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新”朝向
2024-06-19楚绪格安娜
楚绪格 安娜
转眼又到毕业季,一群有志青年即将从校园中走出。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虽然在就业方面有一定压力,但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创新的源泉。
就业意愿调查
足够包容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更加多元,除了找工作,他们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出国,甚至是短暂的“慢就业”。
●考研比例持续上升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近5年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持续上升,从2018届的14.7%增至2022届的17.9%,增幅22%。毕业生考研比例上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途径之一,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口红利”正逐步变成“人才红利”。
●考公/考编热趋势明显
“铁饭碗”本来就是众多毕业生及其家长们眼中的好工作,近年来国考连续扩招,使得应届毕业生考编热情高涨,甚至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脱产备考。
●部分毕业生“慢就业”
近年来,“慢就业”成为热议现象,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游学、做义工、支教、陪伴亲人、创业考察等。限定了时间、有规划的短期“慢就业”是毕业生积累生活阅历,对未来规划进行充分思考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利用毕业后短暂的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然而,个别大学生并没有为“慢就业”设定期限,在“慢”中失去斗志,使“慢就业”沦为懒惰啃老的遮羞布。
归因分析
●所学专业需要继续深造
根据《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应届本科生中,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读研规模持续扩大。这些专业通常是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本科教育很难满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需要,比如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非常多,要想进入更好的医院工作,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是前提条件。
●选择考编和专业有关
根据《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应届本科生中,“双非”院校毕业生考公/考编比例为1.8%,高于“双一流”院校的0.5%,这可能和“双非”院校毕业生想进入知名企业工作难度更大有关。从专业上来看,法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教育学类专业毕业生脱产考公/考编比例排在前三位,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经常要与法规文件等打交道,写材料更是日常,法学或者中文的教育背景可以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教育系统提供的事业编制更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心之所向。
●短暂“慢就业”可取,但不能变成“懒就业”
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短期“慢就业”是人之常情,在家庭支持的情况下,毕业生拿出几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体验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暂时的、短期的“慢就业”可以作为毕业缓冲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一小部分毕业生以“慢就业”为名,整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不关注招聘信息,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错过应届生身份,或是不断择业、过度观望和等待,让“慢就业”变成“懒就业”。这样的状态若不及时调整,会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困局之破解
2023年12月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对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做了重要部署。笔者站在人社部门的角度,分析2024届毕业生就业有哪些新朝向。
●制造业将迎来春天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服务消费、高端制造、新能源是2024春招三大热招领域。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迁,新能源、高端制造行业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中除了高端岗位以外,蓝领岗位招聘涨势也很猛烈,其中包装工招聘职位数环比增长12.2%,同比增长129.7%,均排名第一。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发布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招聘需求总体增长32%,车载软件研发岗位平均薪酬增长18%,企业倾向高薪招揽研发人才,高学历人才薪资上涨明显,硕博平均月薪超2.5万元。
青年就业向制造业回流,是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2020年以来,汽车制造、医药制剂和化学制品等中高端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吸纳青年就业的新增长点。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包含《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增多。2022届制造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达22.2%,高职毕业生比例达25.0%,分别较2018届提高了4.2个、3.9个百分点。
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制造业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企业此时应尽量吸收更多新鲜血液,让应届毕业生的创造力和蓬勃生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企业要走入校园,除了采用校园招聘会这种传统的招聘方式外,还可以和高校深入沟通,提出自己的用人需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甚至可以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预先选拔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让这部分学生毕业前去自己的企业实习,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及内容,让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岗位,也减少企业培训新人的压力。
●新兴产业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打开就业新空间
随着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将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在一些岗位消失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岗位需求。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后一个月求职竞争指数最高的10个职业中,前端开发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
根据央视网的报道,多地就业市场中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湖南长沙重点打造的“天心数谷”数字园区,这几年相继引进了一批从事未来产业的企业单位,包括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360全国科创研发总部(长沙)、湖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这些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IT、5G、网络安全还有量子等新兴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并且数据交易方面刚刚起步,后续涉及数据的供方、数据的处理方、数据的合规方、数据的交易方交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位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聚集了几十家脑产业相关公司,已经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当前我国在加快布局脑科学计划,已经在脑科学及类脑智能研究方面取得很多前沿重大成果。不管是做科学实验,还是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脑科学产业链研究除了需要传统的神经科学专业的人才,在设备制造、实验器材、公司运营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人才。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的增加,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就业机会也将相应增加。这些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环保工程、生态旅游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自然科学类的科技人才,也同样需要人文社科类人才,在新产业形成的合规、安全及伦理、法律规制等的研究方面,人文社科类人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可能和高校传统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完全相符,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高校要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人才输出。
●扩充政策性岗位 拓展就业空间
政策性岗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安排,各地要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资源,加快政策性岗位招录进程,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西部某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小李,第一次考研失败,而又因准备考研错过了最佳招聘时机,导师了解到他的情况,积极推荐他应聘学校的科研助理岗位,在做科研助理期间,小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准备考研,终于二战成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小李很欣慰这一年的时间,既积累了工作和科研经验,又获得了深造机会,他的导师也对他寄望很高,希望他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校,小李科研助理的经历将成为他日后留校或者求职时的重要优势。
●拓宽城乡基层就业空间
《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力挖掘基层就业空间,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拓展实施“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鼓励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4年春节后一个月,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求职者期望留在本城市等级的比例分别是76%、69.5%、62.1%,分别高于去年同期的74.3%、64.7%、53.9%。求职者“下沉”趋势更加明显,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才黏性正在不断上升。“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心声。现在三、四线城市也有日益优厚的人才政策、不断完善的城市配套,毕业生返乡就业成为趋势,不仅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更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力。
成为乡村医生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锤炼自我、提升能力、建设祖国的良好途径。2023年12月,中央编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工作的通知》,引导和鼓励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优化乡村医生队伍,通过事业编制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在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灵活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重要的就业渠道,灵活就业在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将受雇半职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定义为灵活就业。
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培行业吸纳了较多灵活就业人员,工科院校毕业生小平在大学时候就经常做家教赚取生活费,积累了较多的中小学辅导经验,毕业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都不太满意,于是转向教培行业。凭借着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小平逐渐在教培行业积累起了口碑,学生越来越多,收入也逐渐攀升。毕业五年后,小平对自己当时的选择很满意,她认为灵活就业不仅让自己有了可观的收入,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平时在工作生活上也能够更加自主地安排时间。
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媒体/出版类职业也有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现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创意写作人员和新媒体策划、编辑、运营人员,他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的创意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工作当中,还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做UP主、博主,都是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自主创业也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举办得如火如荼,积极参与的大学生们在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己的创意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定的创业训练,了解到了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创业孵化中心,帮助大学生们实现创业梦。孵化中心为刚刚创业的毕业生们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工商注册等各种业务办理的帮助,创业担保贷款、各种创业及培训补贴、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扶持政策,专家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从各方面对“职场新生”们进行帮助。
与此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稳定性、资格认定、社会保障、个人发展、心理及生活质量等问题,仍需有关部门多加关注。近年来,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2024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提交了《关于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提案,建议分类施策、精准扩面,把更多灵活就业大学生纳入社保体系。
社会和家庭也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就业。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客观评估自己,摈弃消极等待的思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者单位 日照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