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2024-06-18吕先锋郑小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减

吕先锋 郑小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 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乡村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有效应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H2022131)的研究成果。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优质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核心条件。在“双减”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既要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路径,又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村资源及乡村学校自身特点,并充分重视乡村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这样方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关键词]“双减”政策;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5-0092-04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关键和基石。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在乡村地区的实施,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明确要求。

如何在“双减”和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有效推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热爱乡村、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已成为乡村教师管理的核心任务和时代课题。

一、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

1.重刚性事务,轻柔性业务

由于必须完成的刚性事务较多,柔性业务所需资源往往被侵占,造成临时应付的敷衍多,着眼长远的坚持少。

2.部门条块分割、合力不足

部分学校对所辖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明晰,职能交叉或出现空档,导致实际工作中各管一块,难以形成合力。

3.重规章制度,轻问题改进

规章制度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人性化、创新性的制度健全机制。以教学设计为例,要求教师课前制订好教学计划,是为了解决教师不备课的问题。但面对从网上下载的、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有些学校听之任之,导致备课有名无实,有效性大打折扣。

4.命令多、服务少,布置多、帮助少

部分学校只知一味地布置任务,却不提供任何支持。如,有的学校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事前没有任何通知,导致被听课教师产生消极或抵触情绪;有的学校开展“一师献一课”活动,仅由教研组长按职责分工安排公开课任务,学校领导层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导致献课教师比例与预设相差甚远,全员参与、全员练兵的初衷无法达成。

5.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部分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开展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导致教师获得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低。

(二)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

1.专业化发展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乡村学校班级学生数量普遍不足,很多乡村学校只有6个班级,最多配备10名教职工,人均周课时接近20节,加上课后服务等,很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专业化发展内驱力不强

由于已聘高级教师占用了学校原有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指标数,年轻的乡村教师只有到达一定年限后才有晋升机会,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热情。

二、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夯实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其中,职初教师和成熟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的丰富,需要专业引领、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时,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质增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需求。由此,高质量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明确校本教研的目的和方向

校本教研是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它的研究主体是本校教师,研究问题来源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这决定了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基于上述目的,校本教研的方向主要是教学,也可以延伸和拓展至德育、管理等领域。

2.优化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教研内容包括教学管理的改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的分享等。

①改进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对于提升校本教研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够实现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

如,备课的方式。在电子教学计划广泛应用的当下,如何实现有效监管,提升备课质量呢?有的学校仅仅检查教师是否进行电子备课,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将电子备课内容打印成册,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还有的学校则通过集中研讨和意见征集的方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在电子教案右侧留出一栏,专供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并定期检查、评比,这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又保证了备课质量,效果良好。

又如,在一些“双轨制”的乡村学校,相同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学研讨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具体的校本教研中,既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又可以采取一人主备并执教公开课,一人担任主评,二者交替进行的研讨方式。因此,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学校要积极听取教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

②提升教学能力。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展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如,面向新入职教师,通过“青蓝结对”的方式,明确导师和徒弟的目标、任务等,并定期考核,以促进新入职教师的快速成长;面向参赛教师,成立临时“助教”团队,做好磨课研讨,促使参赛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面向在大赛中获得荣誉的优秀教师,开展送教观摩活动,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岗位练兵、推门听课、校长约课等活动,确保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

③解决教学问题。教学中处处有问题。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听取教师意见,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并引导、激励教师发现和提出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如,有的学校长期开展教学问题月度征集和评选活动,既解决了问题的来源,又保证了问题的价值,同时传递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了问题研究氛围,“真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有了基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真问题”,相应研究也会更具针对性、更有价值。

④分享教学经验。学校要搭建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平台,一方面给成熟教师、魅力教师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促进观点的交流;另一方面给其他教师以启发和引导。分享的形式可以是教育教学沙龙或论坛等,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规划分享活动。如一月一次的教学分享会——说一说自己的故事,一学期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一年一次的成长分享会——聊一聊自己的成长。

3.健全校本教研的实施和考核

一是校本教研的实施应遵循时间固定、主题聚焦、人人参与、充分交流等原则。

①时间固定。学校要将校本教研的时间固定下来,如,将每周二、周三、周四的下午分别安排为语文、数学、英语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教务部门排课表时要将各学科教师的对应时段空出来,以确保校本教研和正常教学的和谐统一。

②主题聚焦。校本教研的组织者要做好预案,研究“真问题”,商讨“真策略”,从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不论是何种主题的研讨,都要让参与者觉得学有所获、不虚此行,这样校本教研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③人人参与。校本教研要从组织上将学科教研组的全体人员凝聚起来,让每个教师都真实地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要人人参与,课后研讨要人人发言。学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要按照学科或分工编入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避免因一般性行政事务而缺席校本教研。当教研组长等在一线工作布置上遇到困难时,上级教研管理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避免破窗效应。同时,为了不加重教师的教研负担,中小规模学校(“单轨”或“双轨”)的学科教研组可以集中开展活动,较大规模学校(“三轨”或“三轨”以上)的可以按学段设置学科教研组,使人人参与成为可能。

④充分交流。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优秀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秉承“对事不对人”的研讨理念,改变评课、研讨不痛不痒的状况,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交流氛围。

二是校本教研的考核分为对机构和对人员的考核。只有健全激励机制,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团队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样地,校本教研的有效落实也依赖于有力的考核。

①对机构的考核。针对教研处、年级组、学科组等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学校要有合理要求和明确分工,并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不断优化调整。同时,将机构考核作为相关负责人员考核的核心要素。

②对人员的考核。学校要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列为绩效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逐项量化,让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有获得感、荣誉感。

需要明确的是,校本教研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形成多少种理论,构建多少个模式,而是让学校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平等、合作、对话的教研文化,让读书感悟、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存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尊严。

(二)探索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1.主动融入乡村振兴进程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都与乡村教育和教师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进程加快,多种要素、资源给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新时代乡村教师要重拾理想信念,融入乡土社会,提升专业素养,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2.积极开发富有乡村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强调“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校本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从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情况来看,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本课程的差别。乡村教师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开发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资源,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

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可以与劳动学科联合,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如,第一学段,设计诸如数一株植物(辣椒等)的叶片数量、测量植物叶片长度等作业;第二学段,设计测量劳动果实(番茄、茄子等)的体积或质量等作业;第三学段,结合“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设计观察、测量、统计等类型的长作业,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劳动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数字化手段在拓展教学时空、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课程内容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大的应用前景。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智慧学校、智慧课堂等互联网软件和思维方式的快速推进,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软硬件差距的同时,也给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更多转变的机遇。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视频录播为载体,通过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的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的教学示范效应,引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青蓝工程”为纽带,组建跨校的、活跃度高的网络教研共同体队伍,通过点播学习、网络互动、同课异构等活动构建有效的课堂研讨模式,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有效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打造有利于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领导团队

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团队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

1.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氛围

①能用制度解决的,就不靠开会。制度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学校应通过健全制度来彰显公平、公正、公开的治校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②人文关怀不可缺位。学校领导团队必须爱护本校教师,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照顾学生。对于年轻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学校领导团队既要压担子、给任务,又要多关心、多指导,以使他们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③“硬事务”不能影响“软业务”。在强化教学管理职能的同时,也不能弱化教学研究职能,要注意避免业务活动行政化,积极听取教师建议,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氛围。

2.站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示范岗

一是要做好日常管理之范。领导团队要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二是要做好教学教研之范。学校管理者不应该忘记当教师是什么感觉。以校为本的教研,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团队则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三是要做好阅读学习之范。四是要做好淡泊名利之范。有的学校干部与民争利,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没有凝聚力,缺少共同的发展愿景。只有学校领导团队以身作则,站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示范岗,教师才能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3.甘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航员和勤务兵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如果学校领导团队勤于学习、善于教研,就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榜样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位名师在介绍她的成长经历时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不但自己爱读书,还定期给教师推荐书目,鼓励教师阅读。当有教师的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时,校长不仅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全校教师报告喜讯,还在大会上进行点名表扬,给予其极大的鼓励。

管理就是服务。学校领导团队要增强服务意识,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管理就是支持。学校领导团队要给教师提供一流的支持,使其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对每一个教职工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给予真诚的祝贺和鼓励。

[ 参 考 文 献 ]

[1] 隆婷,左崇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和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3(8):52-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斯蒂尔,威特克尔.学校管理最重要的48件事[M].郑骁鹤,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4] 李希贵.学校如何运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责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浅谈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