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越重峦,快走踏清秋
2024-06-19游立群
唐摹兰亭,得其风韵。一曰迅疾,一日稳当。
相较于楷书的端庄雍容,草书的狂放不羁,我更偏爱兼顾了两者的行书:既保障了书写速度,又维持了笔法的沉稳,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使之成为极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书体。
正如中华文化一般,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隐喻:既要“蹄疾”,也要“步稳”,方能从容应对世间百态。
在我看来,“蹄疾”,是从“量”的层面描述实践,而“步稳”则更多强调“质”,只有当“量”与“质”统一,二者平衡,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这也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恒久困境:如何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蹄疾步稳,正是该难题的最优解。
蹄疾,是产生效益的先决条件。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没有果敢、迅速的行动,难免会落伍于时代的潮流,错失发展的良机,尤在这瞬息万变的当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追求速度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促成经济的腾飞,韩国的“汉江奇迹”,便是一个生动例证。然而,过分地追求“蹄疾”,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邻国日本便曾饱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痛苦。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时,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因冒进而造成的经济过热和虚假繁荣。而此时,“步稳”便成为了保障效益的关键因素。
步稳之于一国,是保障发展效益,预防风险挑战,化解潜在危机的法宝。但其意义不局限于此,它还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
当年王安石熙宁变法,六月上任,八月颁青苗法,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来年一月行将兵法……步伐之快,令人咋舌,纵然其“疾蹄”之下是对于富国强兵的渴求,也难以与社会演进的阶段性规律相抗衡。与此同时,也导致步伐不稳,用人不当,推行不周。如此“疾蹄”,难以留下坚实的足印,空余急促的蹄声,作为历史的余响,供我们长久地回味。
真正的智者与强者,总能调和“蹄疾”与“步稳”的关系,正如当下迅速崛起的中国,改革开放“道阻且长”,却能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智慧,在疾步快走的同时实现了步履稳健。纵使“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安步越重峦,快走踏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