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

2024-06-19康长远谢子扬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教育信息化建议

康长远 谢子扬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标志,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均值分析方法,从八个维度对深圳市坪山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平台体系、智慧型基础设施规划有待加强,电子资源库建设不足,驱动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团队、实践共同体、融合创新应用项目等有待进一步建设,新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有待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6-036-03

研究背景与调查设计

1.研究背景

以信息化培育基础教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教育新发展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方向和具体指导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包括建设智能化校园、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这些内容均是为了使区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查设计

本研究依托问卷调查平台,针对深圳市坪山区各中小学校校长、信息化主管、学科教师、学生等调研对象,全面地洞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关键问题,调查样本详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情况

序号 问卷调研对象 问卷回收数量(份) 有效数(份) 有效率

1 各中小学校信息化主管 35 32 91.4%

2 各中小学校校长 29 29 100%

3 各中小学校学科教师 2262 2152 95.1%

4 各中小学校学生 15799 13391 84.8%

调查共设计了六个模块,内容涉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治理、管理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常态化应用、特色应用与创新发展等。本研究采用均值分析法,对各类调研对象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题目进行分析,即各指标特征指数分析,分别将李克特五级量表题目中第一级题目(例如“非常不符合”)赋值为1,第二级题目(例如“不符合”)赋值为2,第三级题目(例如“一般”)赋值为3,第四级题目(例如“符合”)赋值为4,第五级题目(“非常符合”)赋值为5,计算各题目均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题目所对应指标发展现状。指标特征指数最高为5分,[1分-2.5分)对应“很差”水平,[2.5分-3分)对应“较差”水平,[3分-3.5分)对应“一般”水平,[3.5分-4.25分)对应“较好”水平,[4.25分-5.0分]对应“很好”水平(图1)。

图1  均值与发展水平对应

数据统计与分析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网络带宽及硬件设备能够较好地满足各学校教师教学实践需要,且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学制等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体看,校园网主干带宽千兆级占比最多(68.8%)、百兆级最少(25%);班均接入带宽千兆级最多(50%)、百兆级以下最少(12.5%);68.8%的学校有无线网络覆盖;学校配备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占34.4%。

(2)平台体系、智慧型设施建设情况

全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缺少统一规划使用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在线教学平台;除学科专用教室建设情况较好外,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室、电子班牌系统、公用信息终端等智慧型基础设施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来看,在平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56.3%的学校没有统一使用的支持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开放平台,仅8.3%的学校全部业务流程实现了数字化。在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81.3%的学校为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配备学科专用教室,仅有2所学校建设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室,12.5%的学校全部教室均有配备电子班牌系统,25.0%的学校在校园主要公共服务活动区域配置公用信息终端。

2.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数据显示,基础性、校本化、特色化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较好(>70.0%),但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具体来看,37.5%的学校全部学科建成了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库,31.3%的学校覆盖部分学科课程;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库支持教学需要满足性均值为3.64,处于“较好”水平;60.0%及以上的学校资源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配套;21.9%的学校所建设的资源内容是支持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工具类资源。40.6%的学校是通过对接国家、市、区等获取相应在线课程;25.0%的学校表示组织教师自建在线课程。但在线课程内容更多聚焦在学科课程,仅33.3%的学校所建设的在线课程内容为学科外课程,用于辅助专题教育学习。

3.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常态化应用情况

(1)常态化管理应用情况

学校校长对技术支持常态化应用均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学校管理者认为“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均值为4.66、“是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的均值为4.38、“能有效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均值为4.45、表示“十分愿意利用”的均值为4.59、“每天都使用”的均值为4.41,这些均值均处于“很好”水平。此外,他们表示“非常满意目前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的均值为4.00,处于“较好”水平。

(2)常态化教学应用情况

学校教师认为“对驱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的均值为4.02,“是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均值为4.04,“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均值为4.06,表示“十分愿意利用”的均值为4.06,“每次课堂教学都会利用”的均值为4.02,“非常满意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均值为3.99,以上均处于“较好”水平。各项活动类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享学习资源,最低的为组织学习成果汇报交流以及连线校外专家为学生进行讲解。

(3)常态化学习应用情况

学生认为“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均值为3.89,“非常愿意利用”的均值为3.95,“在课中经常利用”的均值为3.77,“在课后经常利用”的均值为3.76,“很满意学习效果”的均值为3.91,以上均处于“较好”水平。各项活动类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上网检索资源、听老师线上讲课,最低是听老师作业点评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课后作业。

4.技术支持的特色应用与创新发展情况

(1)创新发展项目建设情况

驱动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团队、实践共同体、融合创新应用项目建设比例较低。具体看,40.6%的学校设有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团队在支持、引领、指导教学创新实践方面的作用处于“较好”水平,但在区级及以上的影响力均值为3.31,处于“一般”水平;有8所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并认为共同体的作用“一般”。四分之一的学校有正在进行的区级及以上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项目,75.0%学校表示有依托项目进行相应成果的凝练和示范推广。

(2)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情况

数据分析显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人工智能应用在各学校有一定的普及度,有18.8%的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而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普及度较低,在参与调研的学校中,仅有3所学校有开展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探索,3所学校有依托市区级教育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采集分析。

5.师生信息素养概况

各学校校长、学科教师、学生信息素养均较高。根据数据分析,校长的信息素养水平最高,各项指标均值达到“很好”水平,尤其在信息伦理、技术重要性认知等方面表现突出。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次之,普遍处于“较好”水平,尤其在资源处理和信息伦理方面表现良好。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低于校长和教师,但在信息分享、伦理和安全方面仍有不错的表现。三者在技术支持的应用方面均有提升空间。然而,“专业共同体支持”和“能力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及“有效性”的均值分别为4.21和3.93、3.97,表明在专业共同体的支持和能力提升活动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6.教育信息化治理整体概况

各学校教育信息化主体推进机制及网络安全责任机制建设情况较好。调查显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职能管理部门职责、权责、“一把手”责任制、协同推进机制、问责机制及网络安全责任制等多维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均处于“较好”水平,例如学校每年有明确的信息化工作要点均值为3.50,各部门职责明确、权责清晰均值为3.63,87.5%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责任制,协同推进机制、问责机制均值分别为3.53、3.59,均处于“较好”水平。除此之外,学校网络安全责任制建设完善度、信息安全工作人员技能和水平、安全教育培训开展顺利度、引入专业化服务效果等同样处于“较好”水平。但是,学校每年工作要点可持续性均值为3.41,经费投入明确度和持续性及稳定性均值分别为3.44、3.47,46.9%的学校设有首席信息官(CIO),其中80.0%的CIO是由校领导担任,均处于“一般”水平。

讨论与建议

1.统筹推进平台体系建设,打造融合特色示范区

以互联互通、协同服务为导向,由区域层面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议启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含大数据平台建设及运维服务、便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平台等,鼓励各校积极开发专题教育学习课程资源,满足全区所有学校的课程资源需求,有利于解决校本化、特色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的问题;通过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努力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建设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特色示范区。

2.开展融合创新项目培育,推动建立成长共同体

实施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程2.0+、举办区级信息化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建设名师工作室、申报并完成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课题研究。进一步打造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团队及实践共同体,深入开展融合创新应用项目,增强信息化创新发展团队在区级及以上的影响力,鼓励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让教学实践共同体驱动和提升区域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3.探索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变革教育教学新模式

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场景应用,通过搭建泛在学习空间和虚拟现实交互式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媒体形式呈现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内容精讲、课堂测评等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参与程度。扭转仅有1所学校有开展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探索、3所学校有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探索、仅有18.8%的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状况。

4.加大教育数据治理力度,促进数据有效利用

落实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大教育数据治理工作力度,推动数据全面汇聚与管理。区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职能管理部门,应建立问责机制及网络安全责任制等多维体制机制。开展数据挖掘、应用分析和溯源研究,推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和行为数据的全过程保障制度,推动大数据在教育行政决策中的科学应用。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2年规划课题“融合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情境教学区域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zz2202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教育信息化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临湘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考
高职院校助困体系构建的现状调查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太原市高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建议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