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科技查新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2024-06-19唐文玲
唐文玲
摘要: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6.2.R6版本)对1986—2023年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文献进行文本信息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对科技查新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与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突现词等进行系统分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揭示科技查新研究的发展历程、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科技查新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CiteSpace;科技查新;可视化;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科技查新服务于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科研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开展近40年,目前已有38家国家一级资质科技查新单位和102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业务量逐年增长,查新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渐扩大,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愈加多样化,科技查新工作朝着管理科学化、流程制度化和服务信息化方向不断迈进。为更清晰地掌握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动态,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深入挖掘国内科技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热点的时间演变来梳理查新工作的发展脉络,剖析科技查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以期为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路径。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客观地展示我国自80年代以来与科技查新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笔者选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以“科技查新”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跨度为1986— 2023年,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一共检索出文献2960篇。在获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筛选,去除重复数据,剔除目录、会议通知、广告、征稿等无关记录276篇,共得到文献2684篇。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6.2.R6版本)进行文本信息挖掘和可视化分析,首先运用Excel对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和主要发文期刊进行简易的可视化分析,再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文献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时间分布与突现分析等,进而总结我国科技查新30多年来的研究进程和结构关系,探究科技查新相关的前沿领域、合作网络、演化动力和潜在研究方向,分析归纳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文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和年度分布情况可以反映一段时期内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986年以来国内科技查新领域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1986—2023年以“科技查新”为主题的发文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将总体发文情况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2000年,此时为国内科技查新的起步阶段。科技部和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与查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批准认可多个具有国家资质的科技查新单位,从而引起学界对查新工作的关注和讨论。此时查新工作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科技工作者对查新的认知仍在探索阶段,因此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年发文数量只在个位数左右。而1991年,国家科委制定《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讨论稿)》,将科技查新纳入制度化轨道,越来越多的省科委做出科技成果鉴定必须提供查新报告的规定,因此对科技查新的研究工作飞速发展,发文数量有明显提升,到1997年达到小高峰48篇,而后到2000年处于平稳上升阶段,说明此时科技查新已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尚未出现研究突破点,仍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
第二阶段是2001—2013年,此时为国内科技查新的稳步发展阶段。21世纪初,科技部出台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2000年)和《科技查新规范》(2001年),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进行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的重新认定工作,至2014年教育部设立七批102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规范》等法规的出台标志着科技查新制度得到全方位的确立和实施,查新报告成为成果鉴定、科研立项和专利申请的必要条件。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吸引了大批高校科研人员的目光,使他们对查新工作的认知和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科技查新的相关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年度发文数量迅速增长,从2007年到2015年一直保持年均发文140篇以上的趋势,到2010年则达到顶峰194篇。
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此时国内科技查新的研究步入发展滞缓阶段,自2013年起发文数量不再逐年增长,从2014—2017年发文数量更是急剧缩减,2023年发文数量成为近20年最低(29篇)。说明国内对科技查新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原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已经相对饱和,需要新的突破口和发展动力。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2015年《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的重新修订和2017年《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的废止,从国家层面对科技查新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准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二是2014年之后教育部不再审批设立新的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的研究力量没有进一步夯实壮大;三是2020年后受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从高校到企业的各项科研工作受到阻碍,查新工作站的业务量也有所缩减,这使得科技查新研究的创新动力日趋冷却,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2发文期刊分析
对科技查新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排名前20的期刊共发文1392篇,占科技查新领域全部论文的51.86%,如表1所示。排名前五位的来源期刊《图书情报导刊》(曾用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情报探索》、《现代情报》、《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曾用名《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医学图书馆通讯》)、《医学信息学杂志》(曾用名《医学情报工作》)共发文718篇,占研究文献总量的26.75%,整体来看,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种类较为单一。在排名前20的主要发文期刊中,属于CSSCI、CSCD、北大核心的期刊共计6个,仅占比30%。因此,主要发文期刊中在图书情报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刊目较少,普通期刊居多。
2.3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研究主题与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关键词的内容与出现频次直接反映该主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度指标,能够衡量关键词重要性的大小,识别该领域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和科学前沿演化动态[3]。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识别出科技查新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进而梳理与归纳科研查新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
将CNKI数据库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后,再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设定时间区间为1986— 2023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进行统计频次和中心度分析,得到我国科技查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统计表。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出现729个网络节点,1718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5。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运算与可视化分析,整理得到以“科技查新”为主题的研究且中心度排名前2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根据中心度排名20位的关键词,科研查新的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查新主体(图书馆、查新员、查新机构等)、查新工作(信息服务、文献检索、查新质量、新颖性、查新点、查新报告和查新咨询等)和查新领域(医药卫生和中医药)。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聚焦于科技查新的主体和工作内容,对科技查新的其他方面如查新客体(委托人、企业)、查新目的(成果鉴定、立项查新)涉及较少。
聚类分析是将同一研究领域中关联密切的各个关键词进行聚集整合,从而凸显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各类热点研究范畴,以此推断出研究热点[4],利用CiteSpace中的LLR(Loglikelihood rate)标签提取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在聚类图谱中,模块值Q大于0.3则说明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5]。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得到Q值=0.5328,S值=0.8905,M=0.6667,说明本研究的聚类效果良好,可信度较高,如表3所示。
2.4发文作者与机构合作分析
发文作者和所属机构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主体,为识别科技查新领域的核心作者和机构,探究学者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进行作者共现和机构共现的知识图谱分析。运用CiteSpace的“合作作者”分析功能,对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科技查新领域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作者共现图谱中共有873个节点,节点连线数量为486条,网络密度为0.0013,表明科技查新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庞大的研究学者队伍,但是发文作者整体上呈现分散的状态,孤立的节点较多,多数学者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
对作者的发文数量进行排名,如表4所示。对该领域研究贡献最多的作者为吴曙霞,共发表文献19篇;其次是连丽艳、张静和王超,各发表文献14篇;张群、王军红和吴东各发表文献13篇,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作者共有31位。在发文数量前20位的学者中,来自情报研究所的有10位,来自高校图书馆的有4位。根据普莱斯定律[6],其核心作者发文量计算公式为N=0.749×(n max)1/2(n 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N=3,核心作者共341位。合作较为突出的作者群体有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吴曙霞、曹姝、吴东、郑力等;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连丽艳、张静、高翔、郑悦等;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缪家鼎、朱玉奴、马景娣、田稷等,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仇顺海、张建平、吕传禄、王映红等。总体而言,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但主要集中于共同单位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缺乏跨单位的合作研究;非核心作者之间连线较少,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整体上科技查新领域仍以独立研究为主导。
运用CiteSpace的“机构”分析功能,对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科技查新领域的机构共现网络图谱。机构共现图谱中共有731个节点,节点连线数量为118条,网络密度仅为0.0004,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较为薄弱。
对机构的发文数量进行排名,如表5所示,科技查新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出自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大学图书馆,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发文41篇。由机构共现图谱可知,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群体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局部的合作网络。但从整体来看,研究机构的网络群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薄弱;发文机构多数呈现孤立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研究群体内部的合作次数较少,缺乏密切联系和深入交流,尚未发展为成熟的学术研究团队。
2.5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关键词趋势分析是以时间片段为单位来统计前沿关键词的年代分布情况,从而便于展示该研究领域的阶段性特征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关键词进行时间线维度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直观展示研究主题对应的文献发表时间跨度,进而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迁移和主题演化趋势。利用CiteSpace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时间区域(Timezone)分析,根据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可以看出,科技查新领域的关键词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研究热点呈现起步阶段早、持续时间长、关联主题多的特点,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90年代前中期。(2)关键词数量爆发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1992—2000年,这与1992年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管理办法与政策规范,并设立多家一级资质科技查新单位,使科技查新工作逐渐步入标准化和制度化的进程相吻合;二是2003— 2014年,这与教育部从2003年起进行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的重新认定工作,到2014年设立七批102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进程相吻合。(3)2014年之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断崖式下跌,且再未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这与科技查新的发文数量自2014年之后逐年下降的现象相符合。
2.6研究前沿动态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某时间段内相关文献数量波动较大,发文速度增长较快的关键词,关键词的突现度越强,代表其受到的关注程度越高;关键词的突现时间越长,代表其受到关注的周期越长。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可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沿和演化动态,探索突现关键词可以识别和预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动态[7]。利用CiteSpace生成突现强度TOP24的关键词,如图2所示。该突现词图谱直观地展示了科技查新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的迁移变化,反映了1986—2023年科技查新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和发展前沿。参照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将1986—2023年科技查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6—2000年)。该阶段出现多个突现度较强的关键词,突现起始时间多为90年代初期。该时期出现的科技成果、科研管理等关键词与当时加强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规定利用科技文献进行新产品查新的背景相呼应。1993年3月《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稿)》给出了科技查新的基本定义,即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成果、专利、发明等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供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形式。该阶段的突现词如情报检索、查新检索和查新咨询等均与管理办法中科技查新的定义、手段和用途相对应。
(2)第二阶段(2001—2013年)。该阶段的突现词如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咨询和查新员等,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查新的研究侧重于提升查新质量和拓宽检索路径。21世纪以来,科研项目呈现跨学科、多元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查新员与委托人进行有效沟通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关键,所以出现突现词“沟通”。由于科技查新的业务流程和内容与高校学科服务有不少契合点,因此有学者提出将科技查新与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借助学科馆员的力量提高查新机构的服务能力,因此出现突现词“学科馆员”。而对过往课题项目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有利于揭示目前科技查新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因此出现突现词“统计分析”。同时网络发展促进了查新业务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管理系统与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成为研究重点,因此出现突现词“管理系统”。2013年4月,教育部颁发《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进一步规范了查新报告的撰写格式,并详细规定了文献检索范围和检索策略,因此出现突现词“检索式”。
(3)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该阶段出现的突现词数量较少,且2015年之后再没有新的突现词出现,这与2014年之后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下降的现象一致。到2014年科技查新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与核心工作之一,在高校情报信息服务与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相关研究也在厚积薄发,因此出现突现词“高校”;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驱动型的科研创新模式,科技查新在大数据时代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因此出现突现词“大数据”。2015年起,国务院相继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文件,加之医学类查新站的蓬勃发展,因此出现突现词“中医药”。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向信息化和市场化靠拢,科技查新的内涵和服务模式业随之发展和变化,因此出现突现词“服务模式”。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利用Citespace6.2.R6软件对1986—2023年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上的268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数量、发文期刊、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等方面对科技查新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其总结成果如下:
(1)从发文数量的年度趋势和关键词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以2014年为分水岭,科技查新的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从繁荣到衰弱的过程。结合突现词不难发现,科技查新的研究进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引导和实体机构建设的影响,自2014年之后教育部不再设立新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起,科技查新的有关研究便逐渐衰减。受外部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80年代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促成科技查新的兴起,2020年起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科技查新业务量的缩减,使近三年来相关研究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而科技查新内部的工作实践对研究的影响则要相对较弱。换而言之,科技查新的发展更取决于外部的压力而非内在的动力,其学术研究整体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从侧面反映科技查新的业务人员普遍缺少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自主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从发文期刊来看,科技查新的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排名前五位的来源期刊所收录文献占总数的1/4以上,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种类较为单一。同时,在主要发文期刊中,普通期刊占比较高,CSCD、南大核心与北大核心期刊数量较少,说明目前科技查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普遍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力较低,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待以挖掘。
(3)从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查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查新主体(如图书馆、查新员和查新机构等)、查新工作的内容(如文献检索、查新质量和查新报告等),对查新客体、查新目的和查新领域的关注程度较低。其中,对查新客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单位上,如校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对委托人员如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专门研究较少。对查新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领域,其次是农业、电力和化学化工领域,对其他学科和行业领域的针对性研究则涉及较少。
(4)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查新领域已经初步形成零散的核心作者群,但基本上属于同一机构内部之间的合作研究,缺乏跨单位的沟通协作;同时更多的非核心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而机构合作网络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依靠地缘和学科优势建立的合作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整体上研究机构的合作群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跨区域机构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和深入交流;多数发文机构在网络上呈现孤立分布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总体上科技查新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学术研究团队。
3.2建议
针对科技查新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分析,为我国科技查新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5点建议:
(1)促进协同合作,提升查新服务质量。同一区域内的查新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业务的分配控制与整合协调,壮大查新员的人才队伍与学科背景,满足客户多层次和多元化需求,推动区域科技查新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区域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和人力资源的再分配,扩展文献获取途径和信息检索手段,通过任务分流和人员调配可以有效解决部分查新机构资质不足、学科专业背景不平衡、委托任务繁重且时间紧迫等问题,从而分担高峰期查新员的压力,优化查新业务的供需匹配,丰富和深化查新工作站的服务类型,进而提高区域查新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2)提升查新员综合素养,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查新机构需要把握严格的引进标准,基于学科需求选择引进相应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组织开展定期的查新业务技巧培训会、文献检索和软件操作技巧培训会、数据库使用技巧和外语阅读技巧培训会、查新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工作,鼓励查新员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查新员培训班和专题研修会等形式,提升查新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拓宽查新员的知识层面和研究视野,从而提高查新工作的服务质效。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查新员考核体系,作为查新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从接待用户、受理查新委托、与委托人沟通、撰写查新报告等各项环节严格规范查新员行为,并设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出具的查新报告的质量和数量为考评基础,结合用户反馈意见,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查新员的职业素养。
(3)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平台。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统一的查新服务平台是实现区域协同管理和服务流程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通信、云计算和数据库等技术搭建在线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查新的电子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使用户可以远程提交委托申请、查看工作进度和接收查新报告,无需亲自来到现场办理,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迅速响应委托人需求。同时利用云服务平台将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统一查新站的服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使查新业务公开化、透明化、全周期管理;通过平台共享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便于查新委托的分配调剂和用户跨部门的委托咨询,从而减缓查新机构购置数据资源的经费压力和查新高峰期任务繁重的时间压力,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实现成本的优化控制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4)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的情报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查新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硕博博士学位论文、青少年创新大赛、标准制定和职称评审等,服务对象多元化成为新时期科技查新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多元发展的服务对象,从查新员人才队伍、文献资源数据库、业务管理平台软硬件系统到查新机构规章制度和服务理念,都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将精细化、专业化和智慧化服务嵌入到科技查新业务的每个角落,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日益复杂的文献信息需求,拓宽自身的服务领域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科技查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公众查新意识。当前应以科技查新工作站为主导,加强对大众的宣传推广力度,尤其针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重点机构,开展相关的查新知识专题讲座或培训活动,向学生和科研人员普及科技查新的基础知识和查新业务的基本流程,介绍查新工作站的发展概况。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公众号或者在校园网、图书馆网站、企事业和科研机构官网或者工作群里推送科技查新的科普知识,办理查新业务的注意事项以及查新高峰期预警等。高校图书馆查新员可以与学科馆员联手,将查新知识教育嵌入到教学科研中,如在信息素养培育的公选课中添加科技查新基础知识的相关课程,在知识产权培训讲座中增添科技查新的宣传版块等,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科技查新不再陌生,从而使科技查新服务植根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
4结语
本文通过对1986—2023年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解读,可以得知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整体处于被动状态和瓶颈期。科技查新研究想要破除现有的发展僵局,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就必须加强战略合作,打破孤立研究和被动研究的局面,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将科技查新业务辐射至区域内的相关产业领域,扎根至各项科研管理工作中,助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海生.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知识图谱(2011—2021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时代经贸,2023 (6):67-70.
[2]张金池,李翀,贾赵辉,等.功能性微生物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6):146-156.
[3]黄芳.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大众科技, 2023 (5):179-183.
[4]倪燕.安徽文化传播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馆学刊, 2022 (12):100-105.
[5]宗淑萍.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310-1314.
[6]蒋奇伸,董海宾,高昌宇,等.2000—2022 年我国小黑麦领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 分析[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09-25)[2024-03-25]https://link.cnki.net/urlid/11.3513.S.20230922.1527.014.
[7]张洪波,廖启鹏.我国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矿业,2023 (8):9-18.
[8]张振煜,汤镇霖,张朝晖,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家湿地公园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生态学报,2023(22):1-10.
[9]谢黎,李玲丽,任波.基于产业链的科技查新协同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1):74-80.
(编辑李春燕)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Tang Wenling
(Library,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version 6.2 R6) to conduct text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research literature o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3.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s and journal distribu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merging words i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uses scientific knowledge graph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operation network,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career in China.
Key words: CiteSpace;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作者简介:唐文玲(1996—),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