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综合改革项目为引领 打造无边界卓越教育

2024-06-17潘德坤王秀新赵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是推动教育深刻变革的重要推手,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突破学校发展瓶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沈阳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沈阳市第七中学创新打造体现沈阳底色、沈河本色、七中特色的“一核引领、两系为基、三维融合”无边界卓越教育育人体系,进行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维实践路径探索,旨在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校本实践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无边界教育;卓越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潘德坤,沈阳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王秀新,沈阳市第七中学副校长。赵楠,沈阳市第七中学二级教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引擎。沈阳市第七中学(以下通称“学校”)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的号召,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下简称“综改”)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作为沈阳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学校深刻认识到综改项目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成立综改项目实施专班,紧扣幸福教育核心理念,结合区域特色,全力推进综改项目的实施。通过综改项目的推进,学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考察讲话中提出的“两邻”理念,聚焦“五育并举”育人主题,“以家为伴,与社为善”,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实践机制,形成“一核引领、两系为基、三维融合”的无边界卓越教育育人体系,进行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维实践路径探索。

一、以综改项目为契机,统筹规划价值观引领

在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环境下,学校抓住机遇,统筹顶层设计规划,确立价值观引领。

(一)勇立综合改革潮头,绘就幸福教育蓝图

沈阳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为主线,以推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心灵健康”为根本,以“双减”改革试点为牵动,以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工作。学校以综改项目为驱动,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彰显卓越教育价值。学校努力寻求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路径,以“无边界卓越教育”为核心的品牌学校办学体系的整体框架正在逐渐形成。

(二)深度理解“两邻”理念,教育领域创新应用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两邻”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追求,将分散的个体汇聚成社区建设的合力,具有深厚的实践性和人文关怀性。

“两邻”理念的引领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教育资源难以匹配,不同主体教育责任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学校将“两邻”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基础培养实践中进行具体应用与创新拓展,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核心理念确定为“以家为伴,与社为善”。

(三)卓越教育新升级,无边界理念特色化

学校对“卓越教育”的关注始于2004年,教育改革的浪潮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时任校长提出学校要将以培养部分优秀学生为重点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全员式发展的“卓越教育”,努力培养“品行卓越、学识卓越、能力卓越”的现代中学生。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为了使学校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领导基于学校原有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无边界卓越教育”的新理念。所谓“无边界”,即课堂广度无边界、育人资源无边界、家校融合无边界、师生发展无边界及教育辐射无边界。

二、以综改项目为驱动,确定“一核两系三维”育人路径

学校立足于推进“两邻”治理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以强力支撑学校“卓越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以家为伴,与社为善”,从家校社三个维度打破学校办学多重界限,整合三维主体的优势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一核引领、两系为基、三维融合”的无边界卓越教育育人体系,打造家校社各在其位、各负其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新样态,探索出推动创新型人才基础培养的多元实施路径。“一核”引领,即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无边界卓越教育为引领;“两系”为基,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共治体系、无边界卓越教育的课程体系;“三维”融合,即以学校作为主导性主体、以家庭作为主动性主体、以社会作为互动性主体,建立共治、共建、互联的新型教育伙伴关系,协同实施创新型人才基础培养。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构建“三维”协同育人的共治体系

面对新时代发展对全面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以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打破单一主体育人方式,积极吸纳家庭、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和课程建设,重新梳理界定学校内部各治理主体的位置和权力责任界限,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构建以集团党委、校部班三级家长委员会、社区幸福教育共同体为核心的“三维”共治体系,成立家庭教育促进指导中心,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制度化,逐步构建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科学评价、保障措施的共治体系,构建家校社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灵活联动的治理体系。

“三维”共治体系的建立,将各主体、各要素整合成一个育人网络,从人、事、环境的协同等多个维度出发,搭建多样化平台,构建资源整合、信息交互、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协作机制,使学校治理组织从单边连接走向多维协同,管理从层级链条走向生态网络,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

(二)构建无边界卓越教育的课程体系

无边界卓越教育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安全、健康、乐学、成长”这一幸福教育核心理念,在传承学校卓越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造性升级,架构起“一目标、三主体、九课程”的协调育人课程体系。其中,“一目标”是指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三主体”是指以学校为主导型主体、以家庭为主动型主体、以社会为互助型主体;“九课程”是指学校主体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家庭主体下的基于学生创新力的家长“启卓”课堂、基于家庭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资源和基于家校共育有效互动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体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融创基地、与社区联动的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和劳模精神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基地。该体系打通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边界,通过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进行有机整合,生动构建出的无边界卓越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育资源无边界、课堂广度无边界、课程模式无边界、学习场所无边界和学生发展无边界,进一步走向核心素养导向的卓越教育。

三、以综改项目为引擎,开展无边界卓越教育实践

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学校坚持创新,深化家校合作,拓展校社联动,推进课堂改革与多元评价,开展无边界卓越教育实践探索,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基石,为综合改革注入新动力。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家校共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创设基于学生创新力的家长“启卓”课堂

为了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校创设基于学生创新力的家长“启卓”课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学校、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军事、高科技、航空航天、医学、人文艺术、天文气象、物流等领域的专业知识。高质量、多领域、宽视角和可选择的成长课堂,为学生创新力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开发基于家庭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资源

为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水平,学校充分发挥名师、名班主任的优势,成立学校家庭教育促进指导中心,组建导师团走进家庭,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专业支持;与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合作,举办家庭教育讲堂,让家庭教育专家引领落地生根;学校编写并向家长发放《卓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针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成长问题,从现象、成因和解决问题办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增强家长在品德培育、学业水平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家庭辅导能力;学校开通“七中·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每周发布“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小妙招”等内容,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调整家庭教育方法,向家长普及相关常识。

3.组织基于家校共育有效互动的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实施一系列亲子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邀请家长到校参与亲子阅读、亲子心理团训活动、参加运动会比赛项目,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度;设立家长护学岗,家校共同为孩子的安全建起坚固的屏障,消除学校门前车辆拥堵带来的安全隐患;邀请家长监督和参与校服征订工作;将家长代表纳入学校膳食委员会,建立家长陪餐制,把关食品质量与安全;寒暑假期间组织“百名教师进千名学子家庭”活动,助力家庭教育。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校社共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共建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融创基地

学校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建立系统专业认知、树立远大成才目标。学校与辽宁某篮球俱乐部合作共建“青少年篮球精英培养基地”;借助五里河校区地缘优势,设立赛艇运动基地;与沈阳音乐学院合作,成立交响乐团,实现乐器大面积普及等。

2.共建与社区联动的素质拓展实践基地

学校与社区共建素质拓展基地,着力开展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教育和服务。例如,开展千名师生进街道社区“共扫一场雪”活动;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社区开设中小学生公益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我向社区报到”活动,开展“五育护照”通关,学生竞选“人大小代表”,鼓励学生围绕社区建设、街道交通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与区人大、政协合作,将调研报告汇总成议案,从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

3.共建劳模精神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基地

学校以劳模精神为推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动力,与沈阳市劳模纪念馆共建校外思政基地,建设劳模文化长廊,邀请各级劳模进校开设劳模讲堂,以劳模名字授予班名,创设劳模班级。

(三)形成协同创新的课堂实施新模式

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主体实施的课程,优化课堂实施模式。其中,以学校为主体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实施,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实现跨学科融合无边界;以家庭为主体的课程,通过家校场域互换、身份角色体验等实施模式进行,消除家校间因沟通了解不畅而产生的隔阂,实现育人环境的无边界;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实地调研考察等实施模式进行,实现知识获取无边界。

(四)构建多元化的无边界育人评价体系

在无边界育人观的指引下,学校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构建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载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环境多元化”的无边界育人评价体系。借助实施综改项目,创新评价理念,改革评价机制,搭建多种评价方式,如举办书画节、科技节等学科节,开展篮球赛、皮划艇、击剑等体育活动,举行音乐会、舞台实验剧等文艺演出。此外,学校通过“五思会”“午思慧”“吾思诲”等方式实施学生自我评价。

四、推广与应用:以综改项目为常态,辐射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随着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的稳步推进,无边界卓越教育育人体系让创新型人才基础培养落到实处,实现了“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人人创新”的愿景。学校加强经验总结,推动综改项目常态化,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办学内涵持续更新

无边界卓越教育育人体系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在教育协同创新中的职责定位,确立学校主导型主体、家庭主动型主体、社会互动型主体的“三维”主体共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主体性上的增长,建立起家校社在教育协同创新中的共治、共建、互联的新型伙伴关系。

(二)全面育人屡获佳绩

家校社共同体建设初具模型,学校在全面育人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如德育体系成果被教育部评选为“一校一案”典型案例,学校荣获沈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沈阳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模范集体等荣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武术队、男篮、足球队、管乐团、民乐团等社团在国家、省、市各种活动比赛中屡获佳绩。

(三)品牌辐射深长广远

随着综改项目的稳步推进,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建立合作联盟校和建设各类基地等方式不断扩大自身辐射半径,从优质学校向品牌学校转变,带动地区教育发展。目前,集团已有6个校区,共计199个教学班,学生总数超过9700人。

学校的综合改革实践紧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国家提倡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阶段性实践成果充分印证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全力推进综改项目,推动无边界卓越教育向纵深发展,营造有序、有效、有机的教育生态。担负使命、凝心聚力、创新创优,奋力在沈阳市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及沈河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创建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作出新贡献,书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陆云峰.全域推进" 创新提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海曙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Z2).

[2]陶贵金.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区域协同推进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23(4).

[3]翁文艳,朱琳,彭建伟.价值引领下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实现路径:以新疆克拉玛依市十年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

[4]刘晓洁.做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J].教育家,2024(10).

[5]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1).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