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同行”趣味多

2024-06-18朱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运用实践

朱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T - b /2021/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运用集绘画的形象性与古诗文的文学性于一体的“诗画同行”教学方式,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打造愉悦身心的教学机制。学生在感受、领悟古诗的韵味、情感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诗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诗画同行;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5-0031-04

诗与画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前者属于视觉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都是追求意境、寄托和宣泄情感的载体。中国画历来提倡诗画和谐,即把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探索和尝试“诗画同行”的教学方式,营造智趣同行的诗画氛围,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内容与诗词文字,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国画教学中“诗画同行”的诠释

中国画蕴含着浓郁的诗意和人文色彩,著名的书画家都非常讲究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借其折射精神内涵。“诗配画”“画配诗”在中国画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

1.关于诗配画

以诗的美感演化而来的中国画,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景象。诗配画很早就出现了,东晋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绘制《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经典范作。

古诗与绘画结合的题款,是对绘画的补充与阐发,能够深化诗与画的主题。学生在诗配画时,通过选择主要的词、句,确定绘画的方向和过程,正确解读诗中的内容,把抽象的诗文进行再创造,转换为直观形象的中国画,呈现出具体的形象思维和情境。这样,在有限的形象空间里,学生就能品味到诗画结合的无穷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诗配画的教学中,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彰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个性,激活学生对美的敏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表现。

2.关于画配诗

为画配诗,或表达艺术见解,或抒发创作情感,或咏叹人生感悟……诗和画在抒情、达意、求趣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美学观念。有时候经过诗的渲染,就能提升画的意境,而画意在诗情中流转,诗境则以画意为映衬。

唐代王维喜诗善画,他为自己的画作《辋川图》做诗并集成《辋川集》二十首,将画与诗相互映衬,把诗画结合成一种完美的境界。

明代徐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以书画慰藉心灵。借画抒情,破墨画出风吹日晒、无人采摘的山野《墨葡萄图》,用好似斑驳泪痕的墨葡萄,自怜其“半生落魄已成翁”的晚年。狂放的字形、怜悯的诗情、酣畅的画意浑然一体,构成具有生命力的画境。

题画诗,丰富了画中的意境,强化了画中的情感,成为中国画构图的一部分,与画共同承载着美的视觉效果。以意造形,以形表意,诗画结合流露出自然的形、意、神的风范。

3.学生心中的意境是“诗画同行”的灵魂

“境”看似缥缈,却也存在。学生心中也有如梦、如幻的“境”,学生画中也有或清新,或朦胧的“境”。学生读懂诗词,提炼笔墨,用中国画的形式造出诗中的意境,也用诗的形式渲染画中的意境。

在画老房子时,我引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现茅草老房子的陈旧感?”学生共同探索:用侧锋皴擦墙面,用中锋勾勒被风卷起的屋上茅草,用浓淡墨色直观表现画面的远近层次……茅草房子的质朴韵味、陈旧感扑面而来。学生笔酣墨饱的中国画作品,或古朴,或清新,在诗画结合中凸显了茅草老房子的色彩美、造型美、意境美。

在教学《下雨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并提问: “你会用哪首古诗或经典诗句落款呢?”学生兴致盎然: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们观察过生活中下雨的景象吗?”学生讨论着蒙蒙细雨、倾盆大雨等不同的景致。“你会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雨呢?画雨的方式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墨色和有色彩的点线都能构成美妙的画面。”学生大胆地用泼墨的方法画倾盆大雨,展现出酣畅淋漓之感。学生寻找表现雨点的方法,理解了多样性的笔墨技法,张扬个性,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在对中国画的感知、探究中获得了成长。

二、中国画教学中“诗画同行”的实践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中国画教学,用“诗画同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诗画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诗画同行”的教学实践中,要拓展中国画教学的范畴,探索诗画创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营造诗画教学氛围,创设灵活多样的“诗画同行”课型,开展涵养文人气质、体悟诗意人生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1.营造“诗画同行”的教学氛围

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诗画氛围中,参与中国画学习,创设共同交流的平台,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感悟诗情画意的巧妙融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审美情操。

教师可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环境,如在教室、走廊上张贴诗画,设计诗画小专栏和诗画小墙报,营造“时时处处皆诗画”的氛围;借助多媒体,如水墨电影、数字艺术、微视频、音乐等,营造灵活多样的诗画氛围,让学生身心愉悦地看、听、说、画、评,培养学生的诗画意识和审美情趣;结合重要节日或纪念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尽享中国画学习的乐趣。

2.再现“诗画同行”的动静相宜

将静止的画变成诗,将诗中之境展现在眼前,诗与画交相辉映,能带给学生审美享受。

苏轼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创作组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仅用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早春初放的桃花、嬉戏的鸭子、短嫩的芦芽。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令人拍案叫绝,传神地描绘出画面中无法表现的水的冷暖。此诗的高妙还体现在想象上,苏轼添加了“河豚欲上”的词句点染初春的气息。我们即使没见过惠崇的画,在苏轼的诗中也能想象出生机盎然的图景,可谓“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

诗人的情感呈现在题画诗中,画家的审美表现根植于文化底蕴中,学生的体验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诗表达自己的绘画构思,把直观形象的画面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借用“诗画同行”的抒怀咏志

画家借助中国画,或阐述画理,或寄托感情,或表白心志,或宣泄不满,或抒发感慨……

元代赵孟頫构图精妙的《秀石疏林图》,题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要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阐明了书画同源的理想关系。他的诗有声有色,他的书法气势浑厚,他的绘画笔法俊美,堪称“诗书画三绝”。

学生在自己的中国画作品中,也尝试用诗抒怀咏志、表达情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积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能使学生在“诗画同行”中获得审美素质的多元发展。

4.探寻 “诗画同行”的融通优势

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将古诗元素与国画元素有机结合,挖掘其中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在绘画时激活诗的语言,通过线条勾勒、色彩点缀、意境留白,做到相互搭配,展示出中国画作品的画面和意境。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创作一幅画,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作过程中,结合诗和画的内容、意境,发挥“诗画同行”的融通优势。

(1)线条勾勒,搭建诗画一体的画面

“线”简便、活泼,是学生喜欢用的中国画“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墨线的多样性,用笔的技法有勾、皴、擦,笔力的大小能产生轻重、缓急的变化,还有浓、淡、枯、湿的墨韵。以笔驱使墨,以墨表现笔,两者相依相存,以淡破浓或以浓破淡,都能让画面的墨色变得丰富起来。

诗的语言亦是如此。如教学《拉根线条去散步》一课,教师引用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用动感的线条表示诗中柳条的形象,让学生感受不规则曲线营造的艺术美。

(2)随类赋彩,形成诗画视觉的渲染

诗中的色彩与中国画一样,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他们的联想和体验,使他们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以杜甫的《绝句》做画,学生在画中用缤纷的色彩、绚丽的线条,展现出诗中的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岭、船只和人物,呈现了愉悦、和谐的景致;表现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学生在画中渲染红、绿、蓝的色彩,同色的烘托,异色的映衬,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设色技巧。

(3)妙用留白,创设诗画丰盈的意境

古诗中也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与中国画技法中的“留白”一样,有着令人遐想的无限意蕴。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为了“无中生有”。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这些“留白”。

学生联想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仿佛看到一只青燕急速穿梭在细绦般的柳枝间,构成了一幅春日美景图;想象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诗中的“留白”创设出独特的意象,眼前立显远离尘世的渔翁形象,也升华了古诗的内涵。

5.丰富“诗画同行”的教学方式

“诗画同行”的教学方式是将诗与画相结合,以学生为起点,从学生已有的诗文知识出发,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中国画教学方式,生动诠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 有广度的以“点”及“面”

借助古诗中有趣的“点”,开展中国画“面”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画创作的乐趣,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方式。学生结合古诗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科融合的过程。在中国画教学中运用“诗画同行”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有深度的以“少”带“多”

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中国画创作中,选用的古诗是有梯度的。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少”带“多”,善用举一反三,注重美术和语文学科的融合。如教学《水墨画树》一课,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咏柳》中柳树的画法,教师可融入其他古诗中树的画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甚至可以延伸到写生创作中,让学生用国画技法表现生活中的树。这样,既能丰富国画教学的内容,也能让学生画中的树变得意境深远。

(3)有温度的以“意”悟“境”

苏轼十分强调“言外之意”,中国画也是如此。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教师带领学生品评:“如何在画中画出蛙声?”赏析后,师生展开研讨:“你会怎么画‘踏花归去马蹄香?怎样画出马蹄上的花香味呢?直接画花,还是利用其他物象(蝴蝶、蜜蜂)衬托出无形的花?”在赏析与交流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中国画托物寓意、意在画外的表现手法。

在诗意的体验中融合中国画,或提炼,或总结,或升华,不断以“意”悟“境”,能让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

三、中国画教学中“诗画同行”的意义

1.有助于中国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国画发展至今,形成了大胆写意的风格,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诗画同行”的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感受,更好地欣赏国画作品。用诗来调动学生中国画创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整个绘画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如此,学生不仅学到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而且利用画笔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诗画同行”,通过读诗想象画面,观画感受诗文寓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教师再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画中的情怀和内涵,能使中国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的内容,进而感悟到更多的中国画技巧。如学习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法时,教师引入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呈现画面:静静的湖面布满了碧翠的荷叶,以荷花为散点,拉伸到天边。这种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荷塘的辽阔景致。根据古诗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解国画的构图技巧,借助古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构图知识和国画技巧。这样融欣赏与实践为一体、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诗画同行”教学方式的实施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包括水墨画创作技能、教学经验以及课程设计、实施教学和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对所教授的诗词提前进行学习,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丰富水墨画教学的经验。这样才能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工作,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诗”是“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的语言艺术,“画”是“画传诗内情,贵有诗中意”的造型艺术,两者相互渗透、交融,影响了近千年来中国画追求画面诗意的发展方向。作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小学美术教师,应通过“诗画同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审美平台,充分发挥诗画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诗画情怀,丰厚他们的人文修养,涵养他们的文人气质。

民族精神才是艺术的永恒根基,只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亚君.儿童水墨“诗配画”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智慧,2021(4):39-40.

[3] 姚  波.借道诗中之意   悟透画中之境:美育视野下小学美术诗配画教学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下),2020(6):39.

[4] 刘广绵.和谐文雅的艺术境界:谈中国画诗书画创作形式的源流[J].美术大观,2009(6):30-31.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运用实践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