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024-06-19孙朝锋
孙朝锋
摘 要:小学阶段是阅读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以“双减”为契机,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研究发现,学生的阅读量虽有所增加,但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为此,学校需基于课标要求,精准定位阅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精心甄选阅读材料;研发阅读课程,形成高效阅读策略,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阅读能力;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6-0050-05
阅读能力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要把握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不同,因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读书。学生漫游书海时,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阅读中,可在阅读中寻找文化内涵,寻找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如此一来,素质教育也自然而然的发生。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学校、教师、家庭对阅读高度重视,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是很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阅读意识在逐步增强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学生阅读存在的常见误区入手,试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当前学生阅读存在的误区
(一)重“量”不重“质”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学校、家庭、社区都在倡导阅读,尤其是学校更加重视,常常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学生的阅读量增多了,但阅读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是很多学校以阅读量来衡量学生的读书价值,认为学生读书的数量越多,知识储备就会越丰富,学生就会越有学识。因此,很多教师将统计阅读量作为衡量阅读的评价方式。
笔者认为,阅读数量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是如何读的?读的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读?是主动阅读还是被动阅读?有多少收获?有哪些收获?如果读每一本书、读每一篇文章,学生都是走马观花,只了解大概情节,那么读书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的学校统一发放阅读存折,让学生每周统计阅读量,根据数据评选出阅读小明星,阅读“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等,这样只用数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学生阅读的盲点、难点就很难发现,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标签式的“阅读标兵”。
(二)重“藏”不重“读”
“书香校园”的特点在于师生在校园里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学生阅读可以在图书馆,可以在班级图书角,可以在校园里的操场、长廊、小亭……学校变身“开放式图书馆”,师生能够时刻与书为伴。但是,有部分所谓的“书香校园”,注重的是“藏书”,缺失的是“读书”。这里的“藏”大多指学校虽然修建了非常漂亮的图书馆,并且分门别类购置了大量的书籍,藏书量远远达到上级要求的配备标准,但遗憾的是,学校未能充分利用这个高标准的图书馆让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除了例行公事,偶尔让学生借阅之外,几乎不对学生开放,图书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藏书馆”。
(三)重“读”不重“理”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有输入和输出才是最有效的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家长、同学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一起讨论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却往往忽视学生的交流与分享。据了解,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不喜欢分享的原因是不知道分享什么。归根结底是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掌握“理”的方法。
阅读要重视“理”,到底应该“理”什么呢?笔者认为,阅读要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者的年龄和需求,选用合理的“理”的方法。一是要学会“理”出观点。阅读时,不能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不能把书上的内容当成是真理或规律的化身,要学会“理”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二是要学会“理”出线索。阅读时,整本书的情节线索、人物的出场顺序要通过图示进行梳理,这样分享时就能做到条理清楚,不至于张冠李戴;三是要学会“理”出书中的精彩之处。精彩句段、精彩画面有利于学生在讨论时与同伴分享。掌握了“理”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质量就能得到保障,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基于课标要求,精准定位阅读目标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根据课标要求以及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瞄准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机结合,以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课程体系为策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特点,精心甄选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首要的是为学生选取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校选择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阅读材料,努力指导学生自觉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阅读、体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1.教师助选阅读材料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尽可能从多方面、多渠道选择构思新颖、表达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比如教给学生从多途径选择材料。除了选择各种各样的书籍外,还可以学会适度选择一些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电子图书等。此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从多题材中选择材料。除了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文学性的材料之外,更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科普、国防之类的优秀作品。
2.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学生能自主甄选阅读材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爱好,选择积极向上的、富有特色的作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3.阅读材料分类分级
阅读材料的丰富多彩虽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但是繁杂无序的阅读材料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不利于学生梳理阅读方法和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级分类,形成按照年级由低到高有序排列的阅读书单,书单中可以按照实际阅读需求,分为必读、选读,阅读方法也可以按照年级整理成序。阅读材料分类分级不仅方便学生有序阅读,还有利于班级、学校对阅读活动展开管理。
(三)研发阅读课程,形成高效阅读策略
1.构建有机相连的“三个课堂”
(1)改革小课堂。此课堂主要是指教师要改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读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
(2)拓展中课堂。此课堂主要是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读。教师要合理分配校内课余时间,利用一切可以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好书推荐等形式传播读书方法,分享阅读乐趣,让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3)开辟大课堂。此课堂是指校外阅读。学校教师要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利用家长会、蒲公英故事会、微信公众号推荐书目等方式,提倡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倡导父母与孩子共读,交换看法,交流感悟。
通过“三个课堂”,可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语文学科三级阅读体系。“课内读”是教师引导点拨下的阅读,是习得方法、巩固方法的阅读;“校内读”是在阅读课、中午阅读时间、课后服务等校内读书时间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文为统领的主题式阅读,旨在迁移阅读方法。此外,校内读还要在课间利用好班级读书角,让爱读书的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家内读”是选取与教科书关联的、与学生年龄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相关书籍,在家内带着阅读任务读或者与父母进行自由阅读。
2.打造优质高效的“四种课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整本书阅读”写进了课程标准中,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目标、内容及要求。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四种课型”助力学生整本书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
(1)推荐型阅读课。教师指导学生“拿到一本书”,读封面、读书评;“打开一本书”,找主角、读前言、读章节、读目录、读精彩片段、读尾声等;“合上一本书”,制定读书计划。
(2)指导型阅读课。教师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
(3)推进型阅读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更见成效,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同时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
(4)展示型阅读课。教师组织学生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讲述所读书籍的内容;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等,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方法,讲述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并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组织学生把读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进行表演。
3.赋予课外阅读课程化
赋予课外阅读课程化,可区别于泛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泛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人兴趣,学生阅读也多停留在感受层面,很难自觉地上升到理性的认知高度。学生如果仅有兴趣的满足和一般性的感受,而未经历理性的推断与反思,就很难建立起自己的阅读“经验”,造成阅读效果不够理想。而课程化阅读,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给予合理的课程安排、科学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有阅读目标、有规定内容、有考核评价,使课内外阅读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
(1)制定科学有效的阅读课程计划。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具体应根据课内阅读教学的情况分析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然后在学生的阅读水平内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在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时,教师要明确阅读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有明确的阅读内容,达到明确的阅读目标。通过这样的计划实施,才能够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进一步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
(2)保证足够的课外阅读课时。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阅读材料专门指定一些课时用于阅读指导。比如,学校要定期安排一节课外阅读导读课,一节课外阅读推进课,一节课外阅读展示分享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教师的指导,可以习得相应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活动。
(3)做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不仅要为学生整合优质的课外阅读资源,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确保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除此之外,教师应当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文质兼美,既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此外,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能够迁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圈点批注法”“摘录做笔记法”等等,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进而保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全面而系统地学习知识。
(4)加强对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有效评价是阅读质量的保障。对小学生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通过统计评比保证阅读量。坚持让学生将阅读量及时统计到阅读存折上,每月评比一次。通过评比,选出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二是利用各种活动评价阅读的质量。可以利用班级阅读分享课开展年级“好书推荐”活动,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读后感、好书推荐卡、萤火虫小义工等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还可以通过年级、学校定期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开展图书跳蚤市场、阅读展演等,表彰“校级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让爱读书的孩子影响一个班的学生,让爱读书的班级影响一个年级,让爱读书的年级影响整个学校,让爱读书的家庭辐射多个家庭;三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读书比赛及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课外阅读课程化,给课外阅读赋予教学意义,既能保证学生阅读的基本需要,又能用科学的阅读指导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温儒敏先生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目标:涵养性情,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一本书,学会读这一类书。
4.研发系列阅读校本课程
(1z)国学经典课程。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蕴养博厚的学养根基。很多学校将甄选的国学材料,整合成国学经典读本,按照年级进行有序诵读。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论语》《唐诗宋词精选》等,研发成国学经典课程。通过学校规定的晨读课诵读、课前三分钟分享、教师导读课、学生展示课和经典诵读评比活动等形式,将国学经典课程落实到位,浸润学生心灵。
(2)名著诵读课程。名著阅读可以作为中高年级的课外延伸课程。学校要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将名著阅读落实到位。比如,有学校针对名著阅读课程,实施阅读导读课:教师通过导读,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推进课:课堂上,教师结合语文阅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结合名著阅读的目标及名著特点,通过“扶——半扶半放——放”的方法,进行有效指导,逐步引领学生习得阅读方法;读书沙龙课:学生分组开展阅读讨论分享交流活动。课堂上,教师给出多样主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人物、说感受、说情节、说收获、说方法、提问题……实践证明,人人参与活动的读书沙龙课,学生主动性增强,阅读更加深入;展示评价课:学生展示阅读所得,分享收获。课堂上,小组代表或整个小组以不同形式进行展示,通过音乐剧、小品、朗读、讲故事、好书推荐、人物评论、分享读后感等,分享阅读后的成就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科普国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国防科技类的书籍,加强此类书籍的推荐及导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科普国防科技书籍的兴趣。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和开展科普、国防知识竞猜活动,将神秘、触不可及的“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增强对科普国防科技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传递文化、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探索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阅读资源,整体规划学生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区域范围内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