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19聂莹莹廖珮君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聂莹莹 廖珮君

摘要:为更好地促进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文章通过访谈法了解应用型高校实施“专创融合”课程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实施“专创融合”理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学校缺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关条例制度、教师对“专创融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及教学设计薄弱和学生对“专创融合”课程的内驱力弱且积极性不高。通过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为促进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提供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指出要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现还处于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未明确提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此后,教育部也多次指出要努力实现和加快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反观当今的大学教学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两者彼此分离,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彼此割裂现象,呈现应用型高校专创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1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学校缺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相关条例制度

根据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辽宁省S学校缺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相关条例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阻碍“专创融合”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教师、学生参与课堂的直接对象外,也离不开学校及领导方面的态度问题。近年来,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向前发展,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文件,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许多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这就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宣传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很少有机会对其进行积极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有关政策一无所知,很难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家确实提到了“专创融合”落实到高校这一政策,学校对文件进行解读后,要求各专业的老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但具体执行的要求和落实到哪一步,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要求。高校对“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还停留在口头号召阶段,也没有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因此,学校对“专创融合”课程这一块仍不够重视。

1.1.2学校相关的教学标准和制度不支持

目前来说,学校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现有制度不太支持该教学模式。在访谈中,某老师曾提到,他在2021年讲授高等教育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将“专创融合”理念纳入专业课程中的,但由于是文科专业很难与创业联系起来,因此,更多的是渗入创新思想。这位老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给定一个主题,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线下的访谈、问卷、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资料,最后派出小组代表在课堂进行汇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创新教育融进专业课程中,通过此次研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其教学内容与学校要求写的教学大纲相矛盾,研讨是根据当时学生的状态设计教学内容,并不能提前获得或预知学生的反应以及收集的内容,因此,给教师提前写教学大纲这一环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迫于学校要求的教学标准以及现有制度的不支持,导致教师很难再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按部就班,提前做好教学规划,按照教学规划实行,课上只有老师教,学生听,与之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在课堂中就体现的不那么明显了。同时,根据教师访谈得知,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在教学计划上,都没有针对师生分别制定“专创融合”的考核评估体系。因此,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主观性是非常低的。

1.2教师对“专创融合”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及教学设计薄弱

1.2.1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薄弱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到2035年要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因此,在高校开展“专创融合”课程,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在知识层次上与“专创融合”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的专业老师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充分了解到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他们只限于自己所处的领域,跨学科教学能力也比较有限。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匮乏,制约了高校“专创融合”向纵深发展[1],阻碍了“专创融合”的深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现实为导向的实践教育,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既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动手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力[2]。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到学校,从课堂走到课堂,他们普遍缺乏在行业或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也没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3]。目前,我国“专创融合”教师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能够胜任“专创融合”的教师队伍相对较弱,缺少能够胜任“专创融合”教育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学中去。

1.2.2教师的教学设计未能很好与“专创融合”概念相结合

(1)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创新元素。教学内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的纽带,有些专业课教师会在课堂上适当加入创新创业因素,从而将“专创融合”理念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结合程度是由学科本身特点和教师教学水平决定的,因此,各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程度是不一样的。相较于其他理工类专业而言,文科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没有融入该理念。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时,如果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进行整合,则会造成不同的融合程度与效果。在理论课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案例分析和视频来传授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取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协作、学术研讨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需要在理论课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程中加强与真实场景的结合,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程评估是一门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一门课程的质量,“专创融合”课程的建立与执行,取决于它的有效发挥。然而,现实中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实施的并不理想。“专创融合”课程与传统的课程不同,它是一种基于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在专业教育中深入融合了创新创业要素,与技能练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4]。

目前,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评价方面面临3个主要问题。第一,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忽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完整性。第二,对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这种偏向终结性评价的倾向使得在“专创融合”课程的实践中,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参与,以确保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评估。因此,在实际的评估中,评估结果往往是不完整的,这种评估方法也会把注重成果的理念带到学生身上,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三,忽视反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参与到实际评估中,比如设计完的系列课程作业或设计完的考核情境,要让学生参与,倾听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结体会,并将收获反馈给老师。评价的功能就是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据此做出改进的决策,但是目前来说,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评价的功能。

(3)教师课堂实施效果不好。教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意识地融进专业课程中,转变教师的观念,打破学科取向,以学生能力为本,融入创新创业观念,但由于教师能力不足,视野不宽,学生不一定能适应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原本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很可能会出现低头不语的情况,大家都沉默,没人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也没有继续将这种教学方式延续下去的热情,“专创融合”课程实施不下去,导致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老师授课也会相对轻松些,也就不会选择难为自己,难为同学的教学模式。

1.3学生对专创融合课程的内驱力较弱且积极性不高

1.3.1学生的内驱力较弱

当前的应试教育,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学习热情不高,创造力也不强。通过某校大一学生的讲述,大一时,学生通过一些国通课程接触到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上了“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思维方法”的网课,但是这种课程在学生这里得不到重视,只需要按照课程要求将任务点完成即可,一些需要观看的教学视频,如果教师没有设置成不允许快进模式,那么学生将通过拖拽进度条或者倍速观看的方式完成任务点,最后达到课程标准和相应学分。大学部分学生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时候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或活动并不是自愿参加,也不是出于自身考虑,为了提高自己的见识及能力,而是为了学分或者活动加分,如果没有这些奖励加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参与度会很低。除此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追求的是一种平稳的学习状态,他们觉得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是一种附加的负担,很难达到要求,因此,他们不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让那些想要创业的学生们去学习就行了,更不会考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实现专业创新。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知识,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去探究更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对于内驱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课程作业其实是一种负担,他们往往会通过百度搜索、查阅资料的方式,直接复制粘贴文本,把作业交上去,就算完成任务,存在侥幸的心理,只要获得老师给的相应分数就可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那么强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也会受到影响,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也没有授课的激情,更不用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了。

1.3.2面临外部环境压力,没有过多时间去消耗

除了学生的内驱力会阻滞“专创融合”理念的实施,还有一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学生在该阶段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较大,并不想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消磨在与自己目标无关的事情上。现在的用人单位比较倾向研究生阶段的毕业生,学院也比较在意考研率的问题,因此,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去考研。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考公、考编、考证以及找工作的压力,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事情,学生的认真态度也会在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中体现出来,他们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完成课程作业。因此,教师采用“专创融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固然是有好处的,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但是迫于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往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改革的对策

针对目前“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要积极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专创融合”的深入发展。

2.1构建内外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

通过访谈以及相关的文献查阅,了解到有关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的政策体系并不健全,可以从社会和高校两个方面去解决。就高校而言,政府可出台“专创融合”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政策,通过对内源性教师的充分挖掘和对外源性教师的主动引入,建立内外互补、互相融合的教师队伍[5]。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方面,要建立有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咨询和保障,推动各类平台的有效整合,为各个平台搭建交流的桥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搭建校内与校外的桥梁,实现多层次的协作。

2.2重新构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对应用型高校实行“专创融合”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具备“大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本土化”教育体系[6]。各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参加与“专创融合”相关的专业建设、教学方式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厘清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和需要,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在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2.3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响应国家的双创政策,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师不仅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要过硬,还要自觉学习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有机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学校也可以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工作并获得实际成果的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及工作积极性。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教师更多地去了解并关注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充分利用教学智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为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2.4专业课教师合理将“专创融合”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去

2.4.1创新学法和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学”法就是学生能独立学的知识,教师不教,只要整理让学生去做的事情,就可以获得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教”法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效学习。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只注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创业精神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智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双创教育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课程,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教师也应理解学生面临的压力和需求,给予适当支持和引导,促使学生平衡好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发展两方面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结果,不但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应用所学的东西,增加课堂参与性,锻炼大脑,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创造力和创造力,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2.4.2合理改进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往往局限于考核制度,过于强调理论原则,忽视实际操作。评价通常依赖不公开的试卷或最终论文,可能出现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实践性的考核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倾向于死记硬背基本原理,无法真实展现其实践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这种测试也难以反映学生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很难评估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多基于实践、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能力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培养。

合理改进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是重要的。除了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堂作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样一个情境一个内容的作业,分成不一样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将这些目标分发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老师也可以相应推荐,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方向。这种不同深度的完成性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满足学生对作业完成的目标期望。这个过程实际上并不只是完成作业,而是期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潜能,以便更好地去探索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专创融合”课程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结语

从“专创融合”的角度来看,要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法和“学”法的革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专业需求、就业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出发,全方位地深化“专创融合”课程改革,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困阻与突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22(006).

[2]胡天佑,李晓.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127-131.

[3]陈守辉,章伟,李霞,等.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30-31.

[4]郭素娟,于琳琳,张洪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1):60-64.

[5]胡天佑,李晓.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12):127-131.

[6]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2015(7):79-82.

(编辑 何琳)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Nie  Yingying1, Liao  Peiju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anzho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uses interview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by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not ideal.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the lack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in schools, weak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and teaching design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among teachers, and weak and low motivation of students towards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a path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名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20T006。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优化路径研究——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3JXGG019

作者简介:聂莹莹(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廖佩君(1972—),女,台湾台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