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的确定与问题链的设计
2024-06-18隋凤龙
隋凤龙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推动育人方向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转型的四个方面,即教学内容结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评价精准化,其中教法学法问题化即是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措施。教法学法问题化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关键问题,然后围绕关键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的引导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具体谈谈关键问题的确定与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一、深钻教材精研学情,确定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的设计离不开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潜心研究,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吃透教材,解透学生,这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关键问题的前提。
1.目标要明确
体育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次所要掌握的主要动作技术,结合学生对该项目的已掌握程度,确定关键问题,将动作技术重点、难点与关键问题紧密结合,通过问题链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水平四(八年级)《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一大、二小、三跳起”的动作技术要领的基础上,将关键问题设定为“如何充分向前上方起跳”。而在本次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投篮时手臂伸不直导致难以完成指腕上挑动作的问题,围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将此阶段的关键问题确定为“如何做到单手直臂举球”。由此可见,关键问题的确定首要目的是解决该次课的重难点。
2.难易要适度
问题的难度、深度要适宜,只有将关键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的关键问题应略微高于学生现阶段认知的水平,使学生凭借知识和经验,“跳一跳”就能达到这个区域。如,在水平五《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一课教学时,学生在水平四学习时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了正面双手垫球的基本动作,包括击球点、手臂触球部位、直臂夹紧等重点。因此,这些知识点作为复习内容较为合适,但不宜作为此阶段的关键问题。但学生在垫不同弧度、不同落点的来球时常常会出现垫不到球、发不上力的问题,因此,该阶段需要加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完成垫球动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关键问题就可以确定为“如何及时取位”,只有取位及时才能完成垫球的基本动作,把球垫稳垫准。
3.数量要适中
关键问题数量不宜过多,过多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降低学习效率。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套用。对于主教材所涉及的动作技术,应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解决1~2个关键问题即可。如,水平四(七年级)《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第一次课时,传球手型、击球部位、击球点都是课的重点内容,但一节课很难解决3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只要学生能找准击球点,球就能传起来,而且相对击球手型、击球部位,击球点更容易掌握。因此,该次课要抓住这3个重点内容的核心,即击球点设计关键问题,提出并解决“在什么位置击球才能发上力,传得稳”。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与交流。有的学生每次击球点都在脸前,球传不出高度;有的学生总伸直手臂去击球(击球点过远)导致发不上力;而有的学生的击球点在额前上方一球左右,每次击球基本都能传起来……学生经过练习观察与语言交流,最终探究出击球点的最佳位置。在掌握击球点的条件下,再逐一解决击球部位、击球手型等问题,这样抓住关键点按动作内在结构逐一突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围绕核心注重启发,巧设问题链
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关键问题,根据学生的已获知识或经验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形成问题链,其是一组有中心、有层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能体现教育的启发性。教学链设计合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实践积累中,笔者认为设计教学问题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链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从技术层面讲即解决关键问题的有效性,问题链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让组成问题链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对解决关键问题起到作用,通过子问题的逐步解决进而解决关键问题。如,在学习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围绕“如何充分向前上方跳起”这一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链时要考虑如何能够充分起跳。以往的教学中,一些学生最后一步未跳起,究其原因是起跳前起跳腿未弯曲降低重心,因此,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起跳前起跳腿应该是直立的还是弯曲的?”一个对比式的提问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从问题中可以找到答案,学生在回答“弯曲好”的同时,在练习中也会有意识地改正直腿导致起跳不充分的问题。在发现学生落地向前冲时,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在起跳时,摆动腿应该怎么做?”在练习中学生就会将注意力转移至摆动腿的位置上,从而引出摆动腿配合起跳腿提膝上摆,解决前冲问题。此外,起跳不充分还有举球过早的原因,因此,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行进间上篮时应该何时举球?”鉴于该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请优生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在起跳同时举球有利于起跳”。回看这3个问题,都是围绕充分起跳这一关键问题而提出,通过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决了起跳不充分的问题,掌握了运动技能,发展了核心素养。
2.问题链每个问题间应层层递进
阶梯式提问形成了问题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如,体育教师在教授肩肘倒立时,关键问题确定为“如何能立得住,怎样能立得直?”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时,可以利用条件诱导,通过2名学生1组合作练习,一人手持纸板,让同伴仰卧用脚尖触碰不同高度的纸板,此时设计这样3个问题:问题1“如何在仰卧的状态下触碰到纸板?”在这个问题引领下,学生要想用脚尖碰到纸板,势必会做出翻臀、举腿的动作。在学生能够碰到纸板的情况下,抛出第2个问题“你能在碰到纸板后停留3秒吗?”结合问题学生在练习中会出现多种动作,当有人做出手撑背的动作时,教师及时提示学生夹肘撑背,随之解决立得住的关键问题。此时,要求持纸板学生将纸板稍稍提高,并抛出第3个问题“纸板再高一点你还能碰到吗?”学生此时挑战精神高涨,通过不断向上触碰纸板做出了挺髋立腰的动作。这样3个问题形成的问题链不仅抓住了动作技术环节的关键点,而且在问题引导下体现出练习难度由易至难、逐步提升的过程,在挑战中解决了本次课的关键问题。
3.问题链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化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与过往已获得知识、技术进行同向或异向比较或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动作结构相似或相异的项目,合理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如,在水平五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水平四所获得的蹲踞式跳远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设计问题链。在对助跑、起跳动作进行复习后,确定课次的关键问题是“腾空动作”,通过视频播放蹲踞式和挺身式跳远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二者在空中姿态上的区别。在组织腾空动作练习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蹲踞式跳远空中动作是起跳腿向摆动腿收靠,继而抛给学生第1个问题“挺身式跳远起跳腿有没有收腿?”有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接着抛出第2个问题“那么是如何做的?”学生此时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起跳腿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摆动腿是怎么做的?”经过提示,有学生回答“摆动腿放下来了”。由此得出,挺身式跳远与蹲踞式跳远第一个区别就是下放摆动腿而不是收起跳腿。在解答问题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挺身式跳远腾空动作要下放摆动腿的要领,同时对起跳腿与摆动腿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空中姿态,针对挺身式与蹲踞式跳远的差异(展宽挺身而不是团身)进一步提出问题。通过以上问题链的设计,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挺身式跳远与蹲踞式跳远腾空动作的差别,利用已掌握知识进一步学习新技术。同时,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