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2023-04-1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礼治四合院秩序

费孝通《乡土中国》通过对比中西方社会,提出“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即法治社会与礼治社会。毋庸置疑,只有依法治国,国家才能发展下去,“法治”是我们的治理方向和目標。然而几千年形成的“礼治”一直有其存在的深厚土壤。法治和礼治,看似矛盾,其实,我们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礼治”,即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社会的“礼治”源自于农耕社会的固定性。“安土重迁”,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崇尚礼数,尊敬长辈,世代形成的地缘关系让人们自发形成了一套维持和谐的礼仪规则,如此相安无事。赵园的《北京的“大”与“深”》一文就谈及北京四合院深层传达的“礼”:“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从心理层面看,人类行为不仅受理性的控制,也应接受非理性的指导。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人都需要一种适应人的心理需要的秩序形态,使人们感受到和谐、幸福与安乐,而礼治秩序正是一种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而建立的秩序形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礼治”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贪腐。顾顺人情本是一种礼仪,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为其违背公正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以礼治国”的理论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辩证对待“礼治”,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发挥礼治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和谐。

当下,我们的任务是让“礼”焕发新生,使其适应现代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助力今天的法治建设。而“礼治”不能靠强制,需要人们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可以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来实现。

《礼记·乐记》有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以法治为原则,融礼治之优势,既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又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问题,让法治与礼治的光热共同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建立一个既讲规矩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辈仍需努力。

猜你喜欢

礼治四合院秩序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秩序与自由
四合院下的宝藏
孤独与秩序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