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中国》素材拓展与运用

2024-06-19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克己礼治乡土中国

得分点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进行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选摘自《乡土中国·无讼》)

深度思考

角度一:设立规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律。

费孝通先生说:“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最理想的礼治秩序,就在于“每个人都自动地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而事实上,不只是“礼治”,任何科学合理的规则设定之后最理想的状态,都在于规则已经潜移默化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成了规则的执行者和守护者。

素材对接

“创造历史,打破社会和个人的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谷爱凌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平日里,谷爱凌保持高度自律。每天保证10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在工作学习之余坚持写日记,在训练时把每个动作做到最好。高中阶段,她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成为她们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这两年她有更多时间专注训练,同时也会在滑雪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她会自由选择喜欢做的事,比如滑雪4个小时后,写1个小时日记或者上网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因为是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也会主动学习,这样也能调节大脑,以达到更好的运动状态。

运用示例:当下很多年轻人开始自觉追求“更努力”“更自律”了,他们很多人会把像谷爱凌这样严格自律的奥运冠军作为自己的偶像,期待自己与偶像共同成长。于这些人而言,遵守规律的作息,保持高效的学习节奏,已不再是父母师长的要求,而成了自己主动追求的习惯。费孝通先生说:“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事实上最重要的那场球赛的名字,就是——人生。

角度二:“礼仪之邦”的底色是每个普通人的克己修身。

费先生说:“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我们华夏之所以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在于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传统的习俗中而不自知,而这些习俗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我们的下意识反应。“礼”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我们会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故而在中国真要做到“合礼”,不是说把规则记得滚瓜烂熟就行,最重要的是得靠克己修身,要把那些理念根植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去,同时演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素材对接

辜鸿铭先生说:“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尽管不像日本人的礼仪那样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却令人愉悦。日本的礼仪就像一朵没有芬芳的花,而真正有礼貌的中国人的礼仪有一种芳香——由心而发。”钱穆先生也说:“礼寓于俗,俗中见礼,几乎无时而不见有天人之相亲。”“今若把此诸俗,一并取销,则不仅使中国人生减其情趣,亦将使中国人生失其灵魂。”

运用示例:华夏是“礼仪之邦”,但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当下,已经很少有人强调礼仪了。我们会发现,交谈讲究礼仪,可以让人如沐春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赏心悦目;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落落大方……甚至一个人礼仪做的好,可以变得充满魅力。辜鸿铭先生认为,真正有礼貌的中国人的礼仪有一种芳香,因为它由心而发。我们讲究礼仪是因为“克己修身”会成就更好的自己,而“礼仪之邦”也就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自觉的克己修身、遵循礼仪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延续传承了。

角度三:“社会”也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方。

费先生说:“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事实上,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社会的教化力量,认为教育并不只是家长和学校的事情,“社会”更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方。传统中国的“教化”思想集中反映为礼仪的教化,由此构筑起“礼仪之邦”的社会教化体系。中国传统社会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化民成俗”,包括“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这些故事的广泛流传,都是社会在承担教育责任的体现。

素材对接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涉青少年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花样翻新”。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AI绘图”等技术,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有人运用技术手段,“有偿帮助”未成年人躲避防沉迷系统,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有人通过虚假摆拍鼓吹“霸凌风”“家暴妆”等畸形审美,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这几年来,通过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等举措,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打击整治成效显著,平台自律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运用示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互联网用好了,就可以成为连接自己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反之则会带来危害。国家通过开展“清朗”专项行动,推动职能部门、网络平台、学校、家长等各尽其责,敦促社会搭建起青少年教育的健康平台和阳光营地,营造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让未成年人在充满正能量的数字世界健康成长。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克己礼治乡土中国
第33期参考答案
克己杀妻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无声列车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