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球训练的理念与方法
2024-06-18耿晓伟李琦
耿晓伟 李琦
手球训练不仅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更在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手球训练领域虽已积淀丰富的经验,但理论基础的深化与完善仍是必经之路,对手球教练员而言,深入理解青少年手球训练的特点与规律,是提升训练成效、助力运动员全面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手球事业的发展,亟须加强青少年手球训练理论基础的构建与丰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聚焦于外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强调通过反复训练与反馈塑造和强化学习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注重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和思考来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1]。
将两者融合,可以充分利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训练方法和技巧上的优势,同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内在心理过程和认知发展的重视,从而更全面地提升学习或训练效果。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手球分会致力于这一先进训练理念与方法的推广,旨在促进青少年手球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为我国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持与保障。
一、理论基础的解析与应用
1.行为主义理论在手球训练中的合理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流派,其核心观念在于个体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塑造的,并通过观察、模仿及强化等外部机制进行调控[1]。
这一理论在手球训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练通过制订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奖励机制,利用正强化手段激励运动员形成规范的技术动作与比赛习惯。在技能训练中,教练通过分解技术动作,让运动员反复练习,并结合及时的反馈与强化,有效纠正错误动作,促进技术动作的定型与提升。此外,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模仿学习的重要性,运动员通过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或现场示范,能够有效吸收并借鉴其技术动作与比赛策略,从而提升自身水平。
2.建构主义理论在手球训练中的认知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2]。在手球训练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战术理解与比赛策略的形成上。教练鼓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分析比赛录像等活动,通过主动思考与探索,建构自己的战术理解。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需求,自主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从而实现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训练效果。
二、青少年手球训练现状分析
在青少年手球训练领域,训练模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提升运动员技能与竞技水平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以“去情景化”的直接式训练为主要手段[3]。该模式通过结构化的训练流程和精确的指导,帮助运动员在非比赛环境下迅速掌握手球的核心技能和战术。其系统性和严谨性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初学者和低水平运动员,能有效夯实他们的技术基础,为后续的竞技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Spiro等人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指出传统教学往往未能清晰界定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恰当地应用于高级学习阶段,极易导致教学过程的过度简化和表面化[4]。因此,我们亟须重新审视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其与高级学习的特性和需求相契合,从而有效促进运动员技能与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情境式”训练模式在手球训练中逐渐受到关注。该模式强调在模拟比赛环境中进行训练,使运动员能够在教练员的引导下,通过自我探索与反思,深化对运动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种模式不仅注重技能的掌握,更强调运动员在比赛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条件性小场地比赛等形式的训练,运动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和强度,提高比赛表现。“情境式”训练模式对于初学者或低水平运动员而言,该模式的整体性、动态性和非稳定性等特点可能增加学习难度,影响技能习得的效率。此外,该模式对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比赛经验和深厚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
三、基于融合视角的青少年手球训练理念之构建
在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理论框架下,青少年手球训练理念的构建应凸显技能学习、行为塑造与运动员认知发展、主体性发挥的有机融合。
1.训练理念的形成:融合理论的指引
融合视角下的训练理念,汲取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机制与建构主义“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精髓。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技能习得需在外部刺激与内部认知的协同作用下进行,通过反复训练以形成稳固的动作模式,同时引导运动员深入思考技能背后的原理与应用,进而深化对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2.理念的具体内容与特征
技能学习与认知发展的并行推进:在训练中,既注重技能的传授与实操,也强调运动员对技能内在逻辑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引导运动员深入剖析技能,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外部刺激与内部动机的相辅相成:在利用外部刺激激发运动员学习兴趣的同时,致力于培养运动员的内在动机,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手球运动的热爱与追求。
主体性的彰显与教练角色的转型:强调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勇于创新。教练则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助力运动员在训练中实现自我超越。
3.理念的实施策略:科学性与系统性的体现
在青少年手球训练中,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实施策略对于提升训练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创设多元化的训练环境对于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至关重要。设计多样化的训练场景与任务,如短距离快速传球、长距离精准传球等,并结合实战模拟,为运动员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比赛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强化反思与总结机制是提升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训练结束后,组织运动员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引导他们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得失,加深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回顾比赛过程,分析在传球、射门、防守等方面的表现,找出不足并制订改进策略,从而推动运动员在后续训练中不断进步。
最后,培养运动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自我提升与超越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训练视频、技术解析文章等学习资源,并引导运动员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促进运动员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相互学习,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基于融合视角的青少年手球训练方法创新
1.理论根基与设计逻辑的创新
笔者基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理论,旨在开辟青少年手球训练的新天地。行为主义理论通过反复实践与强化,促使运动员形成标准动作模式;而建构主义理论则鼓励运动员在模拟或真实比赛环境中,通过主动探索与问题解决,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将二者优势相互融合,力求在技能与思维决策能力上实现协同发展。
在方法设计逻辑上,强调系统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原则。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升训练难度与复杂度,引导运动员逐步精通手球基本技术;同时,创造高度仿真的比赛情境,使运动员在实战中锤炼决策思维。此外,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与技能水平,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确保每位运动员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提升。
2.创新框架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在青少年手球训练中,技能与实战的深度融合被视为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策略。特别是在长距离精准传球这一关键环节,运动员不仅要在静态环境下达到技术规范和标准,更需在模拟比赛场景中,在动态与压力下完成传球,确保传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种深度融合的训练方法,实现了技能学习与实战应用的无缝衔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自如地展现其技能水平。
针对手球比赛中常见的决策难题,设计专项思维训练模块。通过引导运动员深入观察比赛录像,分析防守转换进攻时进攻方的决策过程,再结合角色扮演和实战模拟,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形成快速而准确的决策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思维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应对复杂多变的比赛形势。
此外,每名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个性化训练方案的定订与执行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其进展,适时调整训练方案,以确保训练效果的最佳化。同时,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训练感受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3.实证研究与效果评估的完善
在青少年手球训练中,实证研究与效果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结合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成长需求与比赛要求,明确并细化训练目标与评估指标;中国青少年手球训练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训练重点和目标(表1)[5]。如,在启蒙阶段,致力于激发少儿的兴趣,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默契;进入基础阶段后,则注重技术的规范化训练,同时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到了全面发展阶段,期望运动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实战经验,并培养良好的竞技作风;而到了重点提高阶段,则强调突出对抗训练,强化专项技能,提升运动员的智能竞赛能力。通过这样分阶段、有重点的训练与评估,力求为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表1)。
针对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设定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指标,旨在衡量运动员的技能掌握程度、战术运用能力、比赛成绩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评估,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训练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训练目标和评估标准,确保每一项训练都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运动员的技能水平。注重技术动作的精准度和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训练中不断取得进步。同时,充分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高训练效果。
在训练方案的设计上,秉持科学、系统的原则,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全面评估,精准找出薄弱环节,并据此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精心安排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旨在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同时,设计全方位的身体素质训练课程,通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综合提升,全面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注重战术训练,通过模拟比赛场景和角色扮演,加强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训练计划,确保每次训练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运动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技能。密切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竞技心态。此外,高度重视训练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受伤害。
为了确保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建立了完善的监控与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及时了解他们的技术进展和体能变化,通过比赛表现和实战演练,评估运动员的战术执行能力和团队配合情况。根据这些评估结果灵活调整训练计划,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例如,针对内锋队员射门能力的不足,设计一套专项强化方案,该方案以多球连续射门为核心,融合移动、突破及配合传球等多元技巧训练,力求通过反复精准锤炼,全面提升内锋队员的射门成功率。
本研究在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视角下,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手球训练的理念与方法。通过理论解析与现状分析,构建了基于融合视角的训练理念,并创新了训练方法。这一融合视角下的训练理念与方法,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手球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更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实践应用中,应灵活运用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互补优势,结合运动员的实际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从而最大化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成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征与信念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49-51.
[2]谢振平,金晨,刘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知识推荐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5(1):25-138.
[3]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32-36.
[5]中国手球协会.中国青少年手球训练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