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项目化教学体系多维建构

2024-06-18张慧

新教育·科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项目化

张慧

【摘要】劳动课程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和规律,必须凸显主体教学意识,适时开展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具有极强实用价值,它能够最大限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课堂有效因子,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融合。小学劳动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法宝。教师不妨借助项目化教学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多重实践中形成强劲学习探索动能。

【关键词】小学劳动;项目化;体系建构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集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教学范式。以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是项目化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项目的吸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知活动中,引发他们沉浸式体验,实现教学深度探索。劳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注重知识传授、劳动实践的综合性学科。教学实践中,具体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才是教学的目标追求。项目化教学与劳动课程有多重契合点,教师不妨将二者进行有效衔接,找寻教学对接点,在劳动课程中设置项目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崭新认知和驱动力,形塑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创设多元情境,启动项目感知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五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劳动教育的助力下,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意志品质、劳动观念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要想发挥劳动课程的功效,单纯进行知识讲解是不够的,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科特点和属性出发,以情境作为依托,启动和引领课堂。这样的教学发动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快速启动劳动课堂引擎。情境创设,教师要在形式选择上做出创新思考,打破传统问题式、灌输式的情境展现形式。可以找到劳动与生活的结合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其进行融合,创设感知情境。情境本身对学生的影响较高,在生活化、直观化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被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被唤醒,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随即产生,学习感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课堂教学要想充满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就是具体直观化的情境的吸引。学习粤教版五年级劳动“美味沙拉巧搭配”,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展示各种调料供学生欣赏。在观看中,学生认识了诸多调料名称。观看过程中,教师挑选出沙拉酱,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沙拉酱的作用,沙拉酱的制作等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生对沙拉酱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接着教师展示对比性图片,给学生带来感官冲击。“请大家认真观察,找出这两张图片的不同。”因为要找不同,学生观察地格外仔细。设计时,教师将有沙拉酱的食物与没有沙拉酱的食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视觉受到震撼,探知欲求自然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脑中自然产生疑问,沙拉酱如何搭配才会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让人们更加喜欢这种调料呢?产生了疑问学生就会进入主动钻研状态,将其他食物与沙拉酱巧妙搭配。借助问题启动课堂,这是常见且有效的教法运用。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认知,在直观具体形象的触动下,学生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带来多重学习启迪。

小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感知和思考意识。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问题、情境、生活相融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播放功能,把学生带进独特情境中,让学生在主动感知的同时展开质疑学习,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多重交互中进行交流探讨,为劳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

二、拆解划分项目,激活探索欲求

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后,思维认知迅速打开。教师要抓住这一有效契机,设计项目,并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对项目进行拆解划分。项目的设置必须从教材文本出发。教材文本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和参考,也是进行项目化教学的主要载体。文本内容将学习内容和主题呈现了出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教师在进行项目设置的过程中,必须以文本主题为基点。在综合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定项目,进行项目拆解、划分,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实现多重认知碰撞。劳动课程内容是生活的具体反映,与学生的认知思维有更多对接点。教师要对文本有全面系统把握,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切入点,给学生以针对性学习指引,将学生顺利引入学习核心。

教材文本内容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引导中,为了给出准确设计和调度,教师要将研究项目拆分为若干子项目。学习“树木养护”,教师先对学习内容展开系统分析。这一课是五年级四单元“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2的内容,着重介绍了保护树木的方法。直接进行知识学习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触动,但影响不深。为了突出教学实效性,教师在学习主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两个子项目:一个是如何养,一个是如何护。养护树木其实是不同的主题,侧重点存在差异。教师将二者进行分开阐述,降低了学习难度系数,让复杂的学习活动变得简单。教师通过对项目的拆分,让全体学生获得了强劲学习动力,思维含金量得到提升。

项目拆解划分看似简单,但要想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还需要教师做出一番积极主动的探索。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对项目进行拆分,将主要项目和子项目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项目的拆分本质上就是降低学习难度系数,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从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可以看出,项目拆解契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设计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学

项目明确后,教师集思广益,进行分组,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课堂。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完成不是简单说一说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在一步步的实践操作中循序渐进的推动。方案实施是教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教师要高度重视,进行创意设计,对学生展开全面指导。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不够完善,思维层级相对较低。很多学生脑海中根本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没有操作步骤和实施计划,实践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劳动这门学科来说,一个操作步骤出错,就有可能影响整个效果呈现。因此,劳动项目教学,教师必须给出方案设计体例,在有效的指导下促进教学有效推进。

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包含诸多内容。如何进行分工、小组成员职责、具体实施步骤等都要考虑清楚,越详细越好。学习“创意收纳盒”,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难度系数较大,学生必须手脑眼心并用,才能达到较好效果。要想顺利推进教学活动,必须做好设计,为学生规划出一条正确的学习路径。为此,教师以教材主题为基础,设计实施方案:1.项目名称:创意收纳盒;2.组员分工:制定计划、过程记录、材料准备、资料查阅、制作及应用、展示评价;3.实施步骤:上网查阅收纳盒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制作需要准备多种素材资源;交流互动,明晰创意点,在头脑中形成收纳盒雏形;4.预期成果:成品收纳盒展示。在设计方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参与,很快完成了收纳盒制作。设计方案不仅从宏观层面出发,给学生以具体化的学习指导,还从微观视角出发,给学生以灵感和创意。从操作形式上,教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多元交流和互动中完成了认知碰撞,让学生对收纳盒的制作有了清晰认知,手工制作思路更加顺畅。项目化学习启动课堂,在具体清晰的实施方案制定中,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学习操作路线更加鲜明,为实践操作的顺利推进扫除了障碍。

小学劳动项目化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各个操作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尤其是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越优化、越细致,学生的学习指导才会更清晰、鲜明。教师要有规范意识,从教学的现实需要出发,创优教学实施方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同时,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四、主体积极参与,强化思维体验

劳动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作,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必须激活教学多重因子。影响教学的主要因子有参与主体、主题内容等多种变量。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教学引导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程开发的主动者。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感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教学引导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将他们纳入课程教学开发的主体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劳动课程有极强参与热情,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参与中生成更真切的体验,在体验中强化思维认知。

劳动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出发,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激发他们的灵感,让学生进入特殊的心理状态。学习“缝沙包”,学生对这项任务既感兴趣又有点无从着手。为了给学生带来些许灵感,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沙包。在沙包展示中,学生进入感知状态。这时为了给学生思维带来更多启迪力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看到五彩斑斓的沙包后,你知道它要怎样缝制吗?”学生抓耳挠腮,有点不知所措。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展开多重探索研究。如可以给学生几块布,然后用夹子夹住,看看能不能缝成一个沙包。经过几次尝试,学生逐渐找到了缝制的方法。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兴趣点是必要的。只有学生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效果才能更好显现出来。项目教学程序执行,教师以规范化的引导,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优化处理,将学生引入实践中,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进入高效学习阶段,课堂教学品质快速提升。

学生作为鲜活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认知和思维。小学劳动项目教学必须以生为本,给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项目的诱导、激发下,学生进入实践状态,思维得到启迪,认知的条理性得到凸显,自然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创优展示评价,塑造课堂品质

学生劳动技能的把握和劳动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体系性工程,需要在循序往复中逐步深入。小学劳动项目化教学,教师要以项目为切入点,从不同维度和视角为突破点,进行创优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更多学习锻炼机会。劳动的推进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学得如何,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在展示中形成反馈。为了彰显教学效度,拓展学习维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适时融入评价、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坚定作用。教师根据项目呈现筛选评价形式,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分析中来,为学生思维认知提供良好的导向,确保课堂教学品质提升。

教师对学生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结,在评价中给予学生明晰的学习点拨和指导。学习“桌上足球”,这节课的主题相对固定,就是让学生变废为宝,利用手中的废弃材料制作桌上足球。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和学习主题做出个性设计。“请大家看看下面的图片,它们都是用‘新奇的材料做成的玩具,所谓新奇就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说到桌上足球,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哪些物品制作?”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巡视指导,听取学生的意见,课堂手工制作氛围渐浓。学生完成制作任务后,教师给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活动并不是单纯展示物品,而是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如:“这是我制作的桌上足球,它是由废旧牛奶盒、饮料瓶、马克笔、大头钉等物品制作而成的……”在课堂评价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从优势和不足两个层面出发,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展示和表达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给学生布设手工制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深切的体会。展示评价看似属于辅助手段,但其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展示中学生思维更加灵动,自信心增加。

项目评价内容丰富,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然后从过程呈现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展开剖析、评价。吸纳学生参与,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评价信息反馈的价值,让劳动课堂向着更高品质迈进。

项目化教学具有共通性,适用于任何学科教学。在项目的引领下,学生对具体知识有直观感知,为立体解读学科内容创造良好条件。小学劳动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凸显学科属性和功效。在具体项目的指引下,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感知体验得到强化,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立体化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周敏.唤醒儿童心智,培养劳动新人—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24).

[2]方利利.丝源绸韵: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劳动育人新样态[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11).

[3]汪丹.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J].天津教育,2023(17).

[4]方洪良.探寻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的融合路径—以杭州市云溪小学“云伢儿”项目化实践活动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07).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项目化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项目化微课促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化课改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体系建构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基于生产过程在电动汽车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