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造物思想对设计教育的启示
2024-06-18王丹熊瑛子
王丹 熊瑛子
[摘 要]广东东莞的千角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代设计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历史及现状、审美特征及意蕴、对当代设计教育的启示等方面阐述其特征,梳理、发掘其价值,以期活化、传承其优秀造物思想,并应用于本土艺术设计教育中。
[关键词]千角灯;岭南造物思想;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0-000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丹,熊瑛子.岭南传统造物思想对设计教育的启示:以千角灯为例[J].天工,2024(10):9-11.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设计概论课程教研室”(2021SJZLGC03),2023年省级一流课程《设计概论》(粤教高函〔2023〕33号),2022年广州商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设计概论》(2022XJKCSZSFKC04)。
一、千角灯的历史及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凝聚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独特的造物思想。广东东莞的千角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因体量巨大、工艺繁复、绚丽精美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也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千角灯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传说宋朝皇族因战乱流落岭南,并在今天的广东东莞莞城街道定居,皇姑赵玉女根据对皇室宫灯的记忆,指导族人制作千角灯,于节庆时悬挂于府邸,并绣制二十四孝图于24条灯带上,因此这24条灯带又被称为“皇姑带”。灯意味着光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对于千角灯的具体用途,民国时期东莞诗人杨鹤宾的《东莞竹枝词》有云:“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精辟总结了千角灯的历史及实用功能。
千角灯的制作工艺考究,且并无制作图纸,近几十年来都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由于体型巨大、制作工期较长,对年轻人群吸引力低,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和市场浪潮的冲击,目前存世的千角灯仅有三盏。作为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在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的社会背景下,延续并繁荣这一传统手工艺,进一步发掘其背后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使其在当代发扬光大显得尤为迫切。千角灯的制作过程蕴含着中国优秀的造物思想,用现代的审美理念来审视,千角灯制作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的过程,通过进一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值得继承与发扬的设计理念和造物思想。
二、千角灯的审美特征及意蕴
我国灯彩制作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千角灯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之外,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中华民族的朴素哲学思想。首先,千角灯形体硕大,由灯顶、灯柱、灯身、灯带、尾灯组成。其中,灯顶又称宝顶、华光盖,是一个圆形的大宝顶,上有八条立体彩龙;灯带从灯顶的八个角垂下,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共24条,灯带上的内容据记载往往是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现代制作的千角灯的灯带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巨大的形体、红色和黄色为主的整体色调、繁复的制作工艺、形意相结合的造型手法,使得千角灯在视觉形象上既呈现出皇族威仪,又有喜庆多彩的民间审美视觉效果,与国内同类型的花灯相比也独具特色。
其次,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的发音和“千个丁”相似,包含着企盼家族人丁兴旺的含义,蕴含着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共有的质朴的审美思想。而体现这一内涵的方法为它的灯身由200多个三角体及正方体通花纸组合构成。千角灯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千角”,在造型过程中巧妙地将各种“角”组合成体量巨大的花灯,这也是最能体现千角灯造型意蕴的部分,折射了中华民族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希冀血脉繁衍的古老而朴素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并被不断地以各种视觉形式演绎。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千角灯利用谐音的造型方式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如在明清以来的各类工艺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连(莲)年有余(鱼)、马上封侯(猴)、福(蝙蝠)禄(鹿)、耄(猫)耋(蝶)等图案,用实际毫无联系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寓意,这些装饰造型的方式都是利用文字的谐音来选取元素,直观的形象便于大众记忆和传播,能满足大众期盼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千角灯也是运用了谐音的造型方式,相对于各种直观的图案,它以“角”“灯”为谐音的方式显得更具有岭南语言文化的特点。
三、千角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
千角灯折射了中华文化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变迁,体现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吸收借鉴的精神文化,其岭南文化特征是很鲜明的,例如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造型、颜色上的体现;体型巨大,内容吉祥,既体现了其隶属皇族的历史痕迹,又体现出岭南文化务实包容的风格。这种关注生活、务实包容的精神特质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是许多设计大师成长的路径。中国建筑设计师王澍的作品中非常强调传统审美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应用;中国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到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的海报设计中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理念的结合……这种创作理念在当代的中外艺术设计当中不一而足,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成功案例。但不得不提出的是在当代的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中,教材中西方现代设计历史和案例的比重较大,忽略了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在如今全社会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应深入发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精神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以适应青年学生审美的方式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当中。
(二)反映传统造物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千角灯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精巧的工艺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制作方式,体现出历史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的可能性。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创新、创造是核心之一,它是一个设计作品乃至一个国家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创新、创造的出发点在哪里?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往往重视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本土文化中的精神脉络。
明末清初,新兴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思想也酝酿着重大的变化,余怀在为李渔《闲情偶记》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周礼》一书,本言王道,乃上目井田军国之大,下至酒浆屝屦之细,无不纤悉具备,位置得宜,故曰:‘王道本乎人情。”①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合理的方法和制度,终究是对人的关注或者关怀,而对于千角灯来说,它作为民俗活动中的一个器物,流传千年而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寄托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即“人情”,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由此我们联想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来讨论好的设计出发点,一个重要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对“人情”的关注,立足于关注人的真实情感和需要,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目前的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对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当代出现的许多“国潮”风格的设计,确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吸引眼球,但能给人留下长久印象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甚至进入了同质化发展的状态。
对今天从事艺术设计的人而言,在讲求设计形式语言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传统文化流转千年仍具有生机、活力背后的根源和基础,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对人类情感的关注和抚慰,并将其有机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的创意实践当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强调艺术设计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作品对人产生吸引力和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品蕴含着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向往,这既是人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审美理想的表现。因此,在目前的设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现当代设计中的各种积极理念,也要注意从本民族的传统中发掘和当代设计教育相适应的理念,并积极应用到具体的设计教育中,为设计注入文化自信的能量。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工匠精神
千角灯制作工序复杂且技艺要求高,长期以来制作传播依靠的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买竹、晒竹、破竹、纸扎、绘图……想制作一盏完整的千角灯需要一个团队8个月的工作,特别是骨架的制作工序复杂,完成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队的密切配合,现在千角灯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树祺58岁才开始跟随父亲学做千角灯。他既是一位做灯人,也是一位守灯人,正是他的这份坚守和匠心,才使得这门古老的手艺和文化得以传承。人们在制作千角灯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中国传统造物精神。这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教育也有积极作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教授曾说:“手艺、媒介、观念才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并且一切教育的培养都应该经过这三种途径。”①吴冠中先生也曾说:“艺术家本质上是手艺人,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手艺非常重要,手艺是一切美术能力的基础,没有手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②他们都在强调“手艺”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对美术教育本质规律的一种认识,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适用的,艺术设计原本就是思想观念通过双手来实现视觉化的过程。因此千角灯传承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方法、手段、材料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感受,并有机地运用到今天的设计教育中。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电子产品和软件过于依赖,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许多时候也被不断更迭的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炫目的效果所吸引,而逐渐丧失了对手艺和媒介的感受。以千角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强调工匠精神,讲究不同材料的性能对造物的影响,这给了我们当代设计教学一种启示,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在设计教学中的作用?除了顺应这种新的浪潮,在这个大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仍需强调人的思想精神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技术终究只能作为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设计师的审美水平、造型能力和文化修养是决定作品水平高低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将优秀的非遗项目引进高校,在锻炼手作技巧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造物(设计)观,感受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发挥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材料的感受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直观了解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结束语
以千角灯为代表的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以人文关怀、工匠精神等为特征的中华传统造物观、世界观,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千角灯的审美意蕴以及造物思想既有岭南文化中开放、务实、包容及与时俱进的特性,其中一些方面也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需要我们深入发掘、阐释。我们从千角灯流传近千年的历史中要看到它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并传承,对于它现在面临的困境,从当代设计教育角度来看,我们应深入研究本土相关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并有机地和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将岭南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造物思想梳理、研究并应用于设计教育之中,除了使这种制作工艺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发掘、传承其造物思想和精神,并努力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未来中国设计师,显然是具有巨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专.传承与拓展:浅谈东莞非遗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观察,2020(8):156-157.
[3]郭梦珂.“千角灯”传承现状及保护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18(10):15-17.
[4]李淑怡.东莞千角灯审美内涵研究[J].艺术教育,2017(Z2):202-203.
[5]徐艺乙.千角灯[J].民族艺术,2016(6):86.
[6]李鸿明.从东莞千角灯看我国民间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文艺争鸣,2015(6):174-178.
注释:① 李渔:《闲情偶寄(上)》,中华书局,2014,第2页。
注释:① ② 李嫣、计宇:《穿越分界——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交流与思考》,《中国美术》2017年第1期,第7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