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季子认真学习并内化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发展了自己的理性思维。季子不仅摆脱了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悟到了天下大同的内在秩序,形成了“天、地、人”“王、臣、民”和谐统一,天下太平的“天民”政治理想。
1.2.2 学习“商周”历史,参悟了天下兴衰的智慧
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能被弱小的周部落击败,强盛的周朝为什么不能永葆青春而进入纷乱解体的天下失序的历史时期?季子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周期去思考和反思,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王与民的辩证关系,产生了“重民轻王”的思想,“宁可做天民而不愿为王”成为季子的内心倾向。国家长久稳定的关键是每个人都拥有德行天下的品性,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智慧就是觉察,要在内心建立德行天下的自觉,季子挂剑就是他道德自觉境界的体现。
1.2.3 学习礼乐美艺,习得了安静灵魂的修养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是周朝皇族教育体系中的6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季子最喜欢是“礼、乐、书”三艺,这三艺可以对人性进行自我修炼,提高人的觉察力,让人的灵魂从躁动到安静,让人的内心变得温暖有爱意,使人通往至善、至美境界。季子已然到达了这个境界,去鲁国访问及通过观赏不同乐律给出深刻的文艺评论便可佐证。
1.2.4 学习农耕技能,习得了扎根大地自食其力的底气
发展农耕文明是民众生活水平改善进步的根本。季子通过学习农耕技艺,将“射、御、数”三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使他更好地领悟天道之道。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季子躬耕延陵吴下里,不仅是“天民”思想的实践,也是他“顶天立地之民”——“天民”的习得之地、习得之道。
2 季子习得之道的教育启迪
季子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成了一个扎根大地、胸怀天下、进退有度、心态阳光、精神自由之民。因为他有广阔空间的天下观所以内心不纠结,因为有跨时间的大历史观所以内心不焦虑,因为有诗乐环绕的温柔大爱所以精神不冷漠(跨越千里不辞劳苦去救陈),因为有生生不息的农耕烟火所以身体不会老(季子92岁寿命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平均年龄)。
那么“天民”季子的习得之道究竟可以怎样启迪当下教育的环境?当下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笔者认为季子的成长习得之道对今天的教育有以下5方面的启发。
2.1 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普通的民
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普通人,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普通人。在如今默认的语境下,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为杰出人才,学而优则仕默认成为每一个孩子、家长、老师的热切期待。季子学而优,他不但不主动求仕,却反而反复多次主动拒绝王位,这样的历史举动令人费解、令人敬佩、令人回味,成为千百年来上至帝王能臣、下至万民百姓讨论的话题,引来褒贬不一的评价。季子用他笃定和安心的心智,主动选择成为一个普通的民,毫无疑问,“天民”季子的历史价值和人生影响深远。希望每个人和教育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希望有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接受生活工作的普通,却能够坚持在普通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天民”。
2.2 学习可以让普通的民心中有丘壑
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及系统的学习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不同维度的学习框架支撑内心或小或大的空间结构。“天民”季子在“哲学、历史、文艺”三大核心领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柱与梁,而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这些基础性的、重点丰富内心世界的课程系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史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选修、非主科,如此人的心灵躁动,内心世界在外界的压力下逐渐狭小、潮湿、阴暗,找不到出口和栖息地,就越来越无法把自己的灵魂安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2.3 教育手段可以“身教”为范
当下的教育习手段大多是通过课堂进行道理灌输,虽然这种“言传”方式工作效率高,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效低。《论语》有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大意是文武之道的传承与学习是人传人的,不同的人觉察的格局意境不同,学习与传承也不同。孔子虚心向不同的人学习,后加以整合、集成、创新,通过“鲁国观礼”,从季子的行为中进行学习与传承,终成儒家的集大成者。季子文化在延陵常州2 500年得以传承与发扬,靠的不是季子的言论,而是他无声胜有声的行为,这些行为充满了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8-10]。这种“身教”方式的劣势是传播面窄且慢,优势是学习影响力大且久,更容易激发人内心的创新和感悟的力量。如此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再是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而是家长首先成为怎样的人。学校教育关键不再是教师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而是教师首先成为怎样的人。就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如此我们可以先建立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普通人的目标,在内心世界自主构建丘壑,而后主动向不同的人去学习那些优秀的品行,综合优化后不断向社会输出优秀的品行,即“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2.4 教育之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把教育比作耕耘“心田”,“心田”肥沃就容易长出参天大树,参天大树营养能量供给的过程,也是根基不断深厚的过程。那么教育的根在哪里,扎向何方,必然会影响或决定了大树的可能性。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同,其有着五千年至今依然绵延不断的根脉,蕴涵着生生不息的营养与能量。我国的教育历史同样辉煌伟大,尤其是儒家教育是一个专注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一个健全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历史上推崇的学习榜样不一定是所谓的成功者,而是那些精神心灵富有者。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用自己实际行动证实了获得美好生活的心理样态。“天民”季子躬耕舜山享受美好的田园生活给常州延陵的后人指出人生幸福皆可求的现实路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后半生大多时间是在流亡中,终老于常州,死后却继续被围剿。如果用极端功利的眼光来评判他,他是一个失败者,身怀大才,活着时被贬谪、被流放,死后又遭围剿,作品竟被无情焚毁,这样的人一定是失败得不能再失败了。然而一千年过去了,苏轼在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的地位却越来越高,他那种身处逆境却温厚强大的内心无法被扼杀,那种热爱生活的心理能量源源不断,这种人格的丰盈是每一个人“心田”的真正榜样。中华五千年文化延续的内在逻辑就是由这些人格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不断传承与发扬而成的,不同地方区域都能够发掘到拥有这样人格的人物,因此每个地方的教育既可以共享中华民族的共同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探寻其人格的力量,唤醒每一个人人格健全的主动性与可能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为教育人、立德树人的根脉。
2.5 倡导“如境”教育观构建人生系统
转变教育观念有许多种路径,然而升级教育观可能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如同今天计算机、手机硬件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升级操作系统成为提升应用水平的主流选择[11]。“天民”季子的成长之道是他在青年时代就构建了一个高境界的人生导航系统,就如同“如境”教育观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助人助己通往更高的境界”。“如境”教育观提出教育人生的四重境界:本我的自然境界、自我的功利境界、超我的道德境界、无我的天地境界。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从自我的功利境界升级到道德的境界。学校教育要运用好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好优势的产业、行业资源,让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够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时能够了解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把自己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的互动与共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可以因地制宜构建“师生校产城”共成长体系[12],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扎根本土大地、胸怀家天下、进退有度、心态阳光、精神自由、乐于贡献社会、新时代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天民”。
3 结束语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代表学习,“问”代表请教,学习请教的终极目的是放下躁动不安的内心。现今学校教育面临一个复杂的困局,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引发了产业经济的迅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家长为了孩子在未来竞争中能够胜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愈发强烈,“鸡娃”成为家长的标配。学校教育也自然不能幸免,学校、教师、家长、孩子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内心焦躁不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所有人的内心最为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就是学业完成情况KPI,用能否上最顶尖优秀大学的KPI来倒推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KPI长链条。这种链条倒逼的负面效应已经出现,一方面,可能在培养一批内心焦虑情绪不稳定的学业优秀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事业有成但难以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另一方面,可能无意中成了教育“杀手”,学生在物质上是衣食无忧的,但是精神上内心世界里的关照是严重缺失的。如何破解教育自己的困局,可以从回顾教育的根本初心,从人的内心的原点出发来思考,同时又要让人能跳出竞争稀缺资源的焦虑不安情绪,“天民”季子的习得之道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启迪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群.季札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沈建刚,谢达茂.延陵季子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群.季札:一位作用于吴文化基因的贤士[J].江苏地方志,2021(1):22-25.
[4] 周群.季札观乐的历史真相及其启迪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77-181.
[5] 吴镕,张尚金,吴建国.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J].江苏地方志,2019(6):28-31.
[6] 沈建钢,单松.常州人的君子人格[J].江苏地方志,2021(3):4-7.
[7] 纪玲妹.季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龙城春秋,2023(3):25-27.
[8] 沈建钢.试论季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1-6.
[9] 沈建钢.略论季子文化及其积极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5):1-4,11.
[10]王海燕,秦益霖.试论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季子IP的打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10):16-19.
[11]秦益霖.如境教育观的生成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9(18):8-12.
[12]秦益霖.如境理念构建“师生校产城”共成长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1-0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