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老王》:主人公的困境与作者的自我和解

2024-06-20林珊

名作欣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不幸者杨绛命运

林珊

关键词:《老王》自我和解不幸者生存状态

《老王》是杨绛198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杨绛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真实感的不幸者形象——老王。作为杨绛散文系列中的一位小人物,老王的形象被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来,杨绛通过对老王故事的叙述,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老王》这篇散文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成为学生们领略文学魅力、感悟人生哲理的重要篇章。

本文揭示了老王这一不幸者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变化,以及着重探讨了杨绛在面对不幸者时的选择与自我和解的表现,以进一步理解《老王》一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人生自我和解的重要性。

老王作为不幸者

我们不难发现,老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不幸者形象。老王身处社会底层,饱受贫苦和疾病的折磨,生活可谓充满了艰辛和无奈。然而,即便在困境中,老王依然保持着人性的善良与坚韧,这种品质令人肃然起敬。他的遭遇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更突显了不幸者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和挑战。

在作品中,社会背景为老王的不幸命运铺就了基调。老王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物的一个缩影。

老王所从事的职业成为他不幸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一个三轮车夫,老王靠一辆破旧三轮车来维持生计。然而,文中提到:“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显然,老王在时代的变革中未能跟上步伐,只能自力更生,凭借辛勤拉车换取微薄收入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以至于当载客三轮被取缔后,老王只能无奈地将自己的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但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力气,所以难以胜任运送货物的重活。老王在生活上变得愈发艰难。哪怕“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他依然只能凑合着维持生活,这些描写表现了老王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无助和挣扎。

如果说社会背景是老王不幸命运的外在因素,那么家庭环境则是他个人遭遇的内在因素。老王生活在贫穷之中,且亲人稀少,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尽管杨绛没有进一步说明两个侄儿是否给老王带来额外的负担或是支持,但至少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出,老王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当杨绛询问起老王的家时,老王所给的回答是:“住那儿多年了。”显然,老王只是把所住之地当作了将就活命的地方,而非真正的家。由此可知,老王在亲情上是有所缺失的,这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显得更加孤立无援。面对如此现实,老王的内心世界必然是复杂且充满挣扎的。

老王作为一个不幸者,其形象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他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因夜盲症而在晚上看不见,导致有次撞在了电杆上,撞得半脸肿胀青紫。除了忍受身体的残缺外,老王还得忍受他人异样的目光及闲言碎语。因此,杨绛才会感慨:“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老王的不幸经历代表了社会中许多底层人物的共同遭遇,具有普遍性。然而,老王在面对不幸时的选择和态度却是独特的。面对不幸,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凭借自身的辛勤努力,实现了在社会上的生存。正因这种特殊性,才使得老王这一形象更加丰满与立体,让读者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不幸者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与勇气。

老王面对不幸的选择

老王面对不幸的命运,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沉默与抗争。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老王复杂而真实的人生画卷。

老王的沉默并非只是在面对生活重压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更是他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能力的深刻认知。老王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外在环境和命运,因此选择了沉默。例如,“北京解放后,蹬三轮车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从而错失了机会,最终成了单干户。但老王的沉默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因为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老王,显然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责怪,只怪自己”。这种沉默,包含了老王对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接受。

可老王并未完全沉沦于沉默之中。老王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团不屈的火焰,驱使着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老王的抗争并非直接反抗,而是体现在他对生活的坚持和对尊严的维护上。“‘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h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人们对被批斗的人定然是避而远之。然而,当杨绛烦请老王送钱锺书到医院时,老王并未拒绝。他将钱锺书送往医院并扶下车后,一开始不肯收钱,即使杨绛执意给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老王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的体现。这种微妙而坚定的抗争,展现了老王内心深处的尊严和不屈精神。

再者,老王的心理也经历了从对抗到接受的变化过程。老王自始至终都是以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从未曾想过从他人身上谋取利益,而只是收取自身劳动所应得的报酬。此外,老王深知命运难以改变,自己能够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因此,当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当成“货物”让老王运送时,老王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并采取了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这种自我调整让老王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平衡点,摆脱了政策转变的束缚,重新获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这种接受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转变,它让老王在逆境中保持了一份乐观和坚韧,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智慧和坚毅。

另外,老王在面对不幸时的选择背后,体现了他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老王生活在荒僻的小胡同里,所住的大院虽然破落,并且里面只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朴实的心。老王深知诚信和善良的重要性,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忘善念。老王不仅愿意给杨绛家送冰块,还主动提议车费减半,不试图以不义之举来谋取利益,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杨绛所说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恰恰反映了老王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纯朴。哪怕自己已经身陷绝境,老王仍在生命临终前,将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拿给杨绛一家。

杨绛面对不幸者的选择与自我和解

此外,在《老王》这篇散文中,杨绛的自我和解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和解是人的一种深刻且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在面对困境、不幸或冲突时,如何通过内心的调整,实现与自我的和解。杨绛目睹了老王那充满艰辛与困顿的生存状态。遗憾的是,杨绛未能设身处地地为老王着想,这让她心中深感愧疚。直至老王离世几年后,杨绛才通过深刻反思与内心调整,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这种和解,不仅是杨绛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深刻反思,更是她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审视。

杨绛对老王的不幸深感同情,她并没有因为老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轻视他,反而以一颗平等而尊重的心去接触和理解他。她看到了老王背后的艰辛与努力,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坚持与执着。这种理解与同情,使杨绛更加坚定了帮助老王的决心。

然而,帮助老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杨绛明白,仅仅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并不能真正改变老王的命运。老王需要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怀与尊重,一种能够让他感受到人性温暖与力量的支持。因此,杨绛选择了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老王交往,尽自己所能去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人格。可惜的是,“从杨绛与老王的整个交往过程来看,特别是在对待‘钱的问题上,杨绛是非常注意分寸的,宁可有恩于老王,也绝不让老王吃亏”。继而致使老王在临终前,都未能从杨绛身上得到内心渴望的尊重与关怀。

在这个过程中,杨绛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和解。她意识到,面对不幸者,自己并不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然而,这并没有让她选择放弃或逃避,而是让她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接纳自己的有限和局限。

在文末,她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不仅展现了杨绛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表达了她对自己无法完全帮助老王的愧疚与无奈。临终前的老王提着鸡蛋和香油,来到杨绛家,后被杨绛以钱来补偿,但善良的老王还是接受了杨绛的这一份“善意”。然而,“倾尽所有送‘礼的老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扶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绛才明白,当时的老王渴求的是临终的关怀,最后的慰藉,而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有冰冷冷的钱”。因此,“杨绛的‘愧怍里,有对老王的赞美”,同时“更是她修炼灵魂,完善自我的实践”。这种无法真正帮助到老王的愧疚与无奈,促使杨绛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一过程不仅是杨绛对自我局限的认知,也是杨绛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猜你喜欢

不幸者杨绛命运
命运的更迭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选择
选择
命运秀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