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处生白,“密”处蕴繁
2024-06-19湖北一考生
例文
草书中的“疏”与“密”,绘画中的“简”与“繁”,文章中的“略”与“详”……它们无一不在为我们的生活讲述着“疏”“密”之道。“疏”为生活留出一份空隙,抛弃一些繁杂;“密”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抛弃一些空虚。“疏”处生白,“密”处蕴繁,“疏密”结合,方可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疏”处生白,为繁腾出空间,展现粗砺、简约的生命状态。
“疏”寓意着留白,留出本来的原始底色。身处信息时代,杂乱交错的信息令我们眼花缭乱,这时,何不找寻心中的那个“疏”处,稍稍于纷扰中放松精神呢?徐悲鸿画马,去掉繁杂的笔触,用最原始的手法展现了马的真实形态,这何尝不是一种“疏”处生白呢?李子柒脱离城市中喧闹的生活,于乡村的安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疏”处生白呢?“疏”,不代表着空白、虚无,而是一种脱离世俗的僻静之道。面对生活中的干扰,我们该“疏”则“疏”,不在乎外部条件,为精神之繁打好底色,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旷达境界。
“密”处蕴繁,为白增添亮色,追求精致、繁复的精神状态。
“密”寓意着充裕,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匮乏,但一定要追求丰裕、充盈的精神。颜回身处陋巷,却不改其乐;曾国藩身处僻壤,以日记来洗涤俗心;樊锦诗身处沙漠,心系敦煌,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敦煌文化……他们都是在“疏”处生存,却又在心灵深处,寻到了那一方“密”处,孕育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因此,我们也应“密”中蕴繁,寻求人生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
“疏”与“密”如同孪生兄弟,我们无法抛下“疏”带来的简约与豁达,亦无法舍去“密”带来的繁复与丰足。人生如同书法,书法的优秀之处在于“疏”与“密”的准确运用,人生的精妙之处则在于物质上的“疏”与精神上的“密”的相互补充。离了“疏”,“密”便只是多余且复杂的描述;脱了“密”,“疏”便成了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我们要学会将“疏”与“密”合理运用到我们这张人生画卷上,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
“疏”处生白,”密”处蕴繁,掌握人生的“疏密”之道,于浪潮中涌现,把握人生之舵,奋楫前行,方可收获精彩而绚丽的人生。
评点:文章开篇结合对材料的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疏”处生白,“密”处蕴繁,“疏密”结合,方可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接着分别从“疏”与“密”的角度展开论证,揭示二者的内涵及作用,最后综合论证,指出二者相互补充,无法割舍。文脉清晰,条理性强,符合论证逻辑,是一篇论证结构上较为典型,文体特征十分鲜明的文章。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