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观视域下COP15中国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研究
2024-06-20王晓露
基金项目:2023年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生态哲学观视阈下COP15中国宣传片中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架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CX159)。
作者简介:王晓露(2000-),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
摘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官方宣传片真实呈现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该研究以COP15中国官方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认知批评话语分析三维话语分析范式,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维度探究多模态符号资源在构建隐喻表层架构、激活蕴含国际生态哲学观的隐喻深层架构,以及塑造中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上的协同作用机制,从而揭示COP15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所凸显的符号性、认知性与社会性,为新媒体时代下多模态短片中隐喻架构动态性与情境性解构过程提供可行分析范式。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架构;生态哲学观;COP15宣传片;生物多样性;视觉语法;批评隐喻分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040-06
A Study on the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Fram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of COP 15 Publicity Film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WANG Xiaolu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COP 15 publicity film of China truthfully presents China's efforts towards glob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paradigm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gnitiv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study takes COP 15 publicity film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how multimodal resources jointly construct surface metaphorical framing, activate deep metaphorical framing that embodies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shape China's national image as a major country in protecting species diversity from the levels of morphology,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respectively, thus revealing the symbolic, cognitive, and social nature of the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framing in the film, 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analytical paradigm for the dynamic and contextual d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etaphorical framing in multimodal short film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Key words: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framing; Ecological philosophy; COP 15 publicity film; National image; Visual grammar;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为了拯救更多濒危物种,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于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召开。大会官方宣传片借助多模态手段生动形象呈现出中国为全球物种保护所做的贡献,并通过隐喻架构为中国生态保护大国形象注入新内涵。
本研究以COP15中国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将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围绕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对语料多模态意义编码模式进行解构分析:
第一,图像、文字、声音三维符号资源如何协同构建编码语篇核心语义框架的隐喻表层架构?
第二,隐喻表层架构如何激活蕴含生态语篇意识形态的隐喻深层架构?
第三,多模态隐喻架构如何凸显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上的大国形象?
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取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维度探究COP15中国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的语言性、认知性与社会性,解码隐喻架构在多模态生态语篇中的认知模式及语用预设。
1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理论框架
Lakoff将人类学和心理学中“架构”这一术语与概念隐喻理论整合,提出认知语义学视域下的隐喻架构理论[1]。隐喻架构是概念和观念的集合。当相互关联的隐喻表达被反复提及,人脑中便会激活相应隐喻架构。多模态隐喻架构借助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通过丰富多彩的影视语言来构建鲜活的多模态隐喻场景[2]。由此可见,多模态隐喻架构分析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维符号资源的综合作用,包括语篇中模态类型选择与模态之间协同作用方式[3]。多模态语篇表层隐喻架构建立在深层隐喻架构传递的意识形态上,而深层隐喻架构需要特定的隐喻表达才能被激活。隐喻表层架构注重多模态语篇表达形式,而隐喻深层架构注重多模态语篇内涵,两者综合起来实现多模态语篇交际语用目的。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结合批评隐喻分析方法[4]与视觉语法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5]来为多模态隐喻架构解构过程提供分析手段,从而搭建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本研究首先对多模态语料进行隐喻架构识别,即从隐喻最底层符号维度出发,基于上下文语境识别语料中多模态隐喻场景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多维跨域映射关系,结合视觉语法再现意义识别出语料所搭建的多模态隐喻表层架构,即从表达形式探究多模态符号在构建隐喻架构表层意义中的协同作用机制,从而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第二步推导出语料中多模态隐喻架构的生态意义,基于视觉语法互动意义将分散在宣传片中不同时间点处的表层隐喻架构整合成统一复合框架,解释多模态隐喻表层架构是如何激活蕴含国际生态哲学观的多模态隐喻深层架构,从而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最后一步对语料中多模态隐喻架构交际功能进行阐释,即将其置于社会大背景中探究多模态隐喻架构社会性,阐述多模态隐喻架构传达的生态道德立场,揭示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上的大国形象,从而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
2 三维模态在隐喻表层架构搭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多模态话语实质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6]。COP15宣传片中图像、文字与声音模态以互补形式共同构建多模态隐喻表层架构。首先,图像模态将隐喻表层架构具象化,通过视觉语法再现意义实现隐喻架构表层含义。而图像模态越抽象,与解说词粘和性就越强,因此文字模态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引导观众更加直观准确识别隐喻架构表层含义,对图像模态起到补充叙述作用。声音模态渲染气氛,加强隐喻表层架构情景意义。
语料前半部分首先通过三维模态互补关系构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生物多样性的见证者”“底蕴深厚的汉字是生物多样性的传递者”“华丽隽永的典籍是生物多样性的描摹者”三类隐喻表层架构,从而以编码的形式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议题;语料后半部分则以解码的形式着重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构建了“每一种动植物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明星”“人类是每一种动植物忠贞不渝的守护者”“整个地球都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三类隐喻表层架构。上述隐喻表层架构作为骨架搭建语篇核心语义框架。
2.1 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生物多样性的见证者
语料开头第一帧从天坛祈年殿入手,将镜头聚焦大殿顶部,祈年殿屋面铺设三色琉璃瓦,上青、中黄、下绿,分别象征天、地、万物,实现图像模态再现意义中的概念再现,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天地与万物和谐共生关系。图像模态中叙述人眼神看向远方,构成叙述再现中目光矢量,叙述人目光看向远方也就是看向未来,象征生物多样性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议题,更是未来的议题。文字模态“在这里,我们的祖先祭祀天地,祈愿风调雨顺”与图像模态形成互补,反映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象征今人与历史间的连接。声音模态则通过敦厚的钟声把观众带进历史长河,历史不断更迭,但钟声却总是长鸣,一方面象征历史是生物多样性的见证者,另一方面也象征生物多样性问题应该警钟长鸣,给人以庄重之感。
2.2 底蕴深厚的汉字是生物多样性的传递者
语料第二部分中图像模态将古代象形文字与自然界动物形态进行类比。象形文字位于图像两侧,憨态可掬的动物缓缓走近镜头,两者因其形态相似性构成动态文字隐喻,象形文字成为物种多样性问题的文化载体。文字模态“端庄稳重的汉字源于自然,蕴含生命之美”对图像模态进行描述,中华民族将生物多样形态记录在永不磨灭汉字中,象形字的发明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物种多样性持尊重和珍惜的态度。图像模态中每一类物种出现时都伴随该物种的叫声,虫鸣兽叫是生态美学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态之音[7],声音模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唤醒人类保护意识。
2.3 华丽隽永的典籍是生物多样性的描摹者
语料第三部分中图像模态将优雅的《诗经》与蕴含古典美的书法体相结合,图像趋于静态,给人以宁静之感。其概念再现意义象征多样物种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五光十色的花鸟鱼虫孕育于风光旖旎的锦绣山河之中,《诗经》典籍无疑是这种和谐景象最好的描摹者,生物多样性独特美学价值激发了文人雅客文学艺术创作灵感,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文字模态“华丽隽永的诗经,凭借生灵歌颂人间真情”与图像模态形成互补,说明世间万千物种因其灵动性被诗人大家所赞颂,是自然之美不可缺少的一环。声音模态则通过轻柔舒缓的古琴之声给人以高山流水、诗情画意之感,象征人与万物和谐相处所带来的治愈之情,实现生态宣传片意境之美。
2.4 每一种动植物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明星
语料第四部分通过图像模态概念再现中国搭建的物种基因库。数以万计的物种基因没有显贵之分,都被精密保护在基因库中,体现中国人民对物种给予的平等重视与保护。文字模态“遍布中国各地的种质基因库,深藏数以万计物种生存密码,为全人类守护宝贵的自然财富”在图像模态基础上起到递进作用,给抽象图像模态赋予解释性内涵,这里将基因比作生存密码,密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澄明每一类物种的不可替代性。声音模态中磅礴大气的交响曲渲染恢弘气氛,突出我国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努力,将宣传片推向高潮,加深图像和文字模态修辞效果。
2.5 人类是每一种动植物忠贞不渝的守护者
语料第五部分中图像模态首先通过概念再现构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隐喻表达。镜头分别聚焦人类与动物的眼睛,象征大千物种之间是息息相通的。人与动物仿佛在隔时空相望,透过彼此双眼看见希望与救赎,颇有守望相助的意味。图像模态还通过叙述再现构建了人与麋鹿和谐互动这一双向矢量。双向动作矢量强调出不仅是多种多样物种离不开人类守护,人类缺失其他物种的陪伴也将孤单悲伤地生活在失去色彩的单调星球。文字模态“曾经灭绝的麋鹿,不但恢复了种群数量,还被成批野化归放大自然”对图像模态起到解释作用,细致阐释人类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的卓越贡献。声音模态与图像和文字模态形成互动,一声声鹿鸣配上恢弘的音乐,仿佛在感谢人类为其所做的贡献。
2.6 整个地球都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
语料最后一部分通过图像模态叙述再现了一只北京小小雨燕一路飞往南非高原迁徙沿途看到的景象。在小小雨燕的眼中,国家没有强弱之分,都是它们栖息的家园。图像模态点明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议题,中国通过大会向全球发出邀请,共同保卫不同物种美好家园。文字模态“在高飞鸟儿的眼中,地球是一个整体,飞经的国家不分贫富,都是家园”起到故事叙述的作用,使图像模态所传递的情节变得更加完整直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相结合,指出物种保护不是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责任为各类生物提供生存家园,并保护它们的家园。声音模态中婉转动听的鸟啼声仿佛在向全世界发出保护物种多样性倡议,唤醒全世界观众心中保护欲,升华主题,收束全文。
3 隐喻表层架构激活“多元和谐、交互共生”隐喻深层架构
多模态话语分析目的在于“解构符号资源构建的多模态表征以揭示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倾向”[8]。COP15宣传片中六类隐喻表层架构分别从理论基础、实际应用、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借由视觉语法互动意义激活蕴含“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哲学观的隐喻深层架构。
“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哲学观是国内学者何伟、魏榕融合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与西方经典哲学生态理念提出的,是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性的生态哲学观[9]。何伟、魏榕明确指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议题是“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在新时期环境下的集中体现[10],这与COP15大会主题相契合,诠明人与多样物种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3.1 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提供理论依据
“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生物多样性的见证者”“底蕴深厚的汉字是生物多样性的传递者”“华丽隽永的典籍是生物多样性的描摹者”隐喻表层架构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尊重、珍惜及赞颂物种多样性,古人把敬畏自然、博爱万物这一理念承载在古建筑、汉字及典籍中,足以见得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万物和谐共生的重视。因此,以上三类隐喻表层架构围绕中华民族古典生态哲学观,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哲学观注入民族智慧与文化内涵。
从表现手法来看,俯仰镜头转换通过视觉语法互动意义突出中华民族在传统生态哲学观影响下与自然建立的和谐共生交互关系。
语料首先通过仰拍角度拍摄祈年殿,“仰”本身有崇敬尊重内涵,图像模态因此通过仰拍的互动意义劝诫人类应谨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这遵循古代生态哲学观中“克己节制”原则,呼吁人类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过度侵占其他物种家园。接着镜头一转,语料换而采用俯拍角度拍摄充满中华民俗色彩的“放牛图”,一牛一人代表万千物种与数亿人类,他们从俯拍角度来看都是一样渺小的,这象征着人与万物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地位,体现出古代生态哲学观中“齐物论”,否定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
3.2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下实际应用
“每一种动植物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明星”“人类是每一种动植物忠贞不渝的守护者”隐喻表层架构体现出在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与各类物种实现了一种最理想的共存状态,体现出中国智慧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上所做出的贡献,凸显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哲学观在中国应用实例,为这一隐喻深层架构注入实用意义。
从图像模态互动意义来看,远近镜头相结合拍摄手法分别从宏观意境之美和微观互动细节展现出中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取得的成就。在色彩饱和度方面采取高度饱和黄绿色色调描画出中国为多样物种提供的自然、未被破坏的原真家园。
语料首先通过远景镜头从宏观角度刻画中国在物种保护上做出的努力。远景镜头象征着中华民族给予万物应有的距离与尊重,颇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味。远景镜头记录了酣睡的象群和奔跑的羚羊在中华阔土上毫无戒备、自由栖息的生存状态,和谐的动态画面配上展现中国在物种保护问题上取得成就的静态文字与数据,从抽象和具象两个层面阐明中国就物种保护所做贡献,象征中华民族始终恪守红线,绝不越界,不过度干预自然的生态智慧。
与远景镜头形成互补,近景画面内容相对集中,用于反映动植物鲜活生命信息,如语料通过图像模态描绘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放下防备走向拍摄者的场景,大熊猫与屏幕前观众形成眼神交流,实现互动意义索取内涵,即向观众索取同情,唤醒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语料还用慢速镜头从近景记录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的成长过程,体现中华民族对任何物种生长规律的绝对尊重,绝不过度干预,也不过度侵占他们的生活家园。近景镜头从而通过图像模态互动意义突出中华民族对万物的细心照料与呵护,描绘了中华民族与多样物种和谐共生与互相信任的美好画面。
3.3 中国在“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下对物种保护问题的未来展望
“整个地球都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隐喻表层架构传递物种保护问题不仅是中国的议题,更应该是全球议题这一信息,与大会主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形成照应,强调中国对于未来物种保护问题全球性展望。
从图像模态互动意义来看,俯仰镜头与远近镜头相结合拍摄手法展现出中国就物种保护问题的国际视野与大国担当。
语料首先通过仰视镜头体现出中国对共筑生态命运共同体美好祈愿。在图像模态中讲述者视线追随小小雨燕,用仰视眼光望向白云深处,体现出中国把为全世界物种提供美丽家园视为一个神圣使命,彰显出中国对与全球携手共同守护物种多样性真挚情感与必胜决心。俯视镜头在仰视镜头基础上起到情感递进作用。图像模态聚焦小小雨燕视角,将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具象化:俯视镜头通过描摹雨燕在迁徙37个国家沿途所见所闻,以拟人化手法强调出在每一类物种心中,无论国家强弱与否都是其栖息家园。语料由此通过图像模态互动意义将全世界串联成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整体,呼吁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尽其所能为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出谋献策。
从镜头距离体现的互动意义来看,语料首先用远景镜头聚焦祈年殿,与第一帧镜头形成互文。远景突出中华民族对世间生灵万物敬畏之心,强调中国作为生态大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上的责任感。而语料最后一帧镜头则从近景构建微观地球模型,将国家与民族概念模糊化,将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直观呈现给观众,象征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如同接力棒一样,将经中国之手传递到全世界。
4 多模态隐喻架构中国生态大国形象
多模态符号协同作用使COP15宣传片跳出刻板从理论层面介绍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和单纯说教的叙事模式牢笼,在强调故事性与审美性基础上,既立足于国际视野,又诠释美丽中国内涵,呈现视听盛宴,树立中国在物种保护问题上“以民族智慧维护世间万物和谐共生”“以实际行动坚定履行保卫生物多样性职责”“以平等对话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国形象,以自身为范例,传播生态正能量。
4.1 以民族智慧维护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大国形象
COP15宣传片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哲学观出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齐物论”到“克己节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万物平等、以和为美,由此塑造中国以民族智慧维护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大国形象。将我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为今所用,成为解决世界生态问题一剂良方,作为“中国生态智慧之魂”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宣传片用多模态符号资源巧妙彰显出我国传统生态理念精髓,建构了具有民族情怀的生态文明国家形象,塑造了具有民族美学特质的诗意中国之美,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4.2 以实际行动坚定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职责的生态大国形象
COP15宣传片犹如一本生态保护相册,用动态真实的可视化影像向全世界展现我国在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上采取的有效措施:从修复物种栖息地到建立种质基因库都诠释了中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上的责任与担当,由此塑造了中国以实际行动坚定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职责的生态大国形象。宣传片通过记录各类物种在华夏大地上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深刻诠明中国在物种保护问题中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把中国在物种保护问题上独具匠心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不可磨灭的生态建设壮举以动态影像形式呈现给全世界观众,使中国生态保护故事更加掷地有声。
4.3 以平等对话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国形象
COP15宣传片将全人类命运置于整体之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试图通过国家间互助合作与平等对话,为解决全球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提出具体方案,深化中国愿以积极互动姿态与全世界各国一同构建美丽世界的国际形象。多模态协同作用巧妙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理解折扣,弥合世界各国语言交流与风俗文化障碍,强调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应遵守合作共赢原则,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生态文化理念共享与平等沟通对话,在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弥合语言和时空障碍,由此构建以平等对话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国形象。
5 结束语
本研究突破认知隐喻架构研究仅仅局限于一维文字语篇不足,以视频宣传片为研究对象,综合三维话语分析范式研究COP15宣传片中由图像、文字、声音多模态符号资源实现的多模态隐喻架构,为新媒体时代下生态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动态性与情境性的解构过程提供可行分析范式。从实践价值角度看,本研究揭示了COP15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模型的符号性、认知性与社会性,强调生态保护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的应用对于推动人们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人”、国家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担当“生态国”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oral Politics: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44.
[2]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112.
[3] 韩艳方.多模态话语中模态协同的多维分析: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学刊,2022(1):35-40.
[4] 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5] KRESS G,VAN LEE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7] 刘忠波,金鑫.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J].中国电视,2020(1):81-85.
[8] 董梅,袁小陆.多模态审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2021,42(1):77-82.
[9] 何伟,魏榕.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外语学刊,2018(6):28-35.
[10]何伟,刘佳欢.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的建构与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20,4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